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大清华通识课(全7册)

北大清华通识课(全7册)

  • 出版社: 台海
  • 作者: 蔡元培//陈寅恪//翦伯赞//梁启超//刘师培|
  • 商品条码: 978751683820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36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  《北大历史课》囊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精选其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以事件为主,制度为辅,梳理中国复杂悠久的历史,揭示中国古代兴衰更替的秘密!  《北大中国文学课》包含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讲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带领读者捋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各个文学体裁和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哲学课》涵盖儒墨道法、伦理学、新儒学、玄学、,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源流及发展,带领读者厘清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以科学的方法辨析其优长和不足!  《中国美学课》覆盖雕塑、美术、绘画、舞蹈、文学、书法、音乐,带领读者厘清中国美学的主要观点探讨美学与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中国美学的本质!    《清华中国文学课》包含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讲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带领读者捋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各个文学体裁和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清华中国历史课》囊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精选其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以事件为主,制度为辅,梳理中国复杂悠久的历史,揭示中国古代兴衰更替的秘密!  《清华中国哲学课》涵盖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现代逻辑学,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源流及发展,带领读者厘清诸子百家及逻辑学的主要观点,以科学的方法辨析其优长和不足!   一套书帮助你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基本知识,全面提高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素养!\\\"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  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到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经济,1925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中国历史概要》等。范文澜(1893—1969)  著名历史学家。浙江绍兴人,1913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著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1941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1951年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书,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和崇高声誉。孟森(1868-1938)  中国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江苏武进人。早年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后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先从政后从文,参加过预备立宪公会,担任过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执行书记,当选民国临时政府国会众议员;国会解散后,逐渐淡出政坛,专注于明清史研究,曾担任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  傅斯年(1896—1950)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国与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刘师培(1884—1919)  中国近代著名经学家、文学研究家。江苏仪征人。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传世,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  罗庸(1900—1950)  中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曾担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汉魏六朝诗选》等。  浦江清(1904-1957)  中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讲义》等。  朱光潜(1897—1986)  中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代表作有《谈美》《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蔡元培(1868-1940)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中国提出“美育”第一人。浙江绍兴人,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曾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在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等领域颇有建树。一生钟爱美学,尤其注重美育,将美育推进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层面,并加以践行,堪称中国现代美育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人。在美学领域著有《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美育论集》等书。  宗白华(1897—1986)  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江苏常熟人。