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儿童文学源流论

中国儿童文学源流论

  • 字数: 519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吴其南|
  • 商品条码: 978730330197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文学源流论》实为中国儿童文学发生论,主要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并走向自觉的历史。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成熟、成规模的儿童文化共同体,儿童文学没有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类型,但没有自觉的、成规模的儿童文学类型不等于没有儿童文学。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零散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童话、童谣、故事、儿童诗等的梳理和探讨,认为在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不仅存在,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一些文学类型,如童谣、民间童话等,还率先走向了自觉。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在清末民初走向自觉的过程,并认为古代分散的、未自觉的“准儿童文学”对20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儿童文学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作者简介

吴其南,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围城〉修辞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从仪式到狂欢——20世纪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成长的身体维度——当代少儿文学的身体叙事》《童谣:民族的摇篮曲》《中国古代童话文学研究》《不对称的镜像:中西儿童文学理论对话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目录

引论 探索儿童文学源流的切入点和思路

第一章民族童年时期的儿童和文学

一、早期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的儿童生活

二、从周公制礼看氏族社会对儿童主体的建构

三、神话:民族童年时期的文学(上)

四、神话:民族童年时期的文学(下)

五、神话所孕育的与儿童文学有关的艺术元素

六、民族童年的不同遭遇对儿童文学源流的影响

第二章 从英雄传说、志怪小说到创作童话

一、英雄传说

二、志怪小说

三、神魔小说

四、民间故事

五、创作童话

第三章 童谣

一、谣和童谣

二、童谣的谶纬化、政治化

三、童谣的教育化

四、走向文学的童谣

五、童谣的表现形式

六、天籁:中国童谣的美学追求

七、中国童谣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吗?

第四章 寓言、故事、儿童小说

一、寓言:小说的童年

二、古代写实性儿童文学的主要类型:故事(上)

三、古代写实性儿童文学的主要类型:故事(下)

四、小说

五、图画故事

六、《灰阑记》

七、古代儿童故事、小说的局限性

第五章 儿童诗

一、老少咸宜的诗

二、写儿童但非有意为儿童写的诗

三、有儿童特点的诗

四、牧童诗

五、神童诗

六、走向白话诗的儿童诗

七、缘情言志与儿童诗

第六章 蒙学教材与儿童文学

一、蒙学教材的发展历史

二、蒙学教材的读者意识

三、蒙学教材中的韵文化

四、蒙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五、蒙学教材的教授方法

六、蒙学教材的负面效应

第七章 与儿童文学有关的理论认识

一、儿童观:性善?性恶?性朴?

二、文学与教化

三、“己养”和“鸟养”

四、古代童年观和文学浪漫主义

五、对儿童作为接受者的认识

六、对儿童文学文体特征的感悟

第八章 中国儿童文学源流中的世界因素

一、古印度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源流的影响

二、阿拉伯、朝鲜、日本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源流的影响

三、西方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源流的影响

四、中国儿童文学为什么迟于西方走向自觉

第九章 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

一、近代社会变动和都市中产阶级的兴起

二、新教育和儿童共同体的生成

三、儿童文学自觉过程中的媒介因素

四、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经济动因

五、西方儿童文学的示范、引领和参与

六、清末民初的儿童文学创作

七、作家儿童观的现代化和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

八、文体自觉与自觉后的儿童文学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儿童文学源流论》资料选编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