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才子传笺证谖寰睚清代诗文编(顺治—康熙前期)》由蒋寅、张立敏主编,以清朝顺治至康熙前期的重要文学家们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传等基本史料的精密考证,为我们建立了一座清代前期文学家事迹资料的宝库。不仅涵盖了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而且其中不少才子都是过去研究中的盲点和空白点,因此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价值,对清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罗时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地域与家族文学 研究。出版《唐诗演进论》《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研究成果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 奖、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錢謙益傳
錢謙益,字受之,一字牧齋,明神宗萬曆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582年10月22日),生於常熟。
金鶴冲《錢牧齋先生年譜》:“先生諱謙益,字受之,一字牧齋,後自稱牧齋老人、牧翁、虞山老民,或稱籛後人、聚沙居士,又自號蒙叟,偶稱絳雲老人,或敬他老人、聾騃道人、没口居士,最後號東澗遺老,天下知與不知皆稱虞山先生。”
《牧齋初學集》卷十五《長筵歌爲籛後人稱壽,君以九月二十七日生,後余誕辰一日》。
錢氏爲江浙望族,吴越武肅王錢鏐後裔。曾祖體仁,撰《名臣巨儒言行録》。祖順時,嘉靖三十四年(1555)舉人,有《資世文鑰》。父世揚,字士興,又號景行,常熟縣增廣生員。與無錫顧憲成、松江張尚友、同里瞿汝稷等友善,著《春秋説》《古史談苑》。母顧氏,山東按察司副使顧玉柱女。
錢陸燦等纂《(康熙)常熟縣志》卷十九《錢體仁傳》:“居家敦崇孝友。歲時家祭,伏地哀哭。順德官比部,郵書訓戒,以廉戒自守清白,相傳爲言。又言:‘盤費缺少,家中當接濟。昔人云:子孫賢,要錢做甚麽。’誠格言也。其家法如此。所著有《虚窗手鏡》。”
父錢世揚,又號景行,牧齋作《先父景行府君行狀》言其父甚詳,《牧齋初學集》卷七十四《請誥命事略》:“年十二三,能闇記五經、《史記》、《文選》,凡百餘萬言。世授胡氏《春秋》,收拾旁魄,搜逖疑互。既成,以授學者。學者咸師尊之,從而執經考疑者繼於門。”錢謙益《刻先君子〈古史談苑〉目録後序》:“先君子之言曰:‘吾讀正史,如饗大官焉,體節之薦,充溢員方,久而能使人憊。吾讀稗史,如嘗異味焉,小蟲水草,蜇吻裂鼻,久而能使人荒。是故稗而不史,弗典也;史而不稗,弗志也。吾取材於史,借徑於稗汰鈎異,撮繁就簡,不出瑣言碎事,而天咫民則吉凶情僞之指意如指掌焉。斯不亦史官之流裔而稗官之質的乎?”
謙益幼年聰慧,早年受經業於乃父,拜族叔繼科爲師。
錢繼科,字登甫,晚字無登,號初平子、中岳山人。《牧齋初學集》卷七十六《族兄觀伯錢君墓誌銘》:“先生諱繼科,飲酒賦詩,慷慨善談論。余六歲就傅,先君請爲童子師。王母卞夫人笑曰:‘若爲兒擇師,乃自覓酒伴耶!’先生目喪明,教授弟子數人,其長子觀伯偕來講授。余捨所授書,越席往聽。觀伯與諸弟子皆目笑之。余心知其爲少我也。”
萬曆二十四年(1596),隨父拜謁顧憲成。喜讀《吴越春秋》,作《伍子胥論》《留侯論》,見者吐舌激賞。讀書山中,學友折服。讀《史記》《漢書》,好陵獵爲古文。
《牧齋初學集》卷六十一《顧端文公淑人朱氏墓誌銘》:“余年十五,從先夫子以見於端文,端文命二子與渟、與沐與之游。”《牧齋初學集》卷三十《顧端文公集序》:“公初以吏部郎里居,余幼從先夫子省謁,凝塵蔽席,藥囊書籤,錯互几案,秀羸善病人也。已而侍公於講席,裒衣緩帶,息深而視下,醇然有道者也。”
《牧齋有學集》卷三十八《答杜蒼略論文書》:“少讀班、馬二史欣然自喜。”《牧齋有學集》卷三十九《答山陰徐伯調書》:“僕年十六七時,已好陵獵爲古文。”