毕业于同济大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1986年去世。代表作有《美学散步》《艺境》等。  邓以蛰(1892—1973)  中国现代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安徽怀宁人。著名科学家邓稼先之父。曾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早稻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善于将国画史、书法史与美学结合,对中国的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探讨,提出一整套完整的中国书画美学体系。著有《画理探微》《书法欣赏》《中国艺术的发展》等。胡适(1891—1962)  中国现代知名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同时也是白话文、新诗学的倡导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
精彩导读
\\\"苏轼的词    词最初只是小曲,写男女爱情,写相思、别离或幽会,写都市的繁华、风景的秀美和民间的习俗,是用于浅斟低唱。苏轼推动了词的发展,扩大了词的范围。他以古文的笔调来写诗,又以写诗的笔调来写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意境。苏轼的词无所不写,吊古伤时,悼亡送别,说理咏史,山水田园或自伤身世,内容广泛,一扫艳词柔靡之陋。东坡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晁无咎语)。当然他的词也可以歌唱,因为他无论写小令、长调都合于音律,不过也可以不必歌唱的。他只是利用长短句法的流动变化的形式来写抒情诗罢了。这又表现了苏轼的自由解放的性格。我们可以说他的词是脱离音乐的解放诗。  当时,柳永的词是当行本色,婉约而纤丽,苏轼写的则是怀古之类的“大江东去”,豪放得使人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陆放翁语)。《吹剑录》云: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里可以看出苏词、柳词的不同之处。苏轼写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他的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发生了变革,开创了一个词派,称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相对。  最能代表苏轼词作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先看《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月夜醉后的心情。由月的神话故事,幻想乘风归去,自比如李白之为谪仙人。先是感叹人生苦闷、渴求解放的心怀。此后转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若留在人间,表示对于人生的依恋,热爱此生,并不羡慕神仙,脱离现实(亦比《赤壁赋》中的思想)。下半阕咏月,从月的阴晴圆缺,比人生的悲欢离合,而以此事古难全为安慰。通彻于物理人情,然后得到超然的旷达的情怀。最后表示兄弟的永久怀念,互祝健康,“千里共婵娟”。此篇是对月怀人的最佳之作。曲折奔放,说理抒情兼胜。再看下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一词,同《赤壁赋》。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之致。(关汉卿《单刀会》曾采用其词句)“乱石穿空”五句,把长江风景概括写出,气势浩瀚。接着由怀古而思今,思古人而不见,叹今吾之易老。山川地理、历史人物、个人感想都融合在此篇中。吊古豪情逸致,一洗浅斟低唱脂粉气之陋。此类胸襟,非柳耆卿所能作。在这词里突出表现了东坡自己的形象、伟大的诗人的形象。  此二词,均接近于李白的诗。  人民热爱李白那样的诗人,同样也热爱苏轼那样的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苏轼与李白不同的,李白有求仙思想,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思想;苏轼则不同,在诗词中处处表现其受仕宦的羁绊,而要求在苦闷中求解放耳。《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中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期待解脱而获得精神自由是何等迫切。  苏轼词气韵沉雄豪放,突破了“花间派”的表现形式,也突破了它的描写内容。所以,有人说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胡寅《题酒边词》)但也因此被目为“别格”,《四库提要》说: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李清照批评苏词为“句读不葺之诗”。连出自苏门的陈师道也谓 “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子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此局限于词为音乐小曲的词律派的见解,非笃论也。  但东坡词亦非一味豪放, 也有极细腻、婉约的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前半阕非常工细,后半阕大方、概括,仍细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声韵谐婉,凄婉动人,比章质夫原作还好。对比之下,原作反显得有“线绣工夫”(《曲洧旧闻》),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此外,还有《洞仙歌》、《贺新郎》。前者据苏轼自序,是他早年闻一老尼诵孟昶与花蕊夫人避暑于摩诘池上所作词二句,因足成之。“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亦旖旎风光之至(关于此词,可参考《阳春白雪》、《乐府余论》、《墨庄后录》、《词综》诸书)。《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写闺情。前半阕写夏景,后半阕咏榴花,借以表达美人迟暮之感,亦细致(《古今诗话》谓此词是苏轼为官伎解围之作,《苕溪渔隐丛话》力驳其非)。此皆词的传统内容,而稍稍提高它的本质,大方浑厚,不伤纤巧。在这些词中也见到他的自然不羁的风格。  苏词除豪放外,又见清新。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首句;《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簌簌无风花自堕”;《卜算子》咏雁,比兴深微,境界很高。  写到农民生活的,有几首《浣溪沙》“麻叶层层 叶光”“簌簌衣巾落枣花”等,清新优美,情景交融。  怀念欧阳修的,有《醉翁操》(琴曲),悼念他的妻子的,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而寄怀子由的,还有不少首词,都是情感真挚的抒情小曲。  苏轼于词中不用典故。纯粹抒情,比他的诗更能深入浅出,容易理解与欣赏。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的词影响了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两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的词集叫《东坡词》,有《宋六十名家词》本一卷;又名《东坡乐府》,有《四印斋所刻词》本二卷及《彊村丛书》本三卷。\\\"
