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刑讯狠御史、豪恶居乡如豺虎、谋财害命毒巡检、视民如草狠酷吏……为了一己私欲,他们何至于如此心狠手辣?
本书是柏桦所著的《明代奇案录》系列的第四卷,收录了明宣宗朱瞻基亲自批示或审理过的32个案件。作者根据案件情节及御批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文学加工,使本书既可以当作故事汇来读,也有助于读者了解明代的律法制度、官僚层级、社会风俗等历史常识,是一部知识量丰富的历史普及读物。
柏桦
1953年生。自1979年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学习和工作,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日本和歌山大学经济学部非常勤讲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评青海省“昆仑英才”、天津市优秀法学家。现任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双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有《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明清州县官群体》《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史析》等37部专著及学术论文18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录制播出《明清妙判》《明清奇案》《明清御批案》等系列节目500余集次。
鬼神不容肆毒虐
有明一代的户籍制度非常复杂,各地都不一样,有人统计明代的户籍有七八十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服兵役的军户、一般百姓的民户、各种工匠的匠户、煮盐的灶户等,还有一些作为贱民的丐户、乐户等。明代按照职业来编订户籍,一是为了保证王朝的税收,二是为了对各类人等实行有效管控,最终维持王朝的统治秩序。这些户籍是世代相承的,父辈死了后代就得补上。这个案件就涉及匠户逃亡及追逃的问题。
宣德四年(1429),北京紫禁城已经落成,但各种配套工程还在陆续兴建,需要大量工匠,却没有想到有大量工匠逃亡。工匠为什么要逃亡呢?按照制度,匠户分为轮班匠﹑住坐匠两类。轮班匠每年要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是三个月,但在官府有大工程的情况下,官府往往将以后的年份通算在内,这样便可以几年之内让他们服役,而不让他们回家。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本来匠户除了服役之外,其余时间可以自由工作,凭借手艺养家糊口,如今北京有大工程,从各地调用工匠已经不容易了,而为了保证工程延续,工部常常不让轮班匠回原籍。工匠本来靠手艺吃饭,如今在北京服役,朝廷不给工钱,工种若如期完成,才给一些盐粮,赏赐一些衣物。这等于是没有收入,还要忍受工官及工头的打骂与盘剥,逃亡乃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工匠逃亡,工程难以完成,工部怕承担责任,便奏请皇帝,要求追查逃匠,强令他们回京城服役。提出追取逃匠的是工部,但追取事务却不是工部权限范围内的事情,要由皇帝亲自派人去各地追取。皇帝能派遣的人,除了锦衣卫之外,就是宦官。宣德时期,宦官还没有全面染指政务,所以宣德帝派锦衣卫去办理追取事务。
被派往江西追取逃匠的是锦衣卫舍人张恕。所谓的锦衣卫舍人,乃是锦衣卫的编外人员,专门任命公、侯、伯、都督、指挥的嫡次子,使他们安享朝廷俸禄。张恕乃是公侯之子,在锦衣卫为闲散舍人,每个月能领四石月粮,因为家中富有,也不需要月粮贴补生活。虽然家里不需要他的钱,但他已经有了收入,家里便不给他零花钱了。一个纨绔子弟,平日奢侈惯了,出入楼堂馆所,花钱如流水,这区区四石月粮如何够他开销?好在锦衣卫衙门是个肥衙门,锦衣卫校尉、军士在京城巡查,凡遇来路不明的,一律当作囚犯,有银子的拿银子赎,没权势的全充入苦役。即使良民百姓,若这些官爷瞧他不顺眼,也会拿着他诈些钱财方才放手,诈不得钱财,就让其妻女陪睡几夜,故当时人人自危。锦衣卫舍人虽为闲散之职,但能陪伴校尉、军士巡查,也能分些余润,算是能保证其奢侈淫荡的生活。
