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书坛聊斋话百年

书坛聊斋话百年

  • 字数: 380
  • 出版社: 春风文艺
  • 作者: 刘立福|整理:蒋功臣
  • 商品条码: 978753137093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全面总结非物质 文化遗产一陈派评书项目和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立福先生 口述回忆录及其相关纪念文 章。本书向读者介绍评书艺 术,尤其是陈派评书及天津 评书的铁闻掌故,将填补曲 艺界一项空白,不仅具有重 大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极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彩导读
家庭往事 北阁外洋行刘家 我家世居天津北阁(这 个“阁”字在天津地名中读gǎ o,不读gé),就是过街的 阁楼。北阁原是观音阁,与 之相对的是南阁,此外还有 铃铛阁、玉皇阁、县阁、水 阁等。北阁的阁楼虽早已不 复存在,但仍有北阁西街、 北阁东街、北阁小学等地名 。 我祖父刘甫荃,是道胜 银行“走街的”(业务员)。 有一年下大雨,北阁塌了, 阁下面有个“羊肉床子”(羊 肉摊),也压在下面了,好 在没砸死人。重修北阁也让 我爷爷出钱,修好后上面挂 着块匾,有我爷爷的名字。 当地回民比较多,北阁下面 经常放着洋车,“拉胶皮的” 停在那。把角那边有个小杂 货铺,有个老婆儿卖些个小 玩意什么的。家里经常嘱咐 我:“别满世乱玩去,外面 净是野孩子,回头学坏了。 ”所以我买完东西赶紧回家 。 北阁外从大伙巷一直过 去,一打听“洋行刘家”,周 围都知道。再往前走到河边 了,河边有个码头,有些个 “扛河坝的”(扛大个儿的) ,早晨在那儿吃锅巴菜,有 时他们还打群架。后来道胜 银行倒闭了,有笔款扣在我 爷爷身上了,给人家赔了一 笔款,应该不是个小数目, 所以家道就逐渐中落了。 爷爷所生三子二女,大 伯刘金濂(又名刘少荃), 在铁路工作,是京津段的段 长,四十五岁去世;二伯刘 金源,是天津市邮政局局长 ,三十七岁去世;我父亲原 名刘金涛,年轻时跑过业务 ,五十岁去世。我有两位姑 妈,大姑妈在济南府,大姑 父是亚细亚农公司的,儿子 叫彭连武。我二姑妈的公公 是光绪年间天津的道台董柳 庄,住在大胡同。 我们这辈一共十个孩子 ,八女二子,按家谱都排文 字。大伯生有两个儿女,大 姐文清,比我父亲小三岁, 二姐文慧,未出嫁。二伯生 有三女一子,三姐文玉,后 来去了青岛,四姐文华,六 姐文敏,后定居香港,一子 名叫文杰,小名双印(因为 生他的那年,我二伯又兼任 武清县邮政局局长),属虎 ,比我小两岁。我父亲生有 三女一子,我亲姐姐刘文英 ,大排行行五,比我大两岁 。我一个妹妹,小名桂森, 小时非常聪明,我二姑妈最 喜欢她,六岁时不幸夭折。 还有一个妹妹,大排行行八 ,名叫文秀,小时因为吃药 哑了,后来嫁给了王立平的 堂弟。 从北阁外出去是两个走 道,一边是黑记杂货铺,旁 边有一所灰砖房的楼就是我 家,是一座实楼实底的楼房 ,20世纪70年代我去的时 候,已经改为了红桥区卫生 院。一进大门用木头板凳搭 了个门道,都是方砖地,旁 边有门房,进门道两边各五 间房,前面用毡板十字搭了 道墙作为二道门,一面刷红 漆,一面刷绿漆,对面南房 空着,有时存菜,有时存煤 。拐弯处有楼梯,有十几层 ,楼上的房子和下面一边大 ,都铺的地板,有个断间门 ,里面就是我大爷住的屋子 ,是两大间打通的,屋里一 架铜床,一台硬红木书桌, 条案、八仙桌,夏天有西门 子电扇,冬天烧炉子,有炉 盘。楼上三面走廊,前面没 有,前面是大门。迎面是一 面墙,墙上画的油画。楼下 头一间屋大,我二娘在那住 ,当时我二大爷已经没了, 我从小就没见过二大爷,只 见过他的照片。二道院里, 在另一侧有楼梯,客厅里有 条案、八仙桌、太师椅等。 里间屋是我奶奶住的,我小 时跟奶奶住,晚上奶奶还给 我剥橘子吃。我小时上楼去 玩,楼上有一大间整个通着 ,屋里什么都没有,地上放 着蓝布的包袱,里面有帽盒 、红顶子、朝珠等,可能我 们祖上有做官的。楼下迎面 是厨房,厨房旁边有个仙家 楼,供着“五大家”,旁边是 厕所。院子里都是方砖地, 我小时候拿画石猴儿在地上 画,画完跳房子,再有就是 踢毽、弹子、支大头儿,也 就是玩这些。 我出生于1924年农历十 一月初八,本名刘文博,小 名延龄。因为长门不绝后的 原因,从小过继给大伯屋中 。我印象我爷爷七十三岁时 ,拄着拐棍,穿着袍子马褂 ,戴帽子翅儿,从外面回来 ,一进门道,那时我才六七 岁,弟弟文杰比我小两岁, 外面俩在二道门那等着,喊 爷爷,跟爷爷要钱,每人给 俩大子儿(那时花铜子儿, 一毛钱换五十个铜子儿,大 铜子儿换二十五个)。早晨 来了卖早点的,一大枚铜子 儿买一碗杏仁茶,或者买煎 饼果子。那时要花二十个大 子儿下馆子,又是菜又是酒 ,所以小时候家庭条件还是 不错的。我爷爷好洗澡,后 来出钱干了个澡堂子,一早 晨就出去了,那时叮当叮当 敲云牌。过去的澡堂子,特 别是小一点的澡堂子,早晨 天一亮的时候,在罩棚的角 上,拿杆子吊着个云牌,用 铁铸的俩云子头,伙计蹬着 梯子上去,拿着两个小榔头 ,一敲特别响,满带打点的 ,好听极了,说明一天亮澡 堂子开门了。 P1-3
目录
家庭往事 北阁外洋行刘家 迫生计父亲从艺 家道中落屡搬迁 元昌金店学买卖 赴武城投亲谋生 在北平闯荡金市 回津后继母不容 听戏和票戏经历 小梨园和大观园 白牌电车围城转 从艺经历 记名弟子两门抱 周边撂地说相声 我的师爷陈士和 博采众长广借鉴 拜门户认祖归宗 张寿臣改说评书 正式开始说评书 出关赴沈阳演出 从来不知道“顶瓜” 父亲师爷相继逝 结识相士妙知心 参加河西书曲队 任教戏曲训练队 尝试探索说新书 转业后工作生活 人民公园返书台 归队实验曲艺团 参加大书研究组 赴青岛录制评书 中央电视台录书 长驻和平文化馆 回忆我的老书座 老骥伏枥再登台 永远不告别舞台 相声杂谈 天津的五档相声 天津两大相声场 演出之先“开门柳” 单笑话与“八大棍儿” “对脸买卖”说相声 兄弟剧团与笑剧 时代艺人荷花女 小立本 冯立铎与冯立樟 风格独特刘奎珍 时调前脸张宝茹 刘文亨与高英培 评书漫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