目录
\\\"《北大历史课》目录:diyi章 范文澜讲夏商周 / 001夏代传说 / 001商代事迹 / 003周怎样灭殷 / 005周初大封建 / 007民族间斗争及西周灭亡 / 010第二章 范文澜讲春秋战国 / 012大国争霸 / 012七国形势 / 014七国兴亡 / 017合纵连横 / 020秦统一的原因 / 022第三章 范文澜讲秦汉 / 026秦统一后怎样建立新制度 / 026秦朝的事功 / 028农民大起义及楚汉战争 / 030两汉政治概况及农民生活 / 034王莽变法 / 041西汉农民起义 / 043东汉的政治与党祸 / 047东汉农民起义 / 051第四章 翦伯赞讲三国魏晋南北朝 / 055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055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 059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 068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 072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 077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 / 079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 隋统一南北 / 084第五章 翦伯赞讲隋唐 / 090南北统一前后的新局面 / 090隋末农民战争 / 093唐王朝的建立和唐初三省政治体制的完善 / 095贞观之治 / 108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 / 112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 113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115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 / 121第六章 翦伯赞讲五代十国宋金元 / 125五代的更替 / 125南方的九个割据王国 / 128北宋的建立、巩固及其统一 / 133辽和西夏的政治经济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 13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 142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政权的建立 辽和北宋的灭亡 / 150南宋的建立及其与金的和战 / 155北方形势的剧变 蒙古族的兴起和金朝的灭亡 / 160蒙古南侵 南宋灭亡 / 165元朝的建立 / 169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 172元末农民大起义 / 173第七章 孟森讲明朝 / 185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 185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 192靖难兵起之事实 / 224正统初政 / 236土木之变 / 240夺门 / 244崇祯致亡之症结 / 253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 258第八章 孟森讲清朝 / 273太祖 / 273太宗 / 278世祖 / 281圣祖嗣立至亲政 / 300世宗初政 / 304雍正朝特定之制 / 308鸦片案 / 324太平军(上) / 344太平军(中) / 353太平军(下) / 362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 371《北大中国文学课》目录:diyi章 傅斯年讲先秦、两汉文学 / 001诗部类说 / 001楚辞余音 / 018贾谊 / 023《诗》 / 029《书》 / 031《礼》 / 033《礼记》 / 034《乐》 / 046《易》 / 046《春秋》 / 047第二章 刘师培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 051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 051魏晋文学之变迁 / 064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 / 088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 / 090神似与形似 / 093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 / 094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 / 096第三章 罗庸讲隋唐文学 / 098隋唐的科举与士风 / 098初唐四杰 / 101沈佺期与宋之问 / 103陈子昂与张九龄 / 104总论唐诗 / 106盛唐诗人 / 109李白与杜甫 / 110韩柳古文之理论与成就 / 112白居易、元微之及其新乐府 / 115杜牧与李商隐 / 117温庭筠与韦庄 / 118冯延巳与南唐二主 / 119第四章 浦江清讲宋元文学 / 120欧阳修 / 120王安石 / 130柳永 / 136苏轼 / 142黄庭坚与秦观 / 164李清照 / 168陆游 / 171辛弃疾 / 181元好问 / 190宋元话本的成就 / 191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 / 193第五章 浦江清讲明清文学 / 209《三国演义》 / 209《水浒传》 / 231《西游记》 / 272纳兰性德 / 294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 296《儒林外史》 / 308《红楼梦》 / 325《中国哲学课》目录:diyi章 胡适讲儒道墨 / 001老子 / 001孔子 / 017墨子 / 059庄子 / 081孟子 / 100荀子 / 111第二章 蔡元培讲伦理学 / 140孔子 / 140孟子 / 143荀子 / 146老子 / 149庄子 / 153墨子 / 158董仲舒 / 163程明道 / 165程伊川 / 168朱晦庵 / 171王阳明 / 174第三章 汤用彤讲玄学 / 178言意之辨 / 178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 197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 209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 216魏晋思想的发展 / 223嵇康、阮籍之学说 / 232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 238《中国美学课》目录:diyi章 蔡元培讲美学 / 001美学观念 / 001美术的起源 / 003美术的进化 / 027美学的进化 / 032美学的研究法 / 037美学讲稿 / 044美学的趋向 / 051美学的对象 / 072美感 / 079美术批评的相对性 / 086美育与人生 / 088第二章 朱光潜讲美学 / 090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 