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 ○ 三爱问: “至善只求诸心, 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 “心即理也[一] 。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爱曰: “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间有许多理在, 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 “此说之蔽久矣, 岂一语所能悟!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 不成[二] 去父上求个孝的理? 事君, 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 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 发之事君便是忠, 发之交友、 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三] 上用功便是。”爱曰: “闻先生如此说, 爱已觉有省悟处。 但旧说缠于胸中, 尚有未脱然者。 如事父一事, 其间温凊定省[四] 之类, 有许多节目, 不 [知]亦须讲求否?” [五]先生曰: “如何不讲求? 只是有个头脑, 只是就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讲求。 就如讲求冬温, 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 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 只是讲求得此心。 此心若无人欲, 纯是天理, 是个诚于孝亲的心, 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 [母] 的热[六] , 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 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譬之树木, 这诚孝的心便是根, 许多条件便是枝叶。 须先有根, 然后有枝叶。 不是先寻了枝叶, 然后去种根。 《礼记》 言: ‘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七]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 便自然如此。”【注释】[一] 心即理, 与此相近之说法, 最初见于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 “问曰: ‘云何是道? 云何是理? 云何是心?’ 答曰: ‘心是道, 心是理, 则是心。 心外无理, 理外无心。 心能平等, 名之为理; 理照能明, 名之 [为] 心’ ”。 其作为宋明心学之命题, 南宋时由陆象山 (陆九渊, 字子静, 江西金溪人, 居贵溪之象山讲学, 学者称象山先生) 倡导, 其言曰, “盖心, 一心也; 理, 一理也, 至当归一, 精义无二, 此心此理, 实不容有二。 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曰 ‘夫道一而已矣’ ”; “四端者, 即此心也; 天之所以与我者, 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故曰 ‘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 ”。 (陆九渊 《陆九渊集》 ) 明代时由王阳明继承与发扬, 《传习录》 记载云, “心一而已, 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 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 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 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 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其 《与王纯甫 (二) 》 云, “夫在物为理, 处物为义, 在性为善, 因所指而异其名, 实皆吾之心也。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吾心之处事物, 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 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处物为义, 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 无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 其所谓心,乃指人们可做道德判断之本心; 其所谓理, 乃指应当遵循之道德准则。 所谓心即理, 作为道德论命题, 乃指能知是知非的道德本心, 其本身就是道德准则的来源与依据, 所强调者为道德自觉。然而, 陆象山、 王阳明均将此命题延伸到认识论甚至本体论领域。[二] 不成, 加强反问语气词, 犹言难道。[三] 去人欲、 存天理, 这是宋明理学之共同主张,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认同。 所谓天理人欲, 原出 《礼记? 乐记》 “夫物之感人无穷, 而人之好恶无节,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虽然宋明理学家对天理人欲之理解彼此有所不同, 但是他们多将仁义礼智信视为天理, 将人的过分欲望看作人欲, 并将两者加以对立, 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如朱子说, “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 阳明亦说, “学者学圣人, 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吾辈用功, 只求日减, 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 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传习录》上)[四] 温凊定省, 语出 《礼记? 曲礼上》 “凡为人子之礼, 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凊 (qìnɡ), 清凉; 冰冷。 意为: 凡是作为儿女的礼节, 冬天要使父母温暖, 夏天要使父母清凉; 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五] 不知亦须讲求否: “知” 字原缺, 据王畿本、 孙应奎本、 水西精舍本、 胡宗宪本、 郭朝宾本等版本补。[六]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 “母” 字原缺, 据王畿本、 孙应奎本、水西精舍本、 胡宗宪本、 郭朝宾本等版本补。[七] “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语见 《礼记?祭义》。 这几句意为: 对父母有着深深爱意的孝子, 一定会有温和的态度; 对父母有温和态度的人, 一定会有愉悦的神情; 对父母有愉悦神情的人, 一定会有和顺的容色。【翻译】徐爱问: “只在心上求至善, 恐怕不能穷尽天下事理。”阳明先生说: “心即理。天下哪里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徐爱说: “譬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间有许多的道理在, 恐怕也不能不加以省察吧。”阳明先生叹息说: “这种说法蒙蔽世人已经很久了, 哪里可以用一句话就能使人醒悟! 如今姑且根据你所问的问题来说一说。 譬如事父,难道要去父亲身上寻求个孝顺的理? 事君, 难道要去君王身上寻求个忠诚的理? 交友、 治民, 难道要去朋友身上、 民众身上寻求个信任与仁爱的理? 其实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 此心没有私欲的蒙蔽, 就是天理, 不必从外面增添一分。 把这个纯粹是天理的心, 表现在侍奉父亲就是孝, 表现在服从君王就是忠, 表现在结交朋友、 治理民众就是信与仁。只需要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面用功就行了。”徐爱说: “听先生您如此说, 我已经觉得有所省悟了。只是旧说依然缠绕在胸中, 还有一些未能脱然无疑的问题。 譬如侍奉父亲一事,当中像要使父亲冬天温暖夏天清凉, 像晚上要使其安枕、 早上要向其请安之类, 有许多的细节, 不知道是否也需要讲求?”阳明先生说: “怎么能不讲求? 只是要有个头绪, 只是要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面讲求。 就如讲求冬天温暖, 也只是要尽此心的孝道,恐怕有一丝一毫的人欲夹杂; 讲求夏天清凉, 也只是要尽此心的孝道,恐怕有一丝一毫的人欲夹杂。 只是要讲求得此心。 此心如果没有人欲,纯粹是天理, 是个真正孝顺父母的心, 冬天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寒冷, 便自会去寻求一个使其温暖的办法; 夏天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炎热, 便自会去寻求一个使其清凉的办法。 这都是那个真正孝顺的心生发出来的各种具体事情。只是必须有这个真正孝顺的心,然后才有这些具体事情生发出来。如果把它譬喻为树木, 这个真正孝顺的心便是根, 许多的具体事情便是枝叶。 必须先有根, 然后才能有枝叶。不是先寻找了一些枝叶, 然后才去种根。《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本, 便自然能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