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学通识-小说纂要

国学通识-小说纂要

  • 字数: 151
  • 出版社: 华夏
  • 作者: 编者:蒋祖怡|总主编:陈斐|整理:李小龙
  • 商品条码: 978752220666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小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体,也是非常受下里巴人喜爱的读物,但在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小说又一直不能登大雅之堂,或者成为子部的“收容站”,或者干脆被传统文化的目录体系所摒弃。直到西方小说概念传入,国人又开始对小说进行新的界定。然而这种界定与认识却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之下,本土概念的沿革进化、外来思潮的影响侵袭,在小说文体的接受上折射出复杂的光影。这部《小说纂要》正体现出当时学人对两种概念互融的努力。

作者简介

编著者蒋祖怡(1913-1992),蒋伯潜之子,著名学者。曾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著有《文心雕龙论丛》《诗品笺证》等。

整理者李小龙,1976年生于陕西麟游,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为教育部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著有《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异闻集校证》《日本访书志校证》等专著及古籍整理类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精彩导读

第一节 小说与戏剧之关系及其分野

英语的“Fiction”,它的涵义,包括了小说 Novel、诗歌Poem 和戏剧 Drama 的意义,在欧洲古代以为此三者是一体的东西。凡是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以想象而连贯之事实,说明人生的真理的,都可以叫做“Fiction”。而 Fielding 称小说为“放大的戏剧”,用以描写现实的人生。英国隆克也说:“没有小说,便没有名剧;没有戏剧,也就没有名小说。”这样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

就内容、本质以及它们的目的看来,这两者均是艺术形式的一种,且同属于文学的范畴,所以其中的文学技巧,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小说的分章,等于戏剧的分幕分场;小说的刻画人物的个性,与戏剧所要刻画的完全相同;小说中所写的对话与动作,即是戏剧演员所要表演的对话与动作。例如魏邯郸淳的《笑林》中的一则故事,其用文字以感人之效果,与在舞台上以动作表示的效果相同:

伧人欲相共吊丧,各不知仪,一人言粗习,谓同伴曰:“汝随我举止。”既至丧所,旧习者在前,伏席上,余者一一相髡于背。而为首者以足触骂曰:“痴物!”诸人亦以为仪当尔,各以足相踏曰:“痴物!”最后者近孝子,亦踏孝子而曰:“痴物!”

又小说中亦有用简单的对话来写出人物的思想,促进故事的发展,这也和舞台上的对话有同样的效力。《世说新语》中此例甚多。近代小说中亦多此例。

再以文学的要素人物、结构、环境来论列,它们表现的技巧也是大致相同。

先说环境。小说戏剧中的环境,犹如画图中的背景,这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图画中的一部分。不但可以使事实的发展更为明白,而且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感情与个性,用以增强当时所触发的感应力。司蒂文孙在“Gossip on Romance”中说到“环境”,将小说戏剧的环境并合在一起叙述:

戏剧是行为的诗,而小说是环境的诗。人生的喜悦,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动的,一是被动的。我们有时能遏制自己,有时也被环境所控制……我自动的行为与被环境压迫的行为,这两种那一种大,很难断言。但后者总比较永久。人生事实彼此相应,事实的发生常在相当的地点。看见添树遮荫,便想在它下面休息一下;有的地点使人努力,有的地点使人怠惰,有的地方可以促使人早起,在浓雾下,在深夜、流水边等,无一不能使我们发生无名的欲望或快感。情感和事实的发生,我们能觉到,不能知道,但却希望它发生。一生之中,因时间地点而发生感慨的,不知有多少次数。旷野之中,大海之边,使我悲苦或喜悦者,也是这种原故。

再说人物。人物是故事中所必不可少的质素,也可以说小说戏剧所表现的便是人物的争斗。同时,不单是表现他们的外形,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个性、意志的表现与感情的变化。古代戏剧与小说差不多是用说明的态度来表现的,如皮簧中演剧者自己报姓名,自己说明身世和个性,那与小说中先用一大段文章陈述所要写的人物的性情,同样地不巧妙。哈密尔顿以为这样表现法,有两种流弊:其一,用在一篇中,足以阻止行动的进展;第二,使读者得不到具体印象的感受,而只听到絮絮的解释。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暗示或说明人物的个性,那是小说戏剧所共同要研究的问题。

再说结构。结构在小说和戏剧中同样重要。小说和戏剧均是表现人生,而人生又是非常的复杂,要全部写入,事实上不可能,而且也不必,于是就有了题材剪取的问题。这两者对于题材都得考虑到如何提炼它最精粹的一部分,而如何把这精粹部分排列得适当。莫泊桑以为一篇比例适宜的小说,即是最成功的小说。司蒂文孙说:“凡是一种好作品,各章各页,每句每语,都能互相发明,前后呼应,同以一中心思想作归宿。”那就是说,在结构上应该统一、经济,也该有一个重心。无论小说与戏剧,其中一定有个“高潮点”“Climax”“Culmination”。小说每一章有一个小高潮,而此高潮均为全篇结尾时的大高潮而准备;戏剧中的每幕有一个重心,而全剧的“高潮点”往往在全剧闭幕相近的时候。哈密尔顿说:

