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编者:(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 商品条码: 978722919546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一、当下越是焦虑,我们越需要回到教育初心 面对升学压力、竞赛班、专业甚至职业选择的困惑,孩子与父母都身心俱疲。AI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教育何用”的疑虑。20世纪大思想家怀特海,论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回到人的培养。教育应当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开始,激励创造性结束。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超越功利、洞悉教育本质的智慧,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让教育不再是无止境的军备竞赛,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成长旅程。 如果一种教育不是以激发创造性开始,以激励创造性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怀特海 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避免掉入“毁人不倦”的教育陷阱 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僵化与无益的做法,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性缺乏关注。怀特海提出教育应遵循的“三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普遍化阶段。 浪漫阶段: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精确阶段: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和扎实的基础; 普遍化阶段:引导他们将所学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见解。 怀特海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按照这三个阶段的节奏来设计课程和教学,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符合其心智发展的最佳学习体验,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智慧的生成。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怀特海振聋发聩地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现代教育应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让他们在发现和探索中获得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最终,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运用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对自身都负责任的人。 大学的理想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力量。 大学的职责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 ——怀特海 四、青豆读享 为你提供本书配套阅读服务 ??好书速读(购书书友优惠购) 20分钟听书音频,帮你快速了解本书核心观点。 ??思维导图 (免费) 10张图梳理各章知识重点,方便你迅速查找所需内容。 ??原理透视 (免费) 把怀特海的“教育三阶段论”做成漫画,帮你轻松理解书中理论。 ??重点解读 (免费) 梳理文科、理科和技术教育的关系,带你鸟瞰怀特海的教育蓝图。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影响深远,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译者:张勇 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教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2014至2015年,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任访问学者。出版译著、专著多部。
精彩导读
1.在训练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首要的便是要谨防我所说的“惰性思想”——也就是说,思想仅仅被灌输到大脑中,而没有被运用、验证,或者融入其他新颖的思想之中。2.我们先来阐明两点教育戒律,一是“不要教太多科目”,二是“教什么,就要教得透彻”。3.过去的知识,其唯一的用途便是武装我们的头脑,为当下服务。对于年轻人的思想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比轻视当下更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了。当下涵盖了一切的存在。它是神圣的时刻,因为它既是过去,也是未来。4.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判断能力、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以及在特定情形下运用理论作出预见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不是一系列考试科目中所体现的那套规则能够传授的。5.学习并没有捷径可走,无法通过虚幻的、高妙的概括去习得。有句格言说得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困难也正是我想要强调的。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6.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思想的结构的一种体察,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拥有者的生活具有特别的关系。7.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僵化与无益的做法,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性缺乏关注。8.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的浪漫阶段,也意味着他将如何以理想去塑造后来的生活,如何以想象力去为其增光添彩。9.在中学里,学生们经过艰苦努力,学会了从特殊事例初步升华到一般概念;到了大学,他们应当从一般概念入手,去学习它们在具体事例中的应用。一门设计得当的大学课程便是对广泛的普遍性的学习。10.一个彻底渗透在你脑海里的原理与其说是一条正式的陈述,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习惯。11.大学的理想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力量。大学的职责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12.我渴望你们铭记的是,尽管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但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个要素,更为模糊但却更为伟大,就其价值而言也更为重要。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一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是智慧的;你也可能轻易获得知识,但缺乏智慧。
目录
1.在训练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首要的便是要谨防我所说的“惰性思想”——也就是说,思想仅仅被灌输到大脑中,而没有被运用、验证,或者融入其他新颖的思想之中。2.我们先来阐明两点教育戒律,一是“不要教太多科目”,二是“教什么,就要教得透彻”。3.过去的知识,其唯一的用途便是武装我们的头脑,为当下服务。对于年轻人的思想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比轻视当下更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了。当下涵盖了一切的存在。它是神圣的时刻,因为它既是过去,也是未来。4.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判断能力、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以及在特定情形下运用理论作出预见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不是一系列考试科目中所体现的那套规则能够传授的。5.学习并没有捷径可走,无法通过虚幻的、高妙的概括去习得。有句格言说得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困难也正是我想要强调的。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6.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思想的结构的一种体察,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拥有者的生活具有特别的关系。7.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僵化与无益的做法,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性缺乏关注。8.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的浪漫阶段,也意味着他将如何以理想去塑造后来的生活,如何以想象力去为其增光添彩。9.在中学里,学生们经过艰苦努力,学会了从特殊事例初步升华到一般概念;到了大学,他们应当从一般概念入手,去学习它们在具体事例中的应用。一门设计得当的大学课程便是对广泛的普遍性的学习。10.一个彻底渗透在你脑海里的原理与其说是一条正式的陈述,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习惯。11.大学的理想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力量。大学的职责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12.我渴望你们铭记的是,尽管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但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个要素,更为模糊但却更为伟大,就其价值而言也更为重要。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一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是智慧的;你也可能轻易获得知识,但缺乏智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