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洲迷梦 拉丁美洲文化与政治史(历史学堂)

美洲迷梦 拉丁美洲文化与政治史(历史学堂)

  • 字数: 495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哥伦比亚)卡洛斯·格拉内斯|译者:张娟//陆成成//周颖琪
  • 商品条码: 978753276782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3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在拉丁美洲,所有人都是革命分子,一个遍地闹革命的大洲。 拉丁美洲的20世纪,深深地烙印着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100年是一段漫长、复杂、激情火热的岁月,也是一幅瑰丽多彩、令人大开眼界的画卷。在西班牙于1898年失去其最后一个美洲殖民地前不久,诗人、艺术家意识到了拉丁美洲未来面临的真正危险:美帝国主义。突然之间,他们抛弃了浪漫的象牙塔,投身于一项更紧迫的政治事业:展示拉丁文化的优越性,确立自己独属于拉丁美洲的身份。 文化的变迁最终以革命运动的形式爆发。沉浸于革命观念中的文化人将文化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有的成了拉美共产主义的先行者,有的催生出了拉美的法西斯主义;同样是这批人,在尝试通过推崇本民族人物以及推广本民族文学的方式来强化自己民族身份的过程中,有的思想转向了世界大同的观念,有的则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在对本土的热情中拒斥他们认为是外国的东西(自由民主、宪法、资本主义),继续为专制和暴君争取支持并拥护仇外、不宽容的理想。后者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最终催生了20世纪拉丁美洲的主要独裁政权。 维森特?维多夫罗、博尔赫斯、迭戈?里维拉、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略萨……这些拉美文化人物与重要的政治人物贯穿全书,展示了先锋艺术与拉丁美洲威权政治之间奇怪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关系。 思想和艺术在拉丁美洲的发明及其各种独裁和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认同的构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书的高潮在于分析当代世界,展示民粹主义和土著主义,探讨典型的拉丁美洲现象如何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实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卡洛斯?格拉内斯,Carlos Granés,当今西语世界最扎实、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1975年生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获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奖学金。 格拉内斯著述颇丰,包括La revancha de La imaginación (CSIC,2008)、El pu?o invisible: Arte Revolución y un siglo de cambios culturales (Taurus,2011)和La invención del paraíso: El Living Theatre y el arte de la osadía(Taurus, 2015)。 他还为多家西班牙和拉美媒体撰稿,包括Letras Libres、Arcadia、Sibila、Unidiversidad和El Malpensante,目前是哥伦比亚《观察家报》(El Escetador)的专栏作家。他也经常受邀在西班牙和拉美各大学及文化机构发表演讲。\"
精彩导读
