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逝之光”小说系列

“不逝之光”小说系列

  • 出版社: 四川文艺
  • 作者: 张广天
  • 商品条码: 978754117083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不逝之光”小说系列汇集了全能艺术家张广天的三部代表作——《妹方》《南荣家的越》《来日可追》,共150余万字。该系列在书写时间上纵贯古今,在空间上横跨中西,构建出一幅宏大而深邃的文明图景。作者以多学科方法突破传统小说框架,重构“中国叙述”,形成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的独特风格。《妹方》以浙江金华古地“妹方”为时空背景,借助沈昭平家族四代人从晚清至当代的百年历程,融汇日志、歌谣、话本等多文体形式,展开一段深沉的文化寻根之旅,追问永恒精神家园的存在。《南荣家的越》以魂灵视角叙述南宋时期南荣越的传奇人生,从江南丧亲到驰骋宋金战场,再随蒙古西征远抵欧洲,个人命运与文明交融交织,深刻映现战争对文化的重塑及“天人相谐”的东方智慧。《来日可追》聚焦上海这座城市,通过不同时代、国籍人物的故事,勾勒出从旧上海到新城市的骨血与灵魂秘径,以边缘与异乡的视角向中心靠拢。“不逝之光”既是系列的核心隐喻,也是张广天创作方法论和哲学观的体现。系列作品将个体存在置于永恒与瞬间的张力之中,在现代性的断裂处探寻精神的完整性,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掘具有当代意义的资源,深入思考本土与全球、个体命运与文明走向的宏大命题。该系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当代文学中一道醒目而深刻的不逝之光。
作者简介
张广天,男,1966年生于上海。作家,音乐家,戏剧家。曾出版长篇小说《妹方》《既生魄》《南荣家的越》《甘伯记》,出版叙事长诗《玉孤志》和学术著作《手珠记》。他导演的《切·格瓦拉》《圣人孔子》曾成为知识界的思想风标。他的戏剧《基尔凯廓尔药丸》与《野草尖叫蓝靛厂》在欧洲和东亚多国上演,影响了中国以外地区的戏剧观念。他的文学作品和多门类艺术创作独树一帜,以多学科方法论叙述和抒情,成为他最重要的艺术实践。
精彩导读
人常常会忘掉很多字,很多公式,很多地名,很多史迹,甚至 很多人名也想不起来了。学校里学来的东西,但凡不用,就记不起 来了。而有些东西,是挥之不去的。比如,到了端午节要悬挂艾叶, 说了不吉利的话要斥呸或者再说一句反话,眼皮跳了于是心惊肉跳, 吃桃子不慎吞下桃核恐怕肚里长出一棵桃树,女孩子到了例假时候 禁忌生冷冰雨,看见有人家办葬礼要绕道而行……这些可以归入生 活常识,但其实与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常识课内容又格格不入。这些 往往是祖辈的老年人告诉你的,它们在之后的漫长生活中时常会流 露出来,或者情急之时,或者轻松休闲的片刻里。你曾经也没有刻 意地要记住它们,后来在文明世界里几乎也竭力想忘掉它们,然而 它们总是那么牢固地生根在心里,成为一种不算知识的认知。侗族人有歌班,小孩子被送到歌师那里学习唱歌。那些歌的 内容涉及史诗、地名、英雄人物、各路神灵以及日常规范。很多氏族、部落、方国的人民,在远古的时候,大抵都在宗教和祭祀活动 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和矩则。另外,还有重要的事情是军事。夏商以来,在一个叫“序”的场地,教贵族子弟学习御射,其间也有礼法和仪式的学问。至于生产,是没有学校教的,因为都是农奴的劳 作,都是养戎祀大事的基础而已。即便后来孔子给平民上课了,说 “有教无类”,也是教这些农奴的孩子如何晋升,如何获得为“肉 食者”谋的机会。直到西学东渐,人们才注意到生产的知识。因 此,所谓科学,在先人看起来,不过是农奴的知识,就是弄吃弄喝 的门道。中国是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家,靠祖先沟通上帝,祭祀祖先的 目的是委托祖先去敬拜上帝、获得天意。百姓祭祖,大夫祭灵,天 子祭天,逐级上达,层层分明。弄吃弄喝的养弄文化的,弄文化 的养弄诸神的,弄诸神的养大君圣上。