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华文化通识课(全3册)

清华文化通识课(全3册)

  • 出版社: 台海
  • 作者: 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
  • 商品条码: 978751683712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  《清华中国文学课》包含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讲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带领读者捋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各个文学体裁和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清华中国历史课》囊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精选其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以事件为主,制度为辅,梳理中国复杂悠久的历史,揭示中国古代兴衰更替的秘密!  《清华中国哲学课》涵盖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现代逻辑学,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源流及发展,带领读者厘清诸子百家及逻辑学的主要观点,以科学的方法辨析其优长和不足!  一套书帮助你掌握文学、历史、哲学基本知识,全面提高文学、历史、哲学素养!\\\"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字卓如,号任公,又号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广东新会人。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的诗歌。1924年出版诗集《红烛》,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代表作有《红烛》《唐诗杂论》等。  郑振铎(1898—195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原籍福建长乐,出生于浙江温州。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曾任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陈寅恪(1890—1969)  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史学界集大成者。曾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高等政治学校,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等高校任教,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敦煌学等领域造诣颇深,其史学治学方法对后辈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备受学人敬仰推崇。代表作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柳如是别传》等。张荫麟(1905―1942)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开山宗师。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9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历史、哲学。著述多散见于报刊杂志,仅有一部专著《中国史纲》。雷海宗(1902—1962)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与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讲授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代表作有《国史纲要》等。吴晗(1909—1969)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浙江义乌人。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务。代表作有《明史简述》《历史的镜子》《朱元璋传》等。蒋廷黻(1895-1965)  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创者、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一起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人。1925年调入清华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病逝于纽约。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王国维(1877—1927)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哲学家、美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1900年留学于日本东京物理学校;1901年归国后潜心于译介与论著。译介及研究的对象以哲学为主,主要包括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兼论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教育学。1906年后转治国学。1925年入清华大学担任国学院导师。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观堂集林》等。殷海光(1919—1969)  中国现代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原名殷福生,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曾师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并曾在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中国文化的展望》《思想与方法》《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等。\"
精彩导读
\\\"闻一多讲唐代文学王维 李白 杜甫  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  旧来论诗,曾以仙圣佛称李、杜、王三家,或称为魏蜀吴,或称为天地人,也有称为真善美的。我的看法是以三人最重要的生活年代做比较来评论他们诗的特点,一个作家的遭遇跟他诗文的风格大有关系。李、杜、王三位诗人都同时经历了安史之乱,他们处乱的态度正足以代表各人的诗境。杜甫诗如:“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影静千宫里,心苏七校前。”(《喜达行在所》之三)表现他爱君的热忱,如流亡孩子回家见了娘,有说不出的委屈和高兴。太白在乱中的行动却有做汉奸的嫌疑,或者说比汉奸行为更坏,试想当时安禄山造反,政府用哥舒翰和封常清去抵御他,遭了大败,国家危机非常严重,所倚靠只有江南的财富和军队,而永王李璘却按兵不动,妄想乘机自立,太白被迫接受伪署,还作诗歌颂他,岂不糊涂透顶!他无形中起了汉奸所不能起到的破坏作用。王维此时的处境却有点像他三十多年前在宁王(玄宗兄)府里歌咏的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息国国君的夫人,国亡后被掳做了楚国的王妃,虽在楚生了两个孩子,但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王维早年写诗的背景是这样的: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仗势霸占了邻近卖饼人的妻子,并设宴会饮,故意把饼师召来和妻子见面,观察他们的表情。当时王维在座,只见那女子对自己的丈夫无声凝注,垂泪相对,于是满怀同情,借用历史题材加以讽喻,写下了这首《息夫人》诗: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谁想到三十多年之后诗人自己也落到息夫人这样的命运,在困难中做了俘虏,尽管心怀旧恩,却又求死不得,仅能抱着矛盾悲苦的心情苟活下来,这种态度可不像一个无力反抗而被迫受辱的弱女子吗?