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判例传统的法理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判例传统的法理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 字数: 28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赵青娟|
  • 商品条码: 978752275794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本土判例传统的法理演进历程及其对当代法治的深刻启示,系统梳理了自西周萌芽至当代案例指导制度数千年间判例在中华法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变迁。不同于西方判例法,中国判例传统长期在成文法主导框架下运行,却始终发挥着创制新规、解释法律、填补漏洞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以朝代更迭为脉络,深入阐明西周至唐,判例实践从雏形走向奠基,形成了独特的功能定位与早期特征;宋元时期,判例制度迎来理性化与权威化发展高峰,宋代“断例”不仅具有强约束力并为后世“律例并行”奠基,元代更在民族习惯法与成文法融合中探索出判例主导的独特路径;明清两代,判例技术日益精进并最终制度化,明代《大诰》《问刑条例》推动律例并行初具规模,清代“成案”转“通行”程序及成熟的律例合编模式代表了传统判例技术的集大成;民国时期,大理院创制的大量判例与解释例在动荡政局下构建了短暂却高度发达的“判例法”式实践,极大彰显了判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深刻把握,本书最终回归当代案例指导制度,冷静审视其法理基础、实践运行与面临的挑战,力证在成文法体系下判例(指导性案例)不可或缺的价值。
作者简介
赵青娟,女,青海贵德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共云南省保山市委党校教授。长期致力于法律史、国家治理与传统法制文化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监察法制史研究》一部,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律机制及当代价值”,并于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独到的研究视角。
目录
自序前言研究背景基本框架学术史脉络第一章 传统基因:判例概念溯源与法理实践 第一节 判例之概念生成 一 不同法系中的判例之生成 二 东西方判例的范式比较 第二节 判例在传统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发挥 一 创制新法活新例 二 解释法律内容 三 补充成文法缺陷 第三节 判例传统的早期实践 一 西周-秦:司法实践的雏形 二 魏晋-唐:法理体系的奠基 第四节 有宋以前传统基因的延续与变革 一 判例的作用从未改变 二 判例的地位始终较低 三 判例的形式逐渐多样第二章 司法定断:宋元判例实践的权威化表达及其法理逻辑 第一节 宋代判例传统的理性化演进 一 宋代司法判例概述 二 断例产生的原因 三 断例的编修及体例 四 断例的性质 五 断例的作用 第二节 元代多元法俗的判例司法整合 一 元代司法判例概述 二 元代断例的产生 三 断例在司法实践中的法理逻辑第三章 成案机制:明清司法传统中的技术演进与范式嬗变 第一节 明代的皇权司法下的判例技术整合 一 明代司法判例概述 二 《明大诰》与“榜例”的法律属性 三 《问刑条例》的产生及法律属性 第二节 清代刑案体系下判例技术的精进 一 清代司法判例概述 二 成案产生的原因及释义 三 成案的作用 四 成案的适用 五 成案的性质 六 晚清法制改革中的判例范式嬗变第四章 转型张力:大理院判例的近代化尝试及法理价值 第一节 民国时期司法转型中的判例适用语境 一 清末修律对民国的影响 二 民国大理院的司法精神 第二节 民国司法裁判中的判例适用 一 刑事判例的适用 二 民事判例的适用 三 判例要旨的适用 第三节 民国判例的性质及法理价值 一 民国判例的性质 二 民国判例的法理价值第五章 传承与创新:当代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重构及实践适用 第一节 当代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重构 一 案例指导制度的由来 二 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概念 三 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对当代案例指导制度的考察 一 合法性和可行性考察 二 指导性案例遴选程序考察 第三节 当代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适用 一 指导性案例的发布概况 二 对重点援引案例的分析 三 指导性案例的适用问题结论 判例传统的当代启示及反思 一 镜鉴:判例传统中的本土资源适用 二 建构:当代司法判例体系之完善 三 反思:对判例传统诸多质疑的正名参考文献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