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

  • 字数: 228
  • 出版社: 中国法制
  • 作者: [英]佩妮·萨托利著,李杰译
  • 商品条码: 978750939353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27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重症监护室医护佩妮?萨托利博士在护理濒临死亡病人过程中,经过20多年案例观察和采访等,在濒死体验领域对死亡进行探索的一本人生智慧书。濒死体验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书中通过对数十个濒死体验者的案例研究,以及他们讲述的那些令人震撼的经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死亡,并能更平静地面对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死亡。人人终有一死,生命不过是向死而生。相信本书会激励读者更好地活在当下,并启发读者对如何过好这一生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佩妮?萨托利,博士。她在英国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超过20年,是一名濒死体验研究方面的专家,承担了英国在该领域的首个长期前瞻性研究。她通过持续采访几百名患者,写出了《医院重症监护患者的濒死体验:一份为期五年的临床研究》报告,并在各地担任讲师。她当前在斯旺西大学讲授她自创的“死亡以及濒死的精神转变”“科学、精神性和健康”两门课程。
精彩导读
人生有限,要好好生活 之前关于濒死体验的调查都集中在找出其物质方面的原因,这导致我们忽略了十分重要的精神实质。我们是时候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把这些经历当作一项疾病治疗或解释上了。我们应当仔细思考一下,它们真正能够教给我们的关于生活的东西。 不幸的是,我们通常会把精神层面和宗教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不一样的。不信奉宗教的人同样可以有精神层面的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灵上的需求。不论我们把自己定义为无神论者,还是没有精神方面信仰的科学家,不论我们如何否认,实际上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灵需求。这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有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离死亡近了,所以我们的心灵需求才表现了出来。很不幸的,我曾目睹过许多病人在临死前遭受心灵上的苦痛;有一些人害怕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另一些人害怕离开他们所爱的人,或者失去物质财产。有时候他们害怕的是未知的一切或者担心失去控制。在我们还在世的时候就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心灵需求。这样当我们临近死亡的时候,就会对自己所做过或者说过的事情感到心满意足。如此一来,我们将无所畏惧。 人的精神层面可以让我们对其他人产生怜悯之心。事实上,这对于大多数的濒死体验者来说是意义深远的,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次完完全全的精神转换。为了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我们很有必要保持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平衡。简言之,科学和心灵层面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一个注重验证,一个注重理解,但二者都对人类很重要。现在的科学忽略了心灵层面,这导致很多人生活在高度不平衡的世界中。关于利他主义、爱、同情心和感激之情(濒死体验的所有特性)的研究表明,这些全都有益于身心健康以及我们日后的进化。 濒死体验是一种加快的心灵转换——这些人突然间就遭遇了死亡。要动摇他们存在的基础和让他们以一种不同于他们习惯相信的方式来体验生活,需要花很大工夫。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发展来了解他们的内心。由濒死体验所造成的心灵转换逐步培养了一些对人类和这个星球总体的进化都极度有益的特性。我们在不断地进化。当我们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精神层面的发展会引领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要如何与人类同胞以及世界上的动植物共处。同时,它也会带来对于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存而言十分必要的平衡。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死亡是一件恐怖而且令人悲伤的事情。然而,大多数的濒死体验者在经历了一次暂时性的死亡之后,都觉得那是一次美妙且平静的经历。留意我们生活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得到人人都渴望的安宁与和谐。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追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以至于我们都忘了当下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是时候要同时注重心灵和科学,力求达到均衡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过上十分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活在当下,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我们也可以通过聆听濒死体验者的体验来留意自己的生活。很多人在提及他们的濒死体验时,都是不太情愿的。因为他们担心别人不会相信,或者害怕其他人认为他们心理不正常。如今,他们所获得的见解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用处。不要忽略死亡,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想想,如果你被诊断出患了绝症,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一天或者只剩下一周了,你此刻会做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留意你是如何生活的,不要把每件事都当作理所应当。对生活处处留心,这最后会引领你活在当下。 从过去几年联系过我的人的数量来看,很明显,这种在死亡和死亡边缘的经历是很普遍的。