\\\\\\\\\\\\\\\\\\\\\\\\\\\\\\\"【精彩书摘】: 幻想的沃土,中东才是终极边疆 尽管早期的美国以自己在宗教方面的宽容为傲,但这种宽容很少惠及伊斯兰教,甚至认为它根本算不上一种宗教。诸如科顿·马瑟、乔纳森·爱德华兹之类著名的殖民地神学家,经常谴责伊斯兰教是一种虚假的、道德败坏的信仰。按照哈佛大学校长塞缪尔·兰登的说法,穆罕默德就是个伪先知,甚至可以说是“撒旦的使者”。对《古兰经》带有倾向性的翻译更强化了这种对伊斯兰教的偏见。亚历山大·罗斯1649年出版的“新英文版”《古兰经》,旨在揭露书中的“各种自相矛盾、亵渎神明和荒诞无稽的寓言”,以便让基督徒“彻头彻尾地看清自己的敌人……从而更彻底地……打败他们”。与此相似,律师乔治·塞尔斯1734年出版的那个版本(托马斯·杰斐逊的图书馆有这本),旨在让新教徒能够“成功地攻击《古兰经》”,并希望“对他们来说……推翻这种宗教是天命所归”。汉弗莱·普里多在1697年写的一本殖民地时代最受欢迎的关于穆罕默德的书,通过其书名《欺诈的真实本性显露无遗》(The True Nature of the Imposture Fully Displayed)明白无误地宣布了这本书的目的。 殖民地的美国人所暴露出的对于中东的认识中事实和谬误掺杂的情况,反映在发表于新世界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中,这是一部名为《庞波神父的麦加朝圣之旅》(Father Bombos Pilgrimage to Mecca)的闹剧。1770年,菲利普·弗雷诺和休·亨利·布拉肯里奇共同撰写了这部小说,他俩是詹姆斯·麦迪逊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班同学,也是与其同样追随杰斐逊主义辉格党的人。故事描述了先知穆罕默德如何在一位剽窃成性的名叫庞波的学生面前出现,如何命令他“改变他的信仰、当众宣告自己是穆罕默德的信徒,成为一位狂热的穆塞尔曼”。于是,庞波身着“土耳其装束”,尽职尽责地开始了为期六周的旅途,前往存放先知身体的麦加清真寺。在那里,朝圣者洗净手脚,脱去了身上余下的衣物。“我一丝不挂地匍匐在光秃秃的人行道上,面向东方,乞求先知宽恕我的罪过。”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布拉肯里奇和弗雷诺显然对伊斯兰教仪式有所了解,但他们又误以为穆罕默德是一个像耶稣一样的人物,虽然被埋葬在神圣的坟墓中,偶尔还会在忏悔者面前现身,对个人进行救赎。故事中,穆罕默德确实回应了庞波的祈祷,宽恕了他的罪过,这样他才能最终返回家乡新收集到的只言片语外,利雅德时代的美国人几乎再无其他途径获得有关中东的信息,而他们所拥有的那一点点知识又是极不可靠和有偏见的。 这种几乎完全不了解中东的真实情况而留下的一个真空,很容易就被各种有关该地区的不实之词所占据,这些谣言不仅包括中东对一切西方国家的敌意,还包括该地区数不胜数的奇迹。来自各种途径尤其是殖民地美国人书架上的中东地区形象,成为带来视觉以及其他感官享受的源泉。《圣经》可以说是早期美国人妇孺皆知、视为真理的文本,它是各种中东幻想的主要来源。《旧约》和《新约》中展示了各种异彩纷呈的景象:高耸的塔楼和庙宇、空中花园、郁郁葱葱的绿洲以及宏伟浩瀚的沙漠。无论是在单调无聊的宾夕法尼亚州会议室,还是为狂风所破的边疆小屋,若是听到描绘着这些景观的段落,即便是最拘谨刻板的教区居民也会勾起对中东的无限遐想。很多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亲临其境,一睹这些奇迹。 排在《圣经》之后,早期美国人最广泛阅读的书之一就是《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也是各种中东幻想的沃土,只是其中大部分与基督教《圣经》中的记载大不相符。《一千零一夜》这部中世纪波斯的浪漫故事集,第一个英文版本出现于1708年,甫一问世便风靡大英帝国,在美洲殖民地更是大受欢迎。原因不难猜测。这本书通过阿里巴巴、辛巴达和阿拉丁的冒险之举以及山鲁佐德为保命而讲故事的悲惨境遇,将美国人从艰辛无趣的生活中带到了一个充满宝藏、尖塔环绕地毯以及轻纱蒙面的异国美女的诱人世界。通过这本书引言中的节选部分,人们可能只会想到一本正经的新英格兰神职人员或仪态庄严的南方正人君子所产生的感官上的晕眩: 苏丹王宫的一扇秘密大门突然打开,20个女人鱼贯而出,其中一个是苏丹王妃……当着10个黑仆的面,为了更自由自在,[她们]摘下了面纱脱掉了长袍……每个人都叫走了自己的情妇。没过多久就脱掉华丽衣饰的苏丹王妃拍了拍手……一个黑人应声而出……急忙跑到她跟前。这对含情脉脉的伴侣一直缠绵到午夜,在一个大池子里共浴后……他们穿上了衣服,重回宫殿。 《圣经》中的异域奇迹与肉体诱惑交融在一起,赋予中东一个梦幻般的光环。但是,这样一个空灵的东方形象是否足以吸引西方人造访该地区,并让他们甘冒奇险去认识这里并不那么辉煌璀璨的真实面目?答案对于美国人来说比对欧洲人更简单:中东代表了一种变动不居的机会。