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滔滔黄河

滔滔黄河

  • 出版社: 河南文艺
  • 作者: 范若丁
  • 商品条码: 9787555919148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滔滔黄河》三部曲第三部《沉沙》从内容上延续了第一部《问山》和第二部《击浪》,书写了抗战爆发后,樊玉龙和他的战友们投身抗击外侮的战争,最终顽强坚持到胜利的一段历史。 他心心念念、青梅竹马的表妹石伊秋、从小的玩伴儿柳子谦,也都投身新的岗位,他们重逢于新中国家乡河南的政府参事室,为家乡发展继续发挥余热。他们感慨人生如滔滔黄河,一路向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作者简介
范若丁,原名范汉生,河南汝阳人,少时在家乡和开封读书,1948年参加革命,后到武汉、广东从事过多种工作,曾任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长期坚持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并未逝去的岁月》《相思红》《暖雪》《莫斯科郊外》《皂角树》《记忆的尊严》和长篇小说《在莫斯科》《旧京,旧京》等,曾两度获广东省鲁迅文艺(文学)奖,两度获秦牧散文奖等。主持策划编辑的《港澳大百科全书》《世界诗库》《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等国家重点图书,影响深远,两度获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大奖。
精彩导读
西安事变后,全国一致对外的局面逐渐形成,团结抗日的气氛更加高涨,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比以前更加嚣张,步步进逼,大战一触即发。第二十路军里的两个闲人樊玉龙与黎天赐坐不住了,心想不能就这样“参议”来“参议”去地整天白吃闲饭。相比之下,樊玉龙的情况尚比黎天赐好点,他来头大,军委会参议,过去就受总指挥张钫重用,张钫爱其才干与忠勇,从不怠慢,总部很多大事找他商量。黎天赐自知不能相比,他带的那个旅纪律涣散,战斗力差,还经常闹出些惊扰百姓的事,而且竟惊扰了他们的委员长。去年换防,他的部队还未到新的防地,老百姓就贴出反对黎旅进城的标语。蒋介石在南昌大怒,趁队伍整编就把他的旅长撤了下来。张钫怕他回乡闹事,又念其为第二十路军成军时的老人,就留他在第二十路军挂了个“参议”闲职。黎天赐和樊玉龙是多年朋友,闲得无聊,黎天赐常到樊玉龙住处坐坐,往往由时局谈到军队,想回家乡拉队伍重新干一场。 “樊玉龙,你还好,总指挥还用你,可以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哟。”黎天赐弹弹夹在手指间的香烟灰,酸溜溜地说,“我呢?丢在茅坑的石头,垒墙都嫌臭,没用喽,别人看不上眼,自己总不好不顾脸皮,把屁股下这张缺腿冷板凳坐断吧。” 樊玉龙笑出了声:“哈哈,冷板凳还有啥不同?谁让咱被蒋委员长抓住了小辫子。” “球,这算啥事?你是二百两烟土的事,二百两烟土算个球,何况还不是你本身的事。” 樊玉龙摇摇头,说:“不说这些了,说多了还可能牵出张总指挥。”樊玉龙抬头望望黎天赐,“总指挥替咱们开脱,也不能说没有用力。” “他用力?他用什么力,他只怕他的学弟整治他。” 张钫与蒋介石曾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张钫还高一班,又是武昌起义后第三个宣布独立省份的起义领导人之一,蒋介石表面尊重他,见面总以“学长”相称,内心却十分看不起他这位“老学长”。张钫心中明白,自己手中缺兵少将,不能不处事谨慎些。第二十路军中有不少人看不惯张钫的作为,暗中说他们的总指挥是泥巴捏的,软货。 “人在屋檐下啊!”樊玉龙叹口气,“你没看看咱们的人、咱们的装备。” “俺知道咱不是中央军,不是嫡系部队……”黎天赐无可奈何地叹口气。 “如今日本人这样欺侮我国,我们这种人还会有用的!”樊玉龙自信地说。 “娘的!”黎天赐猛拍下桌子,震得一个茶碗从茶几上跌下来,碎了。黎天赐不管破碎的茶杯和满地横流的茶水,用马靴把瓷片拨了拨,拍拍胸膛,几乎是吼叫着说:“小鬼子有种,就将子弹往这里打,老子不怕!”