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同题共答: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同题共答: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 字数: 355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刘革 张伟莉
  • 商品条码: 9787229204747
  • 适读年龄: 12+
  • 页数: 323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部分讨论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依据、旨归、分工、路径和面向等几个方面,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各个因素做了深入分析和理论抽象。实践部分分别介绍了大学、高职院校、中学和小学在一体化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广建议。本书稿既寻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的体系化和突破,也希冀为实践提供合理化建议,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教研教改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刘革,四川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团干部”“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伟莉,四川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近年来,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3部。
精彩导读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依据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在这一领域不断创新与转化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 ,党和 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 性的成就 ,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一体化的提出 ,是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 ,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 、实践依据和价 值依据。 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依据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经历了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快速发 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三个时期。 (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初步发展 ,贯穿了 新中国 1949 年诞生至 1978 年改革开放前夕的探索历程 。这段历程分为两个 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 ,开创性的奠基和初步的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 段中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第二 ,不断前行的曲折发展阶段 ,在 这一阶段中 ,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但思想政治教育却在艰难中不断前进,在摸索中不断突破 ,这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 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初步探索( 1949 年至 1956 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破旧立新”,所谓 “ 破旧”,指的是抛弃那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 、残害人民的思想残余;“立 新 ”就是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 。学校紧紧 围绕这一任务 ,扎实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949 年 12 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 , 明确提出了新中国教育的新方向 , 即推进新民主主义教育 ,并强 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 为工农服务 , 为国家建设服务 。这次会议为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随后 ,各地军管会派出 干部到学校指导相关工作 , 同时取消“ 党义 ”“公民 ”“军事训练 ”等反动 课程 ,废除训导制度 ,推行民主管理 ,开设以马列主义基本常识为主的政 治课 , 以促进学校迅速复课 。① 1950 年 2 月 ,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会议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 议》, 首次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 ”的概念 ,并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学 习要求 ,但在当时,“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1950 年 10 月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的教育的领导的指示》, 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 政治思想教育 ” 的专门概念 ,并对教育工作的方向进行 了细化 。1951 年 5 月 ,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需紧密 贴合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 ,确保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频共振, 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现实针对性 。1954 年 5 月 ,第二次全国宣传工 作会议顺利召开 ,宣传教育的方向显著调整 ,转而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 ,全面深入地教育引导全国人民 。此次会议为党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顺利实施营造了极为有利的舆论氛围 ,标志着党的宣 传思想教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① 曾云、李海月:《新中国 70 年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中国德育》2019 年第 18 期。 2. 曲折发展( 1956 年至 1976 年) 1956 年 ,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我国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学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957 年 2 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中特 别强调 ,要加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同年 3 月 ,在普通教育 工作座谈会上 ,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 ,每省要有一 位宣传部长 、一位教育厅长亲自抓这项工作。”① 同时 ,他强调政治课的教 学要紧密结合实际 ,力求生动有趣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 1963 年 7 月 ,教育部 《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 总结了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教育工作经验 ,对中学政治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此间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956 年 9 月 ,教育 部颁发的 《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 》 对政治理论 课程的设置 、 内容 、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 1957 年 12 月 ,高等教育部 、教 育部出台了 《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 明确要 求所有年级均须普遍设立“社会主义教育 ”课程 ,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必修 范畴 ,课程主要是以毛泽东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为教 材 ,也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党的历史文献及其他 重要文件 。 因此 , 1957 年至 1960 年间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逐渐取代了原有 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64 年 7 月 , 中央宣传部 、高教部党组 、教育部临时党组在北京举行了 全国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 ,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聚焦 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在学校环境中的表现 ,并着重强调了政治课程未来改 革的方向与路径 。 中共中央随后批准了 《中共中央宣传部 、高教部党组 、 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确立了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 ,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首次实现了全国范围内 政治课程教材的统一编写与使用 ,标志着中学政治课程体系迈入了一个规 范化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宏伟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也受到“左 ”倾思想的影响 ,整体 呈现出一种在挑战与困境中艰难探索 、曲折前进的发展态势。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6—247 页。