正如一位外国人所说,作为一个因其个人主义与活力闻名于世的国家的公民,美国人总是处于不安状态——就连他们的椅子都装有滚轴——他们渴望充满变数的生活。成千上万的拓荒者从欧洲大陆涌来,寻求无拘无束的空间。然而,对于其中某些人来说,即使是广阔的北美大陆也仍然难以满足他们漫游的愿望。他们的眼光不仅投向俄亥俄河以西和密西西比河远处的荒野,也投向相反的方向——东方。对他们而言,东方不只是一个万花筒般的幻境,更是一块未知的领域,深入其中去发现、去开掘的时机已经成熟。对于约翰·利雅德这样有浪漫情怀、渴望远游的人来说,中东才是终极边疆。 (以上内容经编辑删节,完整内容详见正式出版物)\\\\\\\\\\\\\\\\\\\\\\\\\\\\\\\"
目录
\\\\\\\\\\\\\\\\\\\\\\\\\\\\\\\"目录 阅读说明001开始之前。何塞·马蒂之死,拉美漫长的20世纪之序言003第一部分1898—1930寻找自我的大陆:美洲主义与先锋派呓语 1. 对生活的厌恶及其他通往象牙塔的道路0112. 卡列班对阵爱丽儿:拉美反美主义的起源0163. 现代主义的政治化与美洲化0234. 从爱丽儿主义到拉丁民主0305. 欧洲先锋派运动的爆发及其难以证实的后果0356. 通往先锋派的中间站:阿特尔博士与墨西哥革命0397. 何塞·巴斯孔塞洛斯与种族呓语0468. 印第安美洲的政治先锋:从科尔多瓦大学改革到阿普拉的成立0529. 维森特·维多夫罗与创造主义:拉美构成主义先锋派的发端05810. 从创造主义到极端主义:博尔赫斯兄妹把先锋运动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06411. 墨西哥壁画艺术:在宇宙种族和先锋派之间06912. 城市、机器、革命:反对过去的尖啸主义者07613. 克里奥尔主义以及世界性与美洲性之间的张力:苏尔·索拉尔与佩德罗·费加里08014. 先锋派传到巴西:1922年的现代艺术周08615. 带着祖国味道的先锋派:博尔赫斯、吉隆多与古伊拉尔德斯的克里奥尔主义09016. 发明巴西:世界主义先锋派对阵民族主义先锋派09617. 美洲主义者的亮剑时刻或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及委内瑞拉人对民主的捍卫)10718. 从阿尔基罗基达斯到新人:哥伦比亚的政治极端主义与艺术克制11419. 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与土著主义先锋派12120. 造型艺术中的土著主义12921. 先锋派来到安第斯山13322. 争取美洲的普世性:华金·托雷斯·加西亚14323. 男同与世界主义者:墨西哥真正的越界者14824. 加勒比未来主义与波多黎各民族主义先锋派15625. 马蒂的先锋主义继承者:古巴少数派16226. 路易斯·帕莱斯·马托斯与尼古拉斯·纪廉的非洲裔美洲主义16727. 爱丽儿与卡列班的针锋相对:尼加拉瓜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短暂胜利17328. 尼加拉瓜先锋运动与索摩查法西斯主义180第二部分 1930—1960身份的梦呓:文化为国家服务 一、 新革命的风起云涌与先锋派的体制化189Ⅰ1. 云消雾散、云笼雾锁1892. 革命之火燃起1913. 何塞·费利克斯·乌里布鲁领导的阿根廷革命1924. 热图利奥·瓦加斯的革命1955. 庇隆登上历史舞台1976. 墨西哥寡头政治的终结与革命者的制度化2017. 庇隆主义问世2048. “新国家”的专制2069. 民粹主义的发明20910. 墨西哥革命的悖论21211. 要基督还是要庇隆?21712. 一个民粹主义者的自杀220Ⅱ1. 庇隆主义的文化政策:个人崇拜2222. 热图利奥·瓦加斯的文化工程:现代化2293. 墨西哥革命政党的文化工程:大众的民族虚构236二、 民族主义和大众民族计划的悖论2451. 现代主义与先锋派向民族主义的过渡2452. 秘鲁和哥伦比亚的内战2463. 最激进的法西斯主义及历史可能发生转向的1938年2534. 哥伦比亚的文化战争:天主教文明与大众民族主义的对峙2615. 查科战争——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民族主义狂热2696. 土著主义和壁画运动变为国家工程283三、 现代化计划和新一轮的先锋主义运动3001. 超现实主义的世界主义现代化冲动3002. 新的文学美洲主义:由大地到幻想3213. 阿根廷文化对民族主义的回应3304. 构成主义的国际主义现代化冲动3355. 抽象先锋派:新的现代性3436. 现代主义的乌托邦成为现实:巴西利亚350四、 民粹主义的计划与民主化的美学和政治诉求3551. 