只有大君圣上才知神天意 志。这个通天的意志,在全社会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弄吃 弄喝,你也清楚弄吃弄喝的目的。所以,生产作为经验在劳作实践 中获得,而应天呼地的本领要在各级不同祭祀活动中受启。这样的 知识观和教育观,造就了不论朝廷官学还是平民私学,都永远以戎 祀为根本。戎即武,祀即文。(在日本,后来被称为“菊与刀”的 精神。)同一种知识观,只是等级的差别,内容的深浅。在平头百 姓眼里,武就是拳脚刀枪,文就是家道礼数。如果这样的根基并未 动摇,那么,可想而知,后来引进的西学的教育是难以成功的。其 实,在西方,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尤其是欧洲,人们很难从灵魂 深处相信,劳作的知识可以取代万古多神的知识,他们在潜意识中 甚至可惜千百代以来为神献祭的努力白白浪费掉,那样的交互有过 印证,也得到过好处,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性格的联络。至于美 国,工人农民在那里希望彻底逾越从贵族王权到诸神众灵的担保, 直接跟上帝沟通,结果,劳作者的经验,那叫作科学的知识,反而 慢慢肥大起来,居然成了隔绝的屏障。用泥土来献祭,还是用泥土生养的稼禾牲畜来献祭,是根本不 同的。泥土是无法用来献祭的,但泥土可以提醒稼禾牲畜这些祭品仅仅是祭品而不是神灵,绝不可能是上帝。但当祭品和献祭活动膨 胀到以中介取代至高神天之时,用泥土的精神来敲打一下,也未尝 不可。革命就是这样的,它解放奴隶,让奴隶的经验成为科学知识, 并使科学大张旗鼓地挑战教会和等级制度,戳穿那些代理者以上帝 自居的骗局,让人类在一个相对清明的条件下直接聆听天国的声音。 祖先神,风火雷电神,科学,都是人造的,而人是上帝造的。上帝 应许劳作去奉养祭祀以探及天理的精深,上帝也应许劳作作为力量 和监督去控制祭祀的腐败。但劳作终归是劳作,祭祀终究是祭祀。 劳作的经验即使冠以科学的美名,也绝不可能取代祭祀的知识。田 土可以生养庄稼,田土也可以埋没庄稼,但田土不是庄稼。“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在这里说到了“天命”和“矩”。什么是天命呢?天命就是上帝的 意志,上帝的命令。什么是矩呢?矩就是规矩,法则,范轨。这个 世界上,是有规矩要守的。只是这规矩不是人定的规矩,也不是人 假托上帝之名定下的规矩,而是来自神天的规矩,所谓天矩。“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老了,脱离社会了,不受社会的羁绊,反 而从心便不逾矩了。心,就是圣灵充满的神天意志。人不随波顺世 势了,必然从心依天意了。那么,当然也就不会逾越天矩了。——《妹方》有单翅飞来,不见身形,负一书予我。这翅膀直直地伸挺着,再无弯曲,栖落在园中水潭边,日光将 它的影子投射在水面上。白羽历历,羽上有字,一羽一页;前后有 序,层层交叠,目次章回分明。友人伍童魁先生钻研阴阳,知草木鸟兽及天地间神鬼事,告 曰:“此魂灵书也。人死,气伸为神,气屈为鬼。屈鬼有冤情,无 处可伸,常寄语于羽。翼展挥羽,可伸展冤屈。又羽,鸟文也。旧 时有文舞,所谓文舞者,执羽而彰显遐思。盖禽鸟振翮之时,羽翼 召捕四方飘零之思想情愫于其上。双翅有阴阳,阳文告白世间,阴 文魂自携归。鬼者,归也。凡鬼终归黄土,冤情已吐,死者安息, 故折单翅流落人间。此善鬼也,其羽尽可收录展阅无碍。”于是,择日我将这硕大单翅请人帮衬移入书房。经数旬整顿 梳理,摘羽成册。书者名南荣靖桑,字泰榆,南宋孝宗乾道八年生 人,卒于绍熙四年,亡龄二十一岁。这青春的魂灵有怎样的冤情, 要展五尺大翼来申诉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便闭门谢客,专志于抄录。深秋临冬,窗外卉叶青红金褐,以至凋零。远山野楚,渐次还出原形,往事并不如昨,故人竟走到时间的前面去了。冤也罢, 舒亦罢,情仇义利怎就牵动着玉柔?此玉柔之心,顿时连通了千 古、未来和现在。在这个岁末入春的时节,我从死中触到了新的萌 生,它是那么寂静,寂静无涯。全书共分四册,每册又分章节若干。因其阴文入黄泉而死,阳 文流转出世,随时俗而生生不息,故原情白话,与今人言辞无甚差 异。