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师傅

师傅

  • 字数: 170
  • 出版社: 天津人民
  • 作者: 武歆|
  • 商品条码: 978720121132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师傅》是一部非虚构 故事集,作者以真实工作过 的八十年代天津某工厂铆工 组为背景,刻画了十二位性 格迥异、身手不凡的工人师 傅的形象,通过讲述他们的 故事,展现天津的工业生活 和世间百态。 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每位 师傅擅长的“工具+绰号”作 为每一篇的标题,比如大锤 ·杨伟东、小锤·老李、剪板 机·白胖李、卷尺·贾淄博、 油压机·达伦,从题目开始 就把读者带入工厂的火热氛 围中。为此,本书特意邀请 原《今晚报》摄影部主任、 高级记者张建绘制了十二幅 人物钢笔画像插在书中,使 得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了更具 象的表达。 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 师傅们的故事是他们的家庭 、他们所属的群体、他们生 活的时代的共同经历。当读 者被作者笔下细腻丰满、生 动感人的师傅们的故事打动 时,天津制造业发展的历史 、天津城市变迁的历史、天 津工人生活的历史也逐渐在 脑海中清晰起来。一本书, 一群人,一个时代。本书是 一幅热血朝天、阵仗庞大、 细致入微的工厂图景,也是 八十年代天津工人乃至全国 工人的缩影。
作者简介
武歆,1962年出生于天津。天津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文学创作一级。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陕北红事》《密语者》《树雨》《延安爱情》《重庆爱情》等9部,中短篇小说集《诺言》,散文集《习惯尘嚣》。 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上海文学》《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大家》《山花》《江南》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并入选多种年度文学选本。同时还有大量散文、随笔、评论、读书笔记等发表。
精彩导读
1 我师傅杨伟东搂着我的 肩膀跟我讲,他初中毕业进 厂时,经常学着老师傅们跷 着大拇指的神态,骄傲地说 自己是个“铆工匠”。杨伟东 告诉我,那时候他走在小胡 同里,被大人问起“小东子 长这么高了,在哪儿上班” 时,他模仿着十年前自己还 是青皮小子时的神态,双手 叉腰,脸上带着满不在乎的 笑容,大大咧咧地说:“国 营厂,铆工匠,抡大锤的铆 工匠。”我能想象出来,当 我师傅露出那口令人嫉妒的 白牙、豪爽地讲出这句话时 ,黑黑的脸上带着敢上刀山 敢下火海的硬汉劲头儿。 杨伟东忽然声调低下来 ,说,后来我就不这么讲了 ,再被别人问起工种时,踏 踏实实地说“铆工”。 杨伟东说,我把“匠”字 去掉了。 为什么?我不解。 杨伟东露出小孩子捉迷 藏一样的俏皮眼神儿,小声 说,出了一件事。 2 1970年,生产水轮发电 机组的天津某国营大厂,迎 来了一千五百名初中毕业生 。这家赫赫有名的中国北方 大厂,之前从来没有大规模 进过新工人,更不要说进的 还是青年学生了。由于“八 九点钟的太阳”的到来,这 家国营大厂立刻成为拥有六 千名职工的大厂;这一千五 百名“新鲜血液”的融入,也 给这家新中国成立前就存在 的重型企业带来了席卷全厂 的青春风暴,青年们敢作敢 当、有勇有谋的冲劲儿,比 过年时小孩子玩的“蹿天猴” 蹿得还要高。 干活儿累了歇息时,我 总是问我师傅他们刚进厂时 的趣事。 杨伟东也爱回忆,眼睛 里闪着光,说,我们刚进厂 那会儿,到处都能听到我们 这帮小年轻们放肆的笑声, 厂区大道、生产车间,就连 澡堂子也能看见我们这帮人 嚣张的笑脸。老工人在澡堂 子的热池子里烫美了烫舒服 了,总会“呀呀嘿嘿”地喊上 几嗓子,老师傅们得意哩。 可我们听了,私下里捂着嘴 巴嬉笑道,喊得没有一点儿 技术含量。我们这些十六岁 的毛头小子们让澡堂子沸腾 了,也有技术含量了;洗舒 服了,这个唱一段杨子荣的 “打虎上山”,那个来一段《 列宁在十月》《海岸风雷》 里的电影对白,带着卷舌音 的外国人名说得特别溜乎, 我现在还能说《海岸风雷》 里的一句台词“老大赛里穆 ,老二布鲁嘎”,嘿嘿!还 有人用口哨吹一段《美丽的 哈瓦那》,要是有人问“你 这是吹的嘛歌呀”,吹口哨 的人含糊其词道“革命歌曲” ,随后赶紧打岔过去。 我不解,问我师傅,为 啥要打岔? 杨伟东笑道,歌词里面 有“美丽”呀,还把妈妈称作 “美丽的姑娘”,还有外国人 “卡斯特罗”,这还了得?胆 子大了! 我还是不解。 杨伟东顾不上给我继续 解释,沉浸在回忆往事的兴 奋中。在澡堂子唱歌朗诵, 跟在剧场演出差不多,我们 有个同学是公鸭嗓,他就爱 在澡堂子唱歌朗诵,水淋淋 的,好听。 除了澡堂子,您们还在 哪儿有意思?我问我师傅。 杨伟东不打奔儿地说, 还有一个地方好玩儿,食堂 ! 我1980年进厂时的食堂 ,跟师傅们十年前进厂时的 食堂没有任何变化。说食堂 的故事之前,还是先说吃饭 吧。 工人午间吃饭,可以从 家里带饭,上班前把标有特 殊记号的大饭盒放在大笼屉 里,快到中午时有专人把大 笼屉摞起来,利用锅炉的热 气把饭熥热了,这会儿就是 外面西北风刮起来,大笼屉 里的饭也是热热乎乎的,还 能保持原汁原味;再有就是 “吃食堂”了。 杨伟东说他1970年进厂 时,不愿意从家里带饭,喜 欢“吃食堂”。我1980年进厂 时,也不愿意从家里带饭, 也喜欢“吃食堂”。在食堂吃 饭能遇见其他车间的人,大 伙儿凑一起海阔天空地“瞎 白话”,能得到其他车间的 最新消息,还能听到社会上 的新奇事。那时候没有电视 机,没有网络,除了报纸和 收音机,余下就是“小道消 息”了。不要小瞧“小道消息 ”,之后就会跟着“大道消息 ”,准确度八九不离十。 我们厂子的大食堂,不 是单纯的大食堂,它原本是 个大礼堂,一千多人开大会 ,也能坐得舒舒服服的,座 位之间跑过一条狗也挨不着 裤腿。这么好的地方不能只 有一个功能。厂领导自有办 法。开大会,它就是大礼堂 ;不开大会,它就是大食堂 。开大会时,长条桌子、长 条椅子就是会桌、会椅;吃 饭时,长条桌子、长条椅子 就成了饭桌、饭椅。 P3-6
目录
大锤·杨伟东 小锤·老李 剪板机·白胖李 卷尺·贾淄博 油压机·达伦 钢直尺·肖大批 风砂轮·老朱 振动剪·卷毛孙 电瓶车·张大力 电砂轮·小褚 钉冲·王向辉 电气焊·王岳翰 “工人情结”与我的写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