结构不论如何复杂,其中虽然有许多小结束,但一定另外还有一个总结的,它总聚了各个线索而成为一贯的事实之普通焦点。

除此以外,作者作风的不同,亦影响于其作品。小说戏剧如此,一切文字也是如此。但亦因作者的关系,对于环境、人物、结构三者各有轻重。如大仲马的作品,常常先有动作再选择人物;屠格涅夫的作品先有人物再有动作;司蒂文孙的 The Merry MenC,那是先有环境而后完成人物与动作的。即使同一作者,写一小说,同时写一剧本,因经验、感触的不同,也未必是同一的技巧。法国 Louis Leclerc de BuffonA 有一篇文字“Le style c’est l’homme même”论风格之不同,我国刘勰《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亦有此说。

其实小说戏剧,同出一源,神巫之传说即为小说,祀祭之歌舞即是戏剧。王国维以“优”为中国古代戏剧之专职,故有优孟之名。《史记·滑稽列传》称他讽谏庄王葬马,和为孙叔敖之子设计,实则近乎战国游说之士的作风,亦即“小家珍说”之意。其后分道扬镳,一重动作,一重文字;而在宋元之间的民间文学,尚有两者合流的现象,如宋代的盲词。据陆游诗所载:

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其他如唐之变文、宋之说话、明清的弹词大鼓,均不特是听的文学,而且略有表演,则此时民间尚有一种小说戏剧合流的作品。近代西洋文化输入,以为小说与戏剧均是表现人生的文艺作品,则其目的又是相同。

由上所论,这两者间关系的密切,可以想见。

但是,小说与戏剧既不同名,又因所以表达的方式不同,形式亦因而有异。在近代已各树一帜,成为两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因此它们之间,也就有了很显著的差别。戏剧是一种具体的综合光和音乐、绘画的艺术,是以具体的动作声和光来直接刺激听者的眼和耳的。小说是一种平面的艺术,用文字和感情来借读者的眼传达于读者的脑,而引起一种感应作用。哈密尔顿(Clayton Hamilton)给戏剧下了一个定义说: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借客观的动作,用情感而非理智的力量,当着观众,表现一段人与人间意志的冲突。

又详述小说戏剧之不同道:

因此,戏剧有下面三种的限制,而小说却不然。那三种限制是:一演员的性情;二表演剧场的形状大小;三观众的心理的性质。这便是戏剧与小说的分野。

我们可以就此三点而申论二者的不同。

戏剧因演员必需以动作表现人物,所以戏剧中的人物的个性,必须有动作对话而表现,而小说中的人物可以任意创造,故小说取材的范围,可以较戏剧为广。但亦因为如此,小说中的人物,也容易丧失具体性、形象性。这是因演员的关系而不同的地方。

戏剧所活动的地域,受舞台的限制,必须在一固定地点发生故事;不在这特定地点发生的,只能从略。依三一律的限制,不同的布景不得过四五幕,全剧演出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故事发生地点不能常常改换。而这种限制,均是小说所没有的,作者可以自由安排,篇幅之长短,亦有很大的伸缩性。这是因舞台关系而不同的地方。

戏剧之好坏,可以立时在观众的反映上取得证据,而其对象是同时的许多观众,小说则阅者虽多,各不相谋,故戏剧要求同时感动许多人,而小说则在感动一个人。同时,戏剧既为求许多观众的动容,故所述人生意志的斗争,它底用意必须是一般人共同的生活经验,必须明白、有力、浅近,使各阶级的人都有兴味,而小说则不受此种限制。这是因对象关系而不同的地方。

综上所述,小说所以感人的,除内容,全在乎文字的技巧,而戏剧则在动作与对话。戏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受着限制,而小说却没有。所以《会真记》只是一篇短文,《西厢记》便演成一册书。同是写遗传问题,左拉的《罗贡·马加兰丛书》以数十本书、一千多人物、几代的时间来描写,而易卜生的《群鬼》只写五个人一夜间的纠葛。莫泊桑《项链》写洛娃夫人数十年的生活,而易卜生写欧华荔夫人数十年生活,在剧本中只用一天的生活来表示。

这单是就两者表现的方法来区别的,但其本质却同为艺术的一种,而且很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它们各有所长,不能以此武断地评骘它们的优劣。

目录

目录

导读 / 1

第一章 小说的领域及其本质 / 1

第一节 小说与戏剧之关系及其分野 / 3

第二节 小说与诗歌内容上之关连性 / 11

第三节 小说与历史 / 19

第四节 时代、地域与文章 / 25

第二章 中国小说之源流及其形态 / 41

第一节 中国小说名称与涵义之商榷 / 44

第二节 神话与传说 / 49

第三节 小说形态之完成 / 62

第四节 小说之独立的发展 / 68

第三章 中国小说内容之演化 / 78

第一节 从神化到人化 / 80

第二节 宗教意识、道德意识、社会意识 / 93

第三节 侠义与性爱 / 104

第四节 小说主题之因袭性 / 113

第四章 中国小说外形之嬗变 / 127

第一节 口语与笔录 / 128

第二节 短制与长篇 / 140

第三节 文体与结构 / 148

第四节 翻译与创作 / 156

第五章 中国小说之整理与研究 / 168

第一节 历代小说书目之记录 / 170

第二节 小说之分类 / 199

第三节 小说之批评 / 208

第四节 小说之考证与史料之整理 / 214

本次整理征引文献 / 22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