工部请旨追取逃匠,编制内的锦衣卫都有差事,难以派出到外地,这些闲散舍人则可以谋此差事。张恕花了三百两银子,谋得到江西追取逃匠的差事,当然要回收本钱,以谋取更大的利益。张恕虽然是纨绔子弟,但他却是小器易盈,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个小人,在人前一味阿谀奉承,在人后总搬弄是非。阿谀奉承容易得到上官的青睐,搬弄是非则遭人怨恨。有上官的青睐,再加上行贿,所以能谋得这样一个差事。有了差事就要谋财,有财则更招人嫉妒。其遭人怨恨则成为他以后犯事的主要原因。
却说张恕领了差事,带上皇命,在京城找了几个讹头光棍做书吏,收了些泼皮无赖做差役,浩浩荡荡地来到通州,叫了两艘座船。每艘他给八十两坐舱钱,容许他夹带私货,沿途贩卖赚钱。打起钦差金字牌,挂起锦衣卫旗帜,声势浩大,犹如钦差大臣一般。一艘船他用船夫、纤夫五十名,再加上他随行所带的人,都要地方官供给饭食工钱,还索要下程,也就是盘缠礼物。
地方官本来应该按照制度办事,检查一下张恕所带的驾帖,看看上面写的内容,然后照章办事,但驾帖意味着皇命,地方官大多不敢索要查看。什么是“驾帖”呢?所谓的“驾帖”,基本上具有两项功能:一是表明持驾帖之人的身份,乃是皇帝差遣;二是写明要承办的事务,并且写清楚持帖人的权限。皇帝授出驾帖行事,由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根据所承办的事务不同,要经过六科给事中“佥签”,签署详细的批文,持帖人必须依据批文所讲的内容办事。这本来是有严格的制度要求的,但地方官畏惧皇命,不敢索看批文,这些手持驾帖的钦差才敢于张扬。
不说张恕在途中多么猖狂,且说他到了江西以后,按照圣旨所云,追取逃匠及其家属赴京服役。那时候有严格的户籍制度,赴京服役的工匠又有详细登记,找出这些逃匠并不难。按照《大明律·从征守御官军逃》条规定:“各处守御城池军人在逃者,初犯,杖八十,仍发本卫充军;再犯,并杖一百,俱发边远充军;三犯者,绞。”逃匠则比附此律量刑,最多是杖八十,允许折赎,花上四千八百文铜钱就可以免杖,但要赴京服役。张恕虽然持有皇命,但他不能判刑,刑罚则要地方官实行,杖八十是在县太爷权限范围之内,折赎银钱则要入赃罚库,任何人都不能染指。处罚逃匠事小,押解逃匠赴京服役事大,因此张恕不想交地方官拟罪,只是向这些逃匠索贿,按照人头,每人十两。逃匠们在京服役,没有收入,刚刚逃回,大多数还没有凭手艺挣到钱财,如今钦差向他们要银,原本富有的只有忍痛割爱,交上银两,免于刑杖,还可以恳求钦差不要将家属押赴京城,因为路途开销及京城消费很大,全家前往则难以生存。家里贫困的,只好把自己的房产变卖,才能交上银两,因房产变卖,也只好举家前往京城。穷得揭不开锅的,一般都是租房而住,没有房产,更无钱财,当然交不上银两。好狠毒的张恕,他将交不上银两的逃匠拘押起来,而殴打其妻子逼银。为什么不殴打逃匠而殴打其妻子呢?因为朝廷追取逃匠是为了工程,若将逃匠打死、打伤,或打成残废,他们就不能工作了,朝廷怪罪下来,难免要被治罪。就这样,张恕接连打死逃匠之妻二人,已经是怨声载道了。
…………
前言
1 姻缘有恶笔生花
2 贪赃枉法难饶恕
3 克扣军粮失性命
4 三品高官为强盗
5 豪恶居乡如豺虎
6 无赖心狠罪难逃
7 枉直倒置怨诽兴
8 医本活人乃杀人
9 学校不能卖文凭
10 欺公玩法里老人
11 高官竟然也自宫
12 淫荡无耻礼不待
13 婆婆慈祥媳妇孝
14 鬼神不容肆毒虐
15 监守自盗罪难恕
16 诬告严师恶学生
17 谋财害命藐国法
18 纵真盗而诬平民(上)
19 纵真盗而诬平民(下)
20 肆意杀人是民贼
21 私怨诬杀狠胥吏
22 利用民意谋保官
23 饮食事小廉洁大
24 子孙不肖家长过
25 养母恩重生母情
26 司法轻率人受枉
27 谋求官职无廉耻
28 强娶寡妇当治罪
29 视民如草狠酷吏
30 人命至重应存恤
31 进士强横欺寡妇
32 贪图小利忘大害
33 狠父状告女论绞
后记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