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理健康的世俗信念与实践路径

心理健康的世俗信念与实践路径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尹可丽,王以柔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753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的世俗信念指人们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多的来自日常生活经验,而非理论化、专业化的书本知识。本书通过深度访谈,对多个文化群体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情绪、人生目标,人的快乐和悲伤等的根源,以及如何促进快乐,如何解忧等的世俗信念进行分析。本书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成人以近百个咨询个案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这些个案出现的问题及咨询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最后,本书提出预防心理疾病的生活与教育路径,阐明个体如何建构、运作自身的喻明系统与情感“银行”。
作者简介
尹可丽,博士,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拥有云南省教育厅授予的“尹可丽名师工作室”称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成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心理学质性研究3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民族社会化、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等。在《心理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主持完成8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排名第一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等。王以柔,硕士,202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在《社区心理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2篇。参与省级课题1项。
精彩导读
我们尝试探究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是否知道自己心理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是否有信心应对生活压力等来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信念。我们的目的并非指向筛查、诊断与分类,而是相信心理健康信念能够预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章数据表明,心理健康信念得分越低的人抑郁程度越高,幸福感得分越低。这一结果说明,探索心理健康世俗信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重视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才有可能在状态失常时及时发现问题,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展开自我的调整和行动来改变不良状况。古人看到早晨草叶上的露水,体会到人生短暂,人世间的生活充满了困难和艰辛。生活中时时遇到忧患艰险,而欢欣愉悦总是姗姗来迟。古人在歌咏艰难与困顿中产生的豪情志向,品味哀伤和失望中对生命与情感的珍惜,成就了许多不朽诗篇。然而,在心理健康的科学范畴,苦难和悲愁是需要处理、改善的。伴随着痛苦和哀伤带来的躯体化症状,如失眠、胃口差、身体疼痛,被认为是掩饰心理疾病的后果或伴随症状。只有当人生的痛苦和艰辛被创造性升华为审美的成果,或者人能够在苦难中生成克服困扰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即在我们能够应对生活压力、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心理健康状态才会维持。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十分受后人喜爱的中国古人。他经历乌台诗案后,先后遭贬谪至黄州(今黄冈市)、惠州、儋州。林语堂(2008)将苏东坡描写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曾对其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创造的不只是传世诗词,还创造了墨竹、中国文人画,宣传了东坡肘子等。可见,人有能力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仍然对自己、对生命、对周围的一切生发快乐、满意之情,并创造出精神、物质的产品。这种本领,是情绪调节的结果吗?对于个体应该表达某种情绪到何种程度,是有着明确的社会规范的。例如,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参加葬礼时,人们是不应该笑的,因为失去亲人是一件哀伤之事。然而中国人却用一则庄子的故事,说明了即使是情绪调节所需遵循的伦理规范,也可能会因更高阶的生命之道,而在形式上发生改变。后世对于庄子鼓盆而歌的解读很多。以情绪调节依据社会规范而言,惠子问庄子:“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其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惠子之问,符合亲人亡故情境之中,人理应遵循的情绪社会规范——表达哀伤和痛苦,表达失去亲人的思念。但庄子的回答高出情绪社会规范的生命大道。他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运行一样。如果还呜呜地随之而啼哭,是不能通达天命的表现,于是就停止了哭泣。庄子不仅停止了哭泣,更唱起歌来。后人其实无可考庄子唱的是什么歌,是悲歌、哭丧调,还是欢乐的调子和通达的辞章。但无论唱的是什么歌,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庄子认为死亡与出生一样是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流转,都是自然的变化。生,从无到有;死,从有到无。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知命,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无可奈何,所以要调整认知,调整心态,通达天命。按照这个逻辑,庄子鼓盆而歌的音调和歌词,不可能是哀声悲词;如果是,就不会受到惠子的责问。只有是不合时宜的歌,才可能被诘问。在庄子的故事中,我们再去看本章起始孔子的“执中”理论,可以做此推测:亲人去世时,情绪的社会规范是哀伤,但哀不能过分、过度。真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生硬理解孔子的“执中”,就无法理解,在其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后,孔子哭得很是伤心。
目录
第一篇 引 言第1章 心理健康:世俗信念与学科定义第二篇 心理健康世俗信念:价值、来源与实践第2章 心理健康的民间见解第3章 情绪的价值信念.第4章 压力与快乐的来源第5章 幸福进取者与不幸者如何调节情绪第6章 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第7章 社区与个人健康资源的自我运作第三篇 心理咨询案例反思第8章 如何理解厌学的孩子第9章 青少年问题提出与机会发展的咨询方法第10章 从心理咨询反观心理自助第四篇 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第11章 以喻明应对方式促进心理健康第12章 以品味积极情感促进心理健康第13章 以亲近自然促进心理健康参考文献附 录 访谈中的地方俚语、方言释义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