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疾病史、医疗史、卫生史的角度切入,通过诸如医疗传教士、华人医药、烈性传染病、战地救援、公共卫生事业、防疫检疫以及上海、南京的禁娼运动等一系列具体案例的研 究,讨论在外来/本土、东方/西方、侵略/反抗、国家/社会、民众/精英、中央/地方、男性/女性等相关的各种纠结和缠绕中,日常生活史意义上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近代 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重点讲述权力在身体层面上的现代性布控和运作,以及普通民众面对不断加强的控制,为争取、捍卫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总 之,这是在跨国史及跨文化史的视野之下,一些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如何面对健康与疾病、生与死的故事。
胡成,1954年生,新疆大学历史学士,南京大学硕士、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在跨国史/全球史视野之下的文化、学术交往,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历 史文化思想的演化。除本书之外,出版有《迈向智识世界主义: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1914-1966)》(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24)、《学者的本分:传统士人、近代 变革及学术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近代转型与史学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上 海三联书店,1998)等。
二、 民众帮助及对中国认识的转变
在医疗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那个时代,欧美社会对华人移民、旅行者也采取了同样的歧视和排斥态度。1890年初,当中国各地反洋教骚动风起云涌之时,有医疗传教士在《博医会报》上撰文说中国人的排外情绪在任何社会都很常见,作者假定如果有一批中国传教团体在英格兰乡村,同样会遭到当地民众的抵制和驱逐。“The Medical Missionary and the AntiForeign Riots in China.”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June, 1893, p.110.实际情形确实如此,在当时英国港口城市的大街上,华人水手或身着长袍的中国绅士,留着被当时西方人讥笑为“猪尾”一样的发辫,也曾受到当地社会的白眼相待。他们身后经常跟着一群英国顽童,叫喊着:“清人、中国佬,给我们钱吧。”H.B.Rattenbury, China, My China. London: Frederick Muller, 1944, p.10.1885年抵达芝罘的美国医疗传教士满乐道(Robert Coltman)也回忆道:当他还是医学院的学生,在费城就读时,该地有不少华人开设洗衣店。当时的费城尽管作为重要的钢铁工业、造船业和金融中心,汇聚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移民,但在他的印象里,华人长着杏仁小眼、身着中式服装,总讲自己特有的方言,每天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在异国他乡保持民族特色,并经常受到当地居民的嘲笑。R.Coltman, The Chinese, 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Med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adelphia and London: F.A.Davis. Publisher, 1891, p.1.可见,对陌生人、外乡人、异族人的文化排斥和拒绝是那个时代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的普遍现象。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西方社会文化优越感高度膨胀的年代,很多医疗传教士启程前往中国之前,对中国社会已先存偏见和误解。1860年3月抵达上海,随后主持山东路医院的英国医疗传教士韩雅各布(James Henderson) 出生在苏格兰的偏僻山区,16岁之前不知道世界上有印度和中国,后来在爱丁堡传教医学会 (Edinburgh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的聚会中,韩雅各布了解到中国社会是贫困和愚昧的,遂决心通过医学传教拯救陷入黑暗的中国。J.Henderson, Memorials of James Henderson. London: James Nisbet & Co., 1883, pp.1011, pp.6061, p.174.实际上,其时被派往中国的医疗传教士,很多人在临行之前都得到师友或家人规劝,因为那是个冥顽不化的东方社会。1882年抵达奉天的英国医疗传教士司徒阁 (Dugald Christie),在医学院临毕业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指导教授,被问及的是:“为什么要去中国?你在这里将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D.Christie, Thirty Years in Moukden, 18831913: Being the Experiences and Recollections of Dugald Christie(ed. by his wife). 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 1914, p.2.甚至到了1908年,从科克大学(Cork University)医学院毕业的Sally Wolfe,选择了前往中国传教行医。她父亲虽是卫理会公派教徒,却坚决表示反对。经过长时间的协商,Sally Wolfe答应父亲她30岁之前不离开爱尔兰的要求,30岁那年,即1915年她才如愿来到了中国。参见J. Wright, She Left Her Heart in China: The Story of Dr.Sally Wolfe Medical Missionary 19151951. pp.79。用美国历史学家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的话说:在那个时代,横跨太平洋意味着要去一个蛮荒之地,那里文化落后、保守,到处都是异教徒。“到东方去的动机,无疑是复杂的,从真诚地传播基督精神到个人发家致富的热望,大部分人深信西方文明的优越。”M.B.Bullock, An American Transplant: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2.
最初抵达中国之后,让他们颇感陌生和不适的,除了异国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地区的官绅对鸦片走私和四处游弋的西方炮舰的愤怒。1844年10月2日,从香港乘船至广州的英国传教士史密斯(George Smith)写道:当他的船驶入珠江口后,周围都是华人。第一次身处异教徒中间,让他感到新奇,称:“在船上,我们一次次目睹了华人以毫无意义的迷信供品进行偶像崇拜的痛苦的事实,所有这一切在我们头脑中唤起一种忧愁和快乐混杂的感觉。我们对传教工作前景充满信心,这一点此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再当抵达广州时,士绅们正发起反对英国人入城运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士绅不时举办各种公开演讲,内容包括民众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精英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外人的恶言攻击。他的结论是中国社会反感和厌恶他们这些千里迢迢,试图将商品、科学和宗教引入远东的西方人。参见G.R. Smith, 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 and to the Islands of Hong Kong and Chusan,I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Years 1844, 1845, 1846. London: Seeley, Burnside and Seeley, 1847, pp.27。
的确,由于是外国人和陌生人,医疗传教士中绝大多数人最初都受过无端骚扰和攻击。1875年抵达汉口的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回忆道:当他最初抵达时,“华人对洋人极度蔑视。我走在街道上卖书本和《圣经》时(我们必须收一点费用,否则他们会把《圣经》撕烂扔掉),某个令人尊敬的店主会以买书的名义把你叫进他的店铺。一旦你进去,他会立即冲着你的脸,朗声大笑,说他并不想买书,然后冲你说一些侮辱性的言辞”M.I.Bryson, John Kenneth Mackenzie: 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91, pp.118119.。此外,他们几乎每人都有被呼为“洋鬼子”,以及所到之处总被民众跟随围观的经历。满乐道(Robert Coltman)写道,他最初在山东境内旅行,途经某座县城时,人们高喊着“洋鬼子来了,洋鬼子来了”,四面八方很快涌来了无数人。当他们在小客栈下榻后,住处挤满了围观之人,窗纸很快被捅破,被数百双眼睛注视着,满乐道说其此时的感觉就好像成了动物园里被观赏的动物。R.Coltman, The Chinese, 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Med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42.