他把挺起的胸脯捶得“咚咚”响,“小鬼子的子弹在这里织筛子,老子这块臭石头用得上,也值!我七尺男子汉,不能就这样窝囊死!” “是的,是的。”樊玉龙微闭双目沉思着,“依我看,战争就要爆发了,只要不怕牺牲,我们这些人就会有用。”樊玉龙由于激动,深深地喘了两口气,“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谁和谁打?自己人和自己人打!有时连谁打谁也不知道!现在如果与日本侵略军打,打死了也是个明白鬼。这两年我们常唱的那首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让我们去变成长城上的一块砖吧!” 没过几天,樊玉龙找了个机会将他和黎天赐的想法给张钫说了,没想到张钫沉下脸,猛点下头,一口就答应了。张钫一是想,眼看大战在即,第二十路军就这点人马,确实缺少战斗力,需要扩充,有人才好扩充;二是这两位留也留不住、送也送不走的“神仙”,请他们出去转一转,说不定真能办成事。黎天赐和樊玉龙起身告辞,张钫突然严肃地补充一句,说:“现在你们还不要以第二十路军的名义招兵。” “那我们这次回去以啥身份?”黎天赐不满地直瞪着张钫,问道。 樊玉龙赶紧拉拉黎天赐,一面笑一面说:“名义多得很,自卫军、义勇军,只要把抗日的旗帜举起来,还怕没有名号?”黎天赐还想将事情说清楚些,樊玉龙怕他同张钫说崩,他知道张钫心中的矛盾,拉着黎天赐就往外走,张钫在后面笑了几声。临行前,张钫又找他俩谈了次话,还给可能要到河南坐镇的程潜写了一封亲笔信,交二人带着。按理说张钫和程潜是老朋友,见了信应该不会为难他们。 为了行动方便,回到郑州二人就分开行动。黎天赐钻山去,回到了花山一带他的老巢。樊玉龙住在郑州一家豪华旅馆,每天客人络绎不绝,各路各派的人都有。来的都说是抗日的,其抗日调子不会比不时从楼下走过的工人、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游行队伍低。 郑州虽说有贯通全国东西南北的铁路干线,但城市的建筑还是很陈旧的,到处都是军阀时期留下的疮痍。近来倒是另有一种形象,市中的小广场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卖抗日书报的喊声,间或还有几声洋鼓洋号夹在中间。 来客不断,两位豫籍的失意黄埔一期同学与樊玉龙谈了一会儿,似乎谈不拢,站起身告辞,听到洋号声,客气地笑着做了个请的手势,想请樊玉龙到那边跳个舞。樊玉龙摆摆手笑道: “我这个老土,还没学会那种洋玩意儿。” 三个人笑着分了手。 胸怀大志的黄埔生刚离开,茶房就敲门进来,说又有两位客人求见。樊玉龙还没有吃晚饭,中午同几个好友高喊大嚷地喝了顿酒之后,客人不断,把酒意和饥饿都忘了,刚要躺下休息一会儿,又有两位客人已经站在门口。这两个人好像很陌生,樊玉龙不禁警觉地摸下腰中的枪。 评论 许多想要通过文学弄出多大响声的人,随着时间具有的真相大白的筛选力量,那些作品已经不能看了。 范若丁的作品不赶时髦。从来不趋时,无新也无旧,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一直在安静中发出悠远恒定的高贵蓝光。越是籽粒丰硕的穗实,越会低垂附首于无垠大地。 有的文字,你可以因为没读过而忽略,但你一旦与这文字相遇,便会惊叹,如此蕴藉美妙之文字,真的让人感觉犹如恋人般相见恨晚。如果你一旦与范若丁的文字相逢,便会有这种感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范若丁在散文领域,当之无愧成为一代大家。他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风貌带来全新意义。家事、国事、天下事,在文学作品中的细腻展现,将成为他写作史上厚重的压舱石。 ——艾云
目录
目录 一 招兵 二 家乡 三 燃烧的苏州车站 四 虞山殉国 五 苦战台儿庄 六 又战柳墩林 七 民众抗日军第四路成军 八 转战太行山 九 意外的洛阳重聚 十 孤军突围与新编第六师 十一 战乱中的樊家 十二 胜利者的彷徨 十三 北上 十四 奔赴延安 十五 风起于青之末 十六 横祸 十七 独入孤城 十八 下海经商 十九 突然的转折 二十 参事室的故事 二十一 黄河在呼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