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云鹤:与时间赛跑的“壁画医生”

李云鹤:与时间赛跑的“壁画医生”

  • 字数: 88
  • 出版社: 中国工人
  • 作者: 方鸿琴|
  • 商品条码: 978750088768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之一,是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李云鹤的个人传记。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主要以时间先后为节点,对李云鹤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细腻地呈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世界。 李云鹤,1932年生于山东青州,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师。1956年在敦煌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工作。他从一窍不通,到不断尝试、摸索、创新,再到技艺炉火纯青,多次开壁画修复先河,最终成为我国石窟类壁画修复界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
作者简介
方鸿琴,女,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参与中央宣传部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9部,参与撰写书籍5部,主编书籍10余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曾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精彩导读
第一章 偶然过敦煌,结缘莫高窟 1932年9月18日,李云鹤出生在山东青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二。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抚养五个孩子十分困难,他从小便被寄养在外祖父家。 出生在战争年代的李云鹤,生活艰难,求学之路也异常艰辛。 上小学时,经常有飞机轰炸,一听到飞机的声音,他和同学们就赶紧拿起书本跑出教室,把书本埋到事先挖好的土坑里,以免被烧毁,然后躲藏起来。等飞机离开后,他们扒出书本,回到教室继续上课。就这样,在战火中,他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小学学业。 上中学时,战乱减少,生活稍微安定了一些。李云鹤也会和同学结伴去云门山、驼山游玩。 李云鹤的家乡青州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潍坊市下辖的县级市。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中的“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青州不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还积淀着厚重悠久的古韵文化。 青州城南有两座山,一座叫“云门山”,一座叫“驼山”。两座山都不高,却都因凿有精美的佛教造像而闻名遐迩。 云门山,海拔421米。早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佛、道两家的青睐。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元代全石无梁拱形建筑,别具匠心。山阳石壁上有隋、唐石窟5处,石佛造像272尊。山阴处有国内罕见的明代摩崖巨刻“寿”字,可谓“寿比南山”。 驼山与云门山东西相望,因山形似驼,故称“驼山”。驼山石窟共有638尊造像,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凿技艺精湛。驼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东部最大的石窟造像群”。 那时的李云鹤只是去玩,对洞窟、塑像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若干年后,自己会成为一名修复师,而且这份工作,他干了一辈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云鹤个子高挑,面容清秀,性格朴实倔强,做事严谨细致。他的目光柔和,却透着一股刚毅。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广播里宣传新疆是个好地方,李云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决定和同学一起前往新疆支援西北建设。 1956年2月初,李云鹤和四位同学出发去新疆。在去新疆的途中,他打算顺道去看望舅舅。当时,他的舅舅霍熙亮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偶然的拜访,不仅改变了他的行程方向,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从此,李云鹤的生命历程便与敦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自明代起,敦煌一带石窟艺术的传承便断裂,传统技艺也逐渐丧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包括于右任在内的众多学者呼吁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此后,经过多年的努力,1944年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担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在舅舅的带领下,李云鹤来到了莫高窟。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色彩绚丽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塑像,其规模之大、艺术之精,远超他的想象。李云鹤对洞窟里的壁画根本看不够,一连参观了几天。 当时,莫高窟条件十分艰苦,敦煌文物研究所人手紧缺,职工三十多人,年轻人更是稀缺。时任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大高个儿”的山东青年。当李云鹤准备告别舅舅继续赶路时,常书鸿问他:“你要到哪里去?”李云鹤说他要和同学一起去新疆找工作。得知他并没有落实工作,也没有准确的目的地,常书鸿便说:“我们这里需要人,你反正去新疆也要找工作,还不如留在这里工作。另外,你也可以联系你的同学,问问他们愿不愿意一起留下来。” 于是,李云鹤联系上相约去新疆的同学,结果谁都不愿意留在敦煌工作。他又发电报给老家的同学,同样没有人愿意过来。 其实,李云鹤内心也有些犹豫。敦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凉满目,草木难生,环境气候相差太大。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是否能适应,能待多久,能做什么,但常所长的信任让他动了心。他对常书鸿说:“常所长,那我先试试吧!” 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实在缺人手,常书鸿就在敦煌又找了两名青年。就这样,李云鹤和另外两名青年,开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组的实习生涯。常书鸿安排他们做不同的工作:李云鹤被分工去清扫洞窟里的积沙;另外两个人的工作内容则是一个负责敲钟和烧水,一个负责打扫卫生。 莫高窟,位于干旱地带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宕泉河谷。洞窟长期受到风沙的侵袭。20世纪40年代,石窟最底层几乎被流沙掩埋。防沙治沙是保护石窟的重点工作。 李云鹤每天都去洞窟里清扫积沙。别看李云鹤个子高高大大的,他的胆子可不大,尤其是在夜里没有灯的时候。但是,当他进入洞窟,看见那些塑像和壁画时,竟然一点儿都不觉得害怕,反而感到亲切,甚至心生喜爱。或许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家乡石窟文化的熏陶,总之就这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莫高窟结下了不解之缘。
目录
楔子第一章 偶然过敦煌,结缘莫高窟第二章 与时间赛跑,苦学技艺拯救壁画第三章 改进修复工具,摸索出一整套壁画修复工艺第四章 学有所成,“面壁”三年修复161窟第五章 塑像“脱胎换骨”与“美容整形”第六章 “面壁”榆林窟,用心呵护第七章 重壁千层见,匠心护唐风第八章 匠心独运,古艺新辉第九章 绝境逢生,九层抢险第十章 妙手复真颜,匠心守古韵第十一章 烛影残片间的千年对话第十二章 百本笔记镌刻的文物修复人生第十三章 银发赤心,薪火相传第十四章 三代接力,守护传承第十五章 勤勉一生,硕果累累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