因此,他在洛阳沦陷时期,曾服药装哑,不肯参加敌人的宴会演奏,被拘禁在菩提寺里,裴迪前去看他,他才把自己写的那首《私成口号诵示裴迪》的诗告诉裴迪,表示他在危难中的故国之思。诗云: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竟因此减罪免死。故明人敖英在《辋川谒王右丞祠》诗中说他:      蜀栈青骡不可攀,    孤臣无计出秦关。    华清风雨萧萧夜,    愁杀江南庾子山。    可谓写尽安史之乱中王维的遭际和心事。总之,我的结论是这样:李、杜、王三位诗人的人格和诗境,都可以从他们在安史之乱考验中的表现作为判定高下的标准。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存在于儒家所提出的对社会的义务关系之中,这关系是安定社会的基本因素。太白却不承认这种义务关系,只重自我权利之享受,尽量发展个性,像不受管束的野孩子一样。王维则取中和态度,他的理想生活是不知生活而享受生活,他的生活态度极其自然,只求在平淡闲适生活中安然度此一生,这是庄子的一个方面。《渭川田家》所表现的内容情趣即可为代表: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但他跟王绩的避世态度又有不同。王维还有爱树的癖好,对树非常欣赏,故有“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辋川闲居》)之句,五绝《漆园》一首也提到“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全诗表面是咏庄子,实际是夫子自道式的自我写照,并体现了他独特的爱树精神。  王维独创的风格是《辋川集》,最富于个性,不是心境极静是写不出来的,后人所谓诗中有画的作品,当是指这一类,这类诗境界到了极静无思的程度,与别家的多牢骚语不同,在静中,诗人便觉得一切东西都有了生命,这类作品多半是晚年写的。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云:“王维诗一种似李东川(颀),一种似孟浩然。”是空前的笃论。似东川的作品当是早年所作,也是兴之所至而写成的,不是本色,如《陇头吟》《送李顾》之类;似孟浩然的作品则是中晚年所作,尤其是晚年的《辋川集》,它达到了浩然那种生活即诗、淡极无诗的境界。所以说,王孟究竟是谁影响谁,就无须费词了。\\\"
目录
\\\"《清华中国文学课》目录:diyi章 梁启超讲先秦文学 / 001秦以前之歌谣及其真伪 / 001《诗经》 / 013《诗经》之篇数及其结集 / 026《楚辞》 / 035第二章 梁启超讲两汉、魏晋文学 / 044两汉歌谣 / 044汉魏乐府 / 054建安以前汉诗 / 120乐府之前驱 / 157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 170第三章 闻一多讲唐代文学 / 193宫体诗的自赎 / 193诗的唐朝 / 204四杰 / 208陈子昂 / 215王维 李白 杜甫 / 225杜甫 / 228王昌龄 / 240孟浩然 / 244孟郊 / 249第四章 郑振铎讲宋元文学 / 252北宋词人 / 252南宋词人 / 281南宋诗人 / 300散曲作家们 / 305第五章 郑振铎讲明清文学 / 325拟古运动的发生 / 325长篇小说的进展 / 332拟古运动第二期 / 347《红楼梦》 / 354《儒林外史》 / 358桐城派、阳湖派 / 359《镜花缘》 / 360《清华中国历史课》目录:diyi章 张荫麟讲夏商周 / 001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 001周朝的兴起 / 004封建帝国的组织 / 009封建组织的崩溃 / 011第二章 张荫麟讲春秋战国 / 015楚的兴起 / 015齐的兴起(附宋) / 017晋楚争霸 / 020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 025秦的变法 / 027第三章 张荫麟讲秦朝 / 032吕不韦与嬴政 / 032六国混一 / 034新帝国的经营 / 037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 042002 / 清华中国历史课第四章 张荫麟讲楚汉争霸 / 046陈胜之起灭 / 046项羽与巨鹿之战 / 049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 052项羽在关中 / 055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 058第五章 张荫麟讲汉朝 / 062纯郡县制的重建 / 062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 066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 072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 076外戚王氏的专权 / 078哀帝朝的政治 / 080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 083王莽的改革 / 086新朝的倾覆 / 090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 094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 098第六章 雷海宗讲三国魏晋南北朝 / 104外戚与宦官 / 104国军消灭与地方割据 / 105财政与一般政治之紊乱 / 106天灾人祸与人口之减少 / 107羌乱 / 108党锢黄巾与十常侍 / 108董卓与李郭之乱 / 110曹操与三国 / 111西晋与中原之沦丧 / 112十六国(公元三一七—三八三年) / 114南北朝(公元三八三—五八九年) / 117第七章 陈寅恪讲隋唐 / 121隋唐的职官 / 121隋唐的刑律 / 139隋唐的兵制 / 154隋唐的财政 / 170第八章 张荫麟讲宋金元 / 187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 187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 201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 / 223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 / 254第九章 吴晗讲明朝 / 276明太祖的建国 / 276明成祖迁都北京 / 298东林党之争 / 304建州女真问题 / 316郑和(三保太监)下西洋 / 323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 331第十章 蒋廷黻讲清朝 / 344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 344东西对打 / 346不平等条约开始 / 350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 351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 354洪秀全失败 / 357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 360步步向前进 / 363中日初次决战 / 364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 373《清华中国哲学课》目录:diyi章 梁启超讲儒家哲学 / 001儒家哲学是什么 / 001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 005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 010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 / 017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下) / 040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 070第二章 王国维讲诸子学说 / 104论性 / 104释理 / 115原命 / 127老子之学说 / 131孔子之学说 / 138墨子之学说 / 186孟子之学说 / 201荀子之学说 / 206第三章 殷海光讲逻辑学 / 212逻辑的用处 / 212真假与对错 / 225推论是什么 / 237选取推论 / 249条件推论 / 262二难式 / 27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