二十七年(1599)考取秀才,補蘇州府學生員。以文章有聲於諸生間,熟爛空同、弇州之文集,至能闇數行墨。
佚名編《皇明虞陽采芹録》:“萬曆二十七年己亥,文宗陳子貞,案臨宜興,考取六十四名。”牧齋名列其間,并與同邑陸銑補郡庠弟子。錢謙益《牧齋家乘文》:“(錢世揚曰)王先生(王圖)得汝行卷,遍告南中諸公,以爲半千間出。”
《牧齋有學集》卷十八《徐女廉遺集序》:“女廉爲大司都講,褒衣方領,扠手闊步。諸生皆屬目却行,女廉從衆中覓予,拱揖而言曰:‘此虞山錢受之也。今日乃得相見,幸甚。’諸生皆視歸于予,肩踵駢躡。”《牧齋初學集》卷三十七《陳孟孺七十叙》:“余冠首時,每一屬筆,不能自休,抽黄對白,東塗西抹,未嘗知學爲文也,而見者交口諛之。”
《牧齋有學集》卷四十七《題徐季白詩卷後》:“余之評詩,與當世牴牾者,莫甚于二李及弇州。二李且置勿論,弇州則吾先世之契家也。余髮覆額時,讀前後《四部稿》,皆能成誦,闇記其行墨。”《牧齋有學集》卷四十九《讀宋玉叔文集題辭》:“余之從事于斯文,少自省改者有四。弱冠時,熟爛空同、弇州諸集,至能闇數行墨。”
三十三年(1605),瞿式耜從其讀書拂水山莊。
葛萬里《牧齋先生年譜》:“乙巳,瞿稼軒年十六,從余讀書拂水。”
三十四年(1606)、三十五年間,以第三名鄉試中舉。會試不第,識李流芳。拜管志道爲師,訪問雪浪法師於蘇州望亭。識公安袁中道。客從臨川來,盛稱明初宋濂之文。覃精研思,刻意學唐宋古文。
《牧齋有學集》卷三十九《答山陰徐伯調書》:“爲舉子,偕李長蘅見其所作,輒笑曰:‘子他日當爲李、王輩流。’僕駭曰:‘李、王而外,尚有文章乎?’長蘅爲言唐、宋大家,與俗學迥别,而略指其所以然。僕爲之心動,語未竟而散去。”《牧齋初學集》卷四十五《耦耕堂記》:“予之得交於孟陽也,實以長蘅。長蘅與予偕上公車,嘗嘆息謂予:‘吾兩人才力識趣不同,其好友朋而嗜讀書則一也。他日世事粗了,築室山中,衣食并給,文史互貯,招延通人高士,如孟陽輩流,仿佛淵明《南村》之詩,相與咏歌皇虞,讀書終老,是不可以樂而忘死乎?’予曰:‘善哉!信若子之言,予願爲都養,給掃除之役,請以斯言爲息壤矣。’”
《牧齋初學集》卷三十三《賀中泠净香稿序》:“余爲舉子,與公安袁小修、丹陽賀中泠卒業城西之極樂寺。課讀少閑,余與小修尊酒相對,談諧間作。”
《牧齋有學集》卷四十九《讀宋玉叔文集題辭》:“午、未間,客從臨川來。湯若士寄聲相勉曰:‘本朝文,自空同已降,皆文之輿臺也。古文自有真,且從宋金華著眼。’自是而指歸大定。”卷三十九《答山陰徐伯調書》:“臨川湯若士寄語相商曰:本朝勿漫視宋景濂。于是始覃精研思,刻意學唐宋古文,因以及金、元元裕之、虞伯生諸家,少得知古學所從來,與爲文之阡陌次第。”
三十八年(1610),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旋丁父憂歸里。
《錢牧齋先生年譜》“庚戌”年:“北上會試,高陽孫公得先生五策,示雷何思。首策訟言江陵之功而詆諆紹述者。何思曰:‘楚人不敢言,非楚人不能知。吴士有錢受之者,通博好持大議,得無是乎?’後高陽以語先生,嘆何思能知人也。廷試,以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先是先生以文望爲中外屬目,宰相葉向高,以先生置第一。小璫宫報,謂先生狀元,司禮監飛帖致意。臚傳前夕,賀者盈門。及榜發,狀元乃歸安韓敬。蓋敬受業宣城湯賓尹。廷對,賓尹爲敬夤緣以得之。”
序羅時進
凡例
錢謙益傳
孫奇逢傳
賈開宗傳
方拱乾傳
丁耀亢傳
馮班傳
閻爾梅傳
萬壽祺傳
李雯傳
傅山傳
吴偉業傳
黄宗羲傳
杜濬傳
冒襄傳
方以智傳
黄周星傳
吴喬傳
錢澄之傳
方文傳
錢陸燦傳
顧炎武傳
曹溶傳
歸莊傳
宋琬傳
彭孫貽傳
龔鼎孳傳
余懷傳
函可傳
曹爾堪傳
閻修齡傳
宋徵輿傳
鄧漢儀傳
方孝標傳
吴嘉紀傳
侯方域傳
施閏章傳
王夫之傳
吴綺傳
黄與堅傳
申涵光傳
孫枝蔚傳
魏際瑞傳
毛先舒傳
徐枋傳
笪重光傳
毛奇齡傳
魏禧傳
汪琬傳
陳維崧傳
吕師濂傳
葉燮傳
湯斌傳
鄒祗謨傳
姜宸英傳
丘象升傳
朱彝尊傳
吕留良傳
程可則傳
屈大均傳
梁佩蘭傳
陳恭尹傳
彭孫遹傳
吴兆騫傳
吴興祚傳
曹貞吉傳
李驎傳
王士禛傳
宋犖傳
田雯傳
李良年傳
丁煒傳
韓菼傳
王又旦傳
汪楫傳
曹禾傳
陳廷敬傳
汪懋麟傳
顔光敏傳
吴之振傳
李光地傳
王九齡傳
王鴻緒傳
蔣景祁傳
劉獻廷傳
查慎行傳
戴名世傳
納蘭性德傳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