目录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总 序 1 绪 论 1 第一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依据 7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依据 7 (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7 (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10 (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阶段 15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依据 18 (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遇到的困境 18 (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6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依据 30 (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价值 30 (二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36 第二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44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培养目标 44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49 (一) 厚植爱国情怀 49 (二 )加强品德修养 51 (三 )培养奋斗精神 52 ( 四 )增长知识见识 55 (五 )增强综合素质 56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60 (一)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60 (二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62 (三 )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 62 ( 四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63 (五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64 (六)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65 (七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66 (八)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68 第三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角色分工 70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小学角色定位 73 (一) 小学生的心智特征 73 (二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75 (三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76 ( 四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78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中学角色定位 80 (一) 中学生的心智特征 80 (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81 (三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83 ( 四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87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大学角色定位 89 (一) 大学生的心智特征 89 (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91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92 ( 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94 第四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途径 97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资源建设 98 (一) 政治资源 99 (二 )文化资源 100 (三 )理论资源 101 ( 四 )教学资源 102 (五 )社会资源 104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平台建设 104 (一) 发挥平台优势 105 (二 )完善建设模式 106 (三 )融合创新案例 108 ( 四 )优化平台应用 110 (五 )健全保障措施 111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协同策略 114 (一)加强党建统领 114 (二 )强化理论武装 116 (三 )夯实组织保障 117 ( 四 )丰富内容载体 118 (五 )改进技法形式 120 第五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面向 122 一、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 122 (一)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123 (二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现状 125 (三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130 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 133 (一)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134 (二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现状 136 (三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141 三、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145 (一)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146 (二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现状 148 (三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154 第六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大学实践 159 一、大学实践的优秀案例 160 (一) 以名师工作室引领大中小学家国情怀培育一体化 160 (二 ) 以模拟庭审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学普法教育一体化 166 (三 ) 以“ 四史 ”教育为抓手构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174 二、大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178 (一)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 178 (二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性 180 (三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性 183 三、大学实践的推广建议 185 (一) 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体作用 185 (二 )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187 (三 )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贯通一体化 189 第七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高职院校实践 191 一、高职院校实践的优秀案例 191 (一) 开展“红色文化 ”教育 192 (二 )利用“互联网+思政 ”教育模式 194 (三 )开展校企合作思政育人模式 197 ( 四 )拓展“行走的大思政课 ”实践教育 199 二、高职院校实践的经验总结 203 (一) 注重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203 (二 )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政 ”教育模式 208 (三 )深化教学合作, 优化“大思政课 ”师资 212 三、高职院校实践的推广建议 216 (一)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推广和宣传 217 (二 )完善“互联网+思政 ”教育模式 226 (三 )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29 第八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中学实践 232 一、 中学实践的优秀案例 233 (一) 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 233 (二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239 (三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岩精神 245 ( 四 )重走长征路, 红帆再启航 249 (五 )传扬法治精神, 附中少年观览受益 252 二、 中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253 (一) 立足课堂阵地, 强化活动思政 253 (二 )打造“融景、 唤情、 明理 ”的思政实践大课堂 256 (三 )思政赋能青春志, 两高发展谱新篇 260 三、 中学实践的推广建议 264 (一) 优化中学阶段思政教师培养 264 (二 )构建中学阶段思政德育体系 269 (三 )开展中学阶段思政品牌活动 274 第九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小学实践 276 一、小学实践的优秀案例 276 (一)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 277 (二 )坚定理想信念, 培育红色队员 281 (三 )走进西南政法大学校园, 收获“法的初体验 ” 285 ( 四 )红韵悠扬, 童心织梦 289 (五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93 (六) 思政铸魂,“润德” 育人 295 (七 )牢记历史, 革命育人 297 (八) 解锁钱币密码, 领略大国风采 300 (九)巧手实践, 传承文化 303 (十) 音乐飘扬, 思政深植 308 二、小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310 (一) 党建引领是关键 311 (二 )建构“思政+ ”课程体系 313 三、小学实践的推广建议 316 (一)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316 (二 )小学思政课程构建与实施建议 317 后 记 32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