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呈会习俗与民间信用机制(以温州钱库镇为中心的考察)

呈会习俗与民间信用机制(以温州钱库镇为中心的考察)

  • 字数: 31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乐晶|
  • 商品条码: 978752275572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呈会”(或称“合会”“钱 会”)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信 贷习俗,即由发起人邀请与 会者参加,商议时间并按期 收取一定数量的会金,轮流 交由一人使用的民间集资形 式。在我国浙江和福建一带 ,“呈会”习俗仍然在民众日 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 对“民间信用”的关注主要停 留在其经济功能、运作方式 、发展趋向等方面,并将其 置放在“正式”与“非正式”的 话语下进行风险分析。本书 以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的民 间信贷形式“呈会”为研究对 象,将参与其中的“人”作为 日常生活的主体,试图透过 普通民众的日常经济行为、 社会交往网络和习俗文化背 景,重新思考和理解乡土社 会民众之间深层的信用机制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民间互助借贷会的相关研究 二 民间信用机制研究 三 温州区域文化与经济伦理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田野概貌:钱库镇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瓯闽边缘的小镇 第二节 记忆里的家族 第三节 生计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当代日常生活图景 一 过日子 二 岁时节俗 三 祠堂、村庙与信仰生活 第二章 历史与记忆:“呈会”习俗传统 第一节 温州多元信用下的呈会方位 一 多元信用的雏形 二 民间信用的扩张 三 传统信用与近代银行之交 四 信用的“权威”:从“银背”到钱庄 第二节 早期呈会溯源 第三节 呈会形式的变迁轨辙 第三章 钱库镇当代民间“呈会”实践 第一节 “会首”“会脚”和“会钱” 一 “这次我做头” 二 “谁来听一脚?” 三 “会钱是最硬的” 第二节 呈会习俗的规则 一 发出邀请 二 会单与礼物 三 聚会时间与人数 第三节 饭桌上的钱与酒:一个“呈会”场景及其文化解释 第四章 信用边界:民间“呈会”背后的社会交往网络 第一节 祖荫之下的借贷与信用 一 “共祖”认同的建立 二 “根”与信任 三 祠堂里的牌位:信用边界的外延 第二节 街坊邻里中的债主与债户 一 从集市到街坊 二 房子与铺子:信用生产的空间 三 呈会的“局外人” 第三节 同事间的欠与还 一 延续的借贷传统 二 信用的联系与区隔 三 “铁饭碗儿”的信用约束机制 第四节 血缘的消弥:信用秩序的重建 第五章 “呈会”与乡土文化习俗之链 第一节 “送人情”:礼物与信用回报 一 赠礼与回礼的义务 二 礼物、互惠与信用 三 被衡量的人情与债务 第二节 拜“盟兄弟”与“盟姐妹” 一 结拜习俗与拟亲属关系的建立 二 信用天平:能力与道义的摇摆 三 习俗之网与被延长的债 第三节 民间拜经与信用机制的生产 一 拜经与“礼物之灵”的让渡 二 信用机制的再生产 三 信用的人神之链 第六章 “倒会”与信用的断裂 第一节 “会”为什么会倒? 第二节 被倒置的民间信任逻辑 一 欠与还 二 生与熟 三 公与私 第三节 应对纠纷的民俗逻辑 一 起点:内部协商 二 阴阳两界的调停人 三 欠债者:流言与污名 第七章 “情”与“理”:传统与现代信用的相遇 第一节 关于“情”与“理”的反思 一 “情”与“理”的历史交织 二 “相信谁”:理性选择与情感逻辑 三 情理:民间社会的信用理性 第二节 银行:陌生的交易机器 一 银行、信用社与地方金融网络 二 “办事”的流程 三 “合算”:利率的选择 第三节 有限的信用值 第四节 温州“金改”与乡村信用 一 金融改革:话语生产与秩序重建 二 “改革”还是“招安”:正规化的隐喻 三 民间话语与民间信用理性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