先锋主义在民主面前的褪色及维多夫罗的忏悔3552. 从独裁统治到民粹主义:法西斯民族主义的大众化3593. 阴谋的时代:民主与独裁在加勒比地区的对峙3694. 诗的创新,与身份作别3775. 古巴革命之路395第三部分 1960—2022傲慢的呓语:革命、独裁和西方的拉丁美洲化 1. 哈瓦那,1959:知识分子时代的终结,意识形态时代的开端4092. 哈瓦那,1960:切·格瓦拉让一个旧信仰得到更新4133. 加拉加斯,1959:革命还是民主?4164. 哈瓦那,1959:文化也需要革命4185. 加拉加斯,1962:诗人也想成为革命者——鲸鱼的屋脊4216. 布宜诺斯艾利斯,1962:阿图罗·弗朗迪西的陨落,庇隆主义和卡斯特罗主义的合流4247. 布宜诺斯艾利斯,1963:法西斯主义者也想成为切·格瓦拉4288. 圣韦森特·德·丘库里,1966:卡米洛·托雷斯之死,神甫化身切·格瓦拉4329. 1968,麦德林:教士们寻求被压迫者的解放43710. 1967,拉伊格拉: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死去,在汗衫上复活44211. 布宜诺斯艾利斯,1970:蒙多内罗斯的人杀死了阿兰布鲁44512. 1968,布宜诺斯艾利斯,罗萨里奥:艺术家决定发起革命——“图库曼在燃烧”44913. 1969,蒙得维的亚:游击队效仿艺术先锋派45514. 1964,巴西利亚:新一轮军事独裁开始了45915. 1967,圣保罗:巴西的新先锋派——热带主义运动46216. 1969,里约热内卢:游击队挟持美国大使,通过广播发声46817. 马德雷德蒂奥斯,1963:诗人游击队员哈维尔·埃劳德之死47118. 哈瓦那,1967:西方文化的新麦加最终吞食自己的儿女47619. 拉丁美洲,1962—1971:文学爆炸与古巴革命48320. 墨西哥城,1968:文化革命向制度化的革命发起挑战48621. 利马,1969:秘鲁军人的左翼革命49222. 1969,利马:军人的革命借用波普艺术49723. 1980,丘斯奇:“光辉道路”开启反对秘鲁政府的战争50224. 巴拿马城,1968:奥马尔·托里霍斯,又一位奉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军人夺取政权50825. 1970,智利圣地亚哥:萨尔瓦多·阿连德的通往社会主义之路51226. 1973,智利圣地亚哥:“革命左派运动”极左派和“祖国与自由”极右派共筑通往政变之路52027. 1970—1984,智利圣地亚哥、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圣保罗:以艺术反抗独裁52528. 1961—1979,马那瓜、格拉纳达、莱昂、索伦蒂纳梅:尼加拉瓜的诗歌与革命53029. 1979,马那瓜:现实击碎乌托邦53530. 1980,圣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城: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点燃中美洲53831. 拉丁美洲,1975—1981:作家如何看待民主54532. 1990,圣保罗:拉丁美洲革命阶段走向终结,左派重塑自身55733. 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1994:新萨帕塔主义与身份的全球化56234. 墨西哥城,智利圣地亚哥,1996:作家如何面对异国情调的全球化57035. 1990,墨西哥城:艺术家不再是拉美艺术家,而是当代艺术家57436. 哈瓦那,1990:艺术家与卡斯特罗主义之间关系恶化57737. 布宜诺斯艾利斯,1997:独裁的受害者发明了“上门呛声”,走上街头进行人民审判58338. 布拉内斯,1998:罗贝托·波拉尼奥重拾一种别样的拉美传统58839. 拉丁美洲,2004—2022:波拉尼奥的影响与拉美的阴暗面59140. 拉丁美洲,2005—2022:众多文学路径与文学领域的新规则59441. 利马、基多、布宜诺斯艾利斯、波哥大,1990—2022:拉美民主的厄运——第二波右翼民粹主义浪潮59842. 加拉加斯,布宜诺斯艾利斯,马那瓜,拉巴斯,基多,墨西哥城,1999—2022:左翼民粹主义与其他方式的战争60443. 拉丁美洲,2000—2022,土著主义的回归:政治正确的艺术与西方的拉美化618结束之前: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离去与拉丁美洲漫长的20世纪629 致谢633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