再作为一个共同的经历,是医疗传教士中很多人抵达一地之后,遭遇到租房麻烦。1843年10月11日,美国医疗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Magowan)在宁波登岸。初来乍到,他听不懂当地方言,当地也没有人能听懂英语,雇不到一个翻译,等他找到一个小客栈时已是夜间。由于语言不通,当地很少人见过外国人,客栈老板的态度生硬冷淡,勉强允许他暂时栖身于此。接下来的几天,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寻找房屋,结果一无所获,使他产生了干脆返回舟山,放弃在此地创办医院的念头。J.R.Goddard,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eastern China mission(Baptist Missionary Union).” The Chinese Records, September, 1897, pp.409410.不过,每个地方社会总有热心慈善之人,当得知他们将进行医疗救治活动时,这些人总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就在玛高温苦于找不到出租房屋之时,一位商人听说他要在宁波开办免费医院,立即将自己在城里的一套院落借给他,并表示不收取任何租金。几天后,宁波传教士诊所开始接诊,通过几例成功的小手术,玛高温获得了巨大声誉,众多求诊之人使诊所忙得不可开交。“此后三个月里,该诊所接诊了近1500名病人。”J.R.Goddard,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eastern China mission(Baptist Missionary Union).” The Chinese Records, Septmber, 1897, pp.409410.从医疗传教士的文字来看,这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如19世纪60—70年代,以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在广州设立的博济医院为中心,医疗传教士们在周边乡村陆续创办了23个诊所。这些诊所大多设立在租来的民房里,诊疗治病开展得颇为顺利,在场的Grave医生高兴地报告道:“华人情愿将房子租给我们作为诊所,而非将之作为小教堂。”“Cadbury and jones.” Lancet, p.163.转引自S.W.Tucker, The Canton Hospital and Medicin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18351900. Ann Arbor, Mich.: Indiana University, Ph.D.Dissertation, 1983.
当作为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传教士时,医疗传教士最初可能都受到民众的攻击;但如果作为救治病患的医生,他们总能得到民众的接纳和帮助。1850年抵达福州的英国医疗传教士韦尔顿(Mr.Welton),最初也为寻找出租房屋而大伤脑筋,屡经挫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够暂时栖身的寺庙,将之作为住处和诊所,后通过治愈一些病例和几例成功的肿瘤切除手术,求医问药之人遂络绎不绝,他再没有听到任何粗鲁或侮辱性的语言。接着,韦尔顿搬到一个条件较好的住所,不仅普通民众,也有上层人士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士绅从几里外的乡下前来拜访他。W.Lockhart, The Medical Missionary in China: A Narrative of Twenty Years Experience.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1861, p.217.1875年抵达汉口的马根济也记述了在乡村传教行医的经历,即有一次他们遭到一个村庄乡民的围攻,不得不冒着雨点般的泥块落荒而逃。然而,当他们仓皇逃至不远处一个有着几百户人家的村子时,正好遇到一位曾在汉口医院被他治疗过的人。这位以往的病人立刻认出了他们,接待非常热情。他们一行从早到晚,粒米未进,饥肠辘辘,当晚餐端上桌子之后,马根济说:“绝不是一般饭食,大盘大碗的鸡鸭鱼肉,简直就是一顿丰盛宴席。”M.I.Bryson, John Kenneth Mackenzie: 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 pp.7778.
随着医疗活动的展开,他们之中大多数人还都得到当地社会的保护和善待。1851年,英国医疗传教士合信在广州开设了惠爱医局,不久感到地方太小,病人太多。1854年初,他租了一处更大的房屋。尽管遭到了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房东还是坚持将房子租给了他,结果房东被官府拘押,交纳罚款之后才被释放,医局则继续办了下去。
前言思考苦难的史学意义...............1
绪论在近代中国发现世界历史...............1
第一章地方社会与医疗传教士(1820—1928)
...............10
第二章“西医东渐”过程中的本土影响(1820—1914)
...............48
第三章华人医药与西洋医生(1835—1914)
...............85
第四章近代在华教会医院的收费及其慈善理念
...............125
第五章华人“不洁”与中外间的不同讲述(1861—1917)
...............160
第六章经济扩张与烈性传染病(1820—1932)
...............205
第七章营口的战地救援和地方事权(1900—1907)
...............244
244
第八章东北公共卫生事业的竞争(1905—1911)
...............285
第九章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8—1910.12)
...............320
第十章鼠疫蔓延期间的民众、精英和殖民者(1910—1911)
...............357
第十一章在华西人的道德焦虑(1918—1924)
...............391
第十二章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废娼(1927—1937)
...............432
第十三章“清除钩虫病”的跨国公共卫生合作(1914—1921)
...............470
第十四章北京协和的“在地化”与“本土化”(1917—1937)
...............505
附录受难者与病人的研究视角...............535
主要参考文献...............543
鸣谢...............560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