09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09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101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 107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112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116情人眼底出西施 / 122依样画葫芦 / 128第三章 宗白华讲美学 / 135美学散步 / 135美从何处寻 / 146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 154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 16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 181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 186第四章 邓以蛰讲美学 / 208艺术家的难关 / 208中国艺术的发展(为敦煌文物展览会作) / 213中国绘画之派别及其变迁 / 232民众的艺术 / 239关于国画(一) / 245关于国画(二) / 247书法之欣赏 / 256画法与书法的关系 / 283《清华中国文学课》目录:diyi章 梁启超讲先秦文学 / 001秦以前之歌谣及其真伪 / 001《诗经》 / 013《诗经》之篇数及其结集 / 026《楚辞》 / 035第二章 梁启超讲两汉、魏晋文学 / 044两汉歌谣 / 044汉魏乐府 / 054建安以前汉诗 / 120乐府之前驱 / 157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 170第三章 闻一多讲唐代文学 / 193宫体诗的自赎 / 193诗的唐朝 / 204四杰 / 208陈子昂 / 215王维 李白 杜甫 / 225杜甫 / 228王昌龄 / 240孟浩然 / 244孟郊 / 249第四章 郑振铎讲宋元文学 / 252北宋词人 / 252南宋词人 / 281南宋诗人 / 300散曲作家们 / 305第五章 郑振铎讲明清文学 / 325拟古运动的发生 / 325长篇小说的进展 / 332拟古运动第二期 / 347《红楼梦》 / 354《儒林外史》 / 358桐城派、阳湖派 / 359《镜花缘》 / 360《清华中国历史课》目录:diyi章 张荫麟讲夏商周 / 001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 001周朝的兴起 / 004封建帝国的组织 / 009封建组织的崩溃 / 011第二章 张荫麟讲春秋战国 / 015楚的兴起 / 015齐的兴起(附宋) / 017晋楚争霸 / 020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 025秦的变法 / 027第三章 张荫麟讲秦朝 / 032吕不韦与嬴政 / 032六国混一 / 034新帝国的经营 / 037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 042002 / 清华中国历史课第四章 张荫麟讲楚汉争霸 / 046陈胜之起灭 / 046项羽与巨鹿之战 / 049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 052项羽在关中 / 055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 058第五章 张荫麟讲汉朝 / 062纯郡县制的重建 / 062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 066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 072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 076外戚王氏的专权 / 078哀帝朝的政治 / 080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 083王莽的改革 / 086新朝的倾覆 / 090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 094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 098第六章 雷海宗讲三国魏晋南北朝 / 104外戚与宦官 / 104国军消灭与地方割据 / 105财政与一般政治之紊乱 / 106天灾人祸与人口之减少 / 107羌乱 / 108党锢黄巾与十常侍 / 108董卓与李郭之乱 / 110曹操与三国 / 111西晋与中原之沦丧 / 112十六国(公元三一七—三八三年) / 114南北朝(公元三八三—五八九年) / 117第七章 陈寅恪讲隋唐 / 121隋唐的职官 / 121隋唐的刑律 / 139隋唐的兵制 / 154隋唐的财政 / 170第八章 张荫麟讲宋金元 / 187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 187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 201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 / 223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 / 254第九章 吴晗讲明朝 / 276明太祖的建国 / 276明成祖迁都北京 / 298东林党之争 / 304建州女真问题 / 316郑和(三保太监)下西洋 / 323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 331第十章 蒋廷黻讲清朝 / 344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 344东西对打 / 346不平等条约开始 / 350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 351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 354洪秀全失败 / 357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 360步步向前进 / 363中日初次决战 / 364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 373《清华中国哲学课》目录:diyi章 梁启超讲儒家哲学 / 001儒家哲学是什么 / 001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 005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 010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 / 017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下) / 040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 070第二章 王国维讲诸子学说 / 104论性 / 104释理 / 115原命 / 127老子之学说 / 131孔子之学说 / 138墨子之学说 / 186孟子之学说 / 201荀子之学说 / 206第三章 殷海光讲逻辑学 / 212逻辑的用处 / 212真假与对错 / 225推论是什么 / 237选取推论 / 249条件推论 / 262二难式 / 27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