事实上,我猜大多数读者已经亲身经历过,或者说身边的某个人已经经历过这一些现象——只不过他们没有提及罢了。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件很明显的事情是,本书所提及的所有经历的主人公会很感激,因为他们的经历已经为人所知晓,不会再受到别人的怀疑。有时候,如果要了解到濒死体验的完整信息,需要花费好几个月(某些情况下甚至长达10年)。其间需要很多次会议、电子邮件往来或者电话沟通,才能让主人公公开他们经历的所有细节,因为他们太谨慎了。当然,他们不是博眼球的人。正如你们所见,很多濒死体验者选择了匿名。事实上,通常每当记者联系我,问是否能够让濒死体验者参加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的时候,大多数的濒死体验者会直接回答“不”。这些人有过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而这经历看起来很难以置信,以至于一部分人完全不敢跟别人提起这件事。我们需要了解,濒死体验是一种有依据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濒死体验者们应得的尊重。 许多濒死体验者在他们的濒死体验中深深地受到了启发,并且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会带来的结果,因此他们依据自身的经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不禁让我觉得,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纳这样的体验,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了,了解濒死体验能够使人更加快乐和满足。没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也反映了与濒死体验者们相同的、正面的改变,尽管这个改变的程度比较小。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有过一次濒死体验,并且每一个人都跟我在本文中提到的例子一样受到了很深的启发;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改变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并且把彼此当作互相有联系的重要的人,都有着相同的根本意识;如果每个人都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会是怎样的场景?这个世界会进行一场何等彻底的改变。 克里斯汀?斯图亚特(其濒死体验在第3章已经描述过了): 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次濒死体验,那么这世界上将不再会有战争,没有人会挨饿,没有人会沦为暴力的受害者。贪婪会变成过去式。 朱尔斯?里昂: 我经常在想,如果今天晚上,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一次濒死体验,穿越到世界的另一边。那么明天早上,我们会在黎明醒来,并且迎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濒死体验中,有一个压倒性的言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此外,我们可以从生命的回顾中得知,我们对其他人做过的事情,最终同样也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恰好与每个宗教信仰的核心理念相呼应:要像你如何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他人。这并不是什么空想出来的新时代口号,而是一种深奥的精神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都留心并且加以了解,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尊重、爱与和平。濒死体验者们让我们明白,用心生活不仅会让我们做好应对死亡的心理准备,而且还可以产生双重影响:它不仅能让我们互相尊重,还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是否把他们的见解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当然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你会怎样选择呢?
目录
引言:“死亡”话题的缘起 1 濒死体验:直面死亡 濒死体验是什么 早前探索 近期的濒死体验事件 濒死体验的现象 2 濒死体验的影响:人生不再一成不变 少部分负面影响 无惧死亡 更懂得宽容,更有爱心和同情心 不再物质至上、权力和地位至上 更加感恩生活 精神价值观得到改变 有了生活中的“使命感”或目标 濒死体验历历在目,难以磨灭 高度重视环境/生态:敬畏生命与自然 对电很敏感 心理直觉增强 显现出一种治愈的能力或者被治愈 巨大的心理暗示:最重要的事就是活着 3 童年濒死体验:学会积极向上,赞美生活 儿童时期濒死体验的遗留影响 4 不同文化下的濒死体验 印度的濒死体验 泰国的濒死体验 日本的濒死体验 中国的濒死体验 菲律宾的濒死体验 土著民的濒死体验 毛利人的濒死体验 关岛的濒死体验 美拉尼西亚/西新不列颠省的濒死体验 非洲的濒死体验 印第安人的濒死体验 夏威夷的濒死体验 智利马普切人的濒死体验 小结:不同文化下投射的不同 5 临终体验与死亡对话 当死亡临近时身体周围的光 死亡体验的移情和共享 大脑清醒:阿尔茨海默病人生命最后的经历 延迟死亡时间 死亡对话 小结:平静地面对死亡 6 关于濒死体验的生理和心理解释 血液缺氧和脑缺氧 高碳酸血症 毒品 内啡肽 神经生物学过程 “灵魂出窍” 自窥症与离体自窥症 癫痫发作所引发的“灵魂出窍” 电刺激 前瞻性探索 入睡幻觉和醒前幻觉、多梦以及快速眼动入侵 以生命回顾作为回忆的心理过程 心理防御机制 幻觉 一厢情愿的想法或期望 7 一项对濒死体验的5年前瞻性探究 关注的问题 调查“灵魂出窍” 初步研究 采访开始 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其他有趣的案例 “灵魂出窍”体验 对照组 案例的质量 濒死体验是一种愿望吗 濒死体验与幻觉是一回事吗 濒死体验是因为缺氧症或者高碳酸血症吗 濒死体验是源于服用药物吗 其他有趣的发现 濒死体验探索的困难点和局限性 关于未来的研究:储备知识,保持开放心态 8 医学死亡简史 濒死经历的智慧:珍惜生命 9更好地理解和承认濒死体验的影响 更有效的医疗:深入精神层面 病人精神方面的治疗 医护人员对濒死体验的理解 认识和回应濒死体验 促进治愈的功能 绝症与减轻对死亡的畏惧:我们该在何时用怎样的方法谈论死亡主题 生命末端镇静药 远离自杀倾向,全新角度看人生 减轻痛苦和悲伤 更进一步的影响 与他人的互动: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对个人身心健康与幸福的积极影响 10 总结:活在当下,方为智者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课题 人生有限,要好好生活 结语:不要到离世前,才想到要圆满、充实地过一辈子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