遂辑汇之际,除霜雨浸化而模糊字词以填补,又年月含混之处 以修正,另地名、人名、称谓有与今时惯例不同处略加脚注,全篇皆直誊迻于此,题书名为《南荣家的越》,以飨读者。——《南荣家的越》每到星期四下午,他总要来襄阳公园的梧桐大道下坐一会儿。那些高大的梧桐树下有两排木条制的长椅,因为树高,叶子浓密,偏西的太阳照不透,树影斑驳,显得很暗。其实,他非常不喜欢这种不明朗的光色,只是他想坐在那里好好吃一个苹果。苹果是偷来的,在公园门口报刊亭边上的水果摊上偷来的,不经意地掠过,擦着箩筐站不稳的样子,顺手就滑进衣袖。每个星期四他都偷一个,每次都没有失手。他从瑞金路的毕禄中学出来,要回永嘉路的家,这里就成了中站。星期四下午是音乐课,学唱一些外国民歌,他与教唱的合唱指挥关系不错,指挥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他早退。其实,早退有什么好呢?别人都不走,唯独他走,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街上飘。为了证明早退有些好处,他便偷一个苹果来安慰自己。这是九月刚开学不久的日子,苹果初熟而新鲜,果味闻起来比吃起来香。他喜欢这香味,与秋天将要逝去的花叶的气味交织在一起。这是植物将死又圆满的味道,算不上口舌的享受,更多是一种气氛的渲染。  他慢慢吃一只苹果,沉浸在情绪漫射到野外的舒畅中。在城市里久居的人盼望着野外,而在野外耕作的农人其实是憎恶土地的。农人好比花鸟鱼虫,是野外真实的一部分;野外对于城里人,是风景,是裕足的空间,是承载遐思的意象。啊,这处幽暗而不太明朗的境地,对他来说真的不算什么称心的遐思境地,他更喜欢复兴公园,那里明丽而娇艳,有满园的玫瑰和月季;如果仅仅是为了坐着吃苹果,他或者下星期就准备换地方了,可是这天,他遇见一个人,令他稀奇。  这是一个老妇人,满头白发,长着外国人的面貌,却穿着上海人的衣衫,刚入秋,她就将绸缎面子的棉袄紧紧裹在身上。她眼睛布满血丝,神情恼怒,对她身边的年轻女子不断抱怨。她说的是外国话,语速很快,很难辨析是哪国语言。他伸长耳朵听,似乎听见воскрсенье,eдете几个词,这个他多少知道一点,这是俄语,因为他们学校有俄语班,坐在他一旁的女生就是俄语班的。他曾经因为俄语字母书写漂亮而向那个女生学了一点。眼下这个老妇人对一个上海女子说着俄语,那女子尽管话不多,但回答时也能很流利地说俄语。这是一番什么景象?这显然不是什么游客,看起来是久居在上海的人,也不像是俄语出版社的编辑,更不像是外语学院的教师。她们看起来是一家人,长辈和晚辈。她们说话间的神气,与上海人家的婆媳或者母女没有什么两样。他想,他似乎听到她们在抱怨物价、居住条件、退休金之类的。其实他听不懂语词,却熟悉那样的语境。  这对他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个俄国老太太住在上海,有一个上海女儿。不,这会儿他确信这个女子不是她的女儿,因为女子的容貌一点都没有外国人的特征,是典型的上海女人,丹凤眼,厚厚的小嘴唇,与他邻居阿姨长得有几分像。他想,如果老太太又是抱怨,又是数落,恐怕更像是儿媳妇。  这时候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跑过去,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母亲追上来扶起男孩。外国老太太忽然用上海话斥责母亲,说:“侬勿看看牢小人,跌坏面孔乃么尴尬了!”  老太太与女子坐在他对面的长椅上,隔着一条宽阔的大道,那么远,声音却很大,他明明听清这是上海话,而且是地道的老式上海话,原先法租界的人才会说的那种腔调。这至少说明,老太太在上海生活几十年了,怕是旧社会就过来了。  这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第二天一早,他就将这事去与邻座的女孩说,那女孩哂笑他,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上海曾经有许多白俄,都住在新乐路和皋兰路一带,离学校并不远。  新乐路就在襄阳公园后面,难道那个老妇人就是住在新乐路上的白俄?他又去找翟隽逸,告诉他老妇人的事。翟隽逸也是俄语班的,与他相处极好。隽逸并不知道白俄的事,也好奇,于是相约一起去看一看。——《来日可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