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神话传说/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神话传说/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字数: 104
  • 出版社: 天地
  • 作者: 有书
  • 商品条码: 9787545565744
  • 适读年龄: 12+
  • 页数: 138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套专为青少年打造的传统文化通识读物,包含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经典古文四大主题分册。丛书精选几十部经典典籍,以生动叙事与专业解读,带青少年走进神话的奇幻世界,探寻历史典故中的智慧,感受诗词文化的人文情怀,领悟经典古文中的深刻哲思。用“思考与启示”“拓展阅读”等丰富板块拓展青少年思辨能力、文化素养、知识视野。阅读这套书,青少年既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在轻松体验中激发创作灵感、提升思维能力、涵养文学素养,是助力青少年精神成长、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质读本。 《典籍里的中国·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的奇幻想象中藏着中华文明起源,包含《山海经》《竹书纪年》《周礼》《淮南子》《论衡》《说文解字》《搜神记》《三五历记》《博物志》《拾遗记》《太平广记》《夜航船》等12部典籍,近30篇中小学教学中的核心神话故事、传统文化,引领青少年回溯中国先民对世界的初始探索与好奇。
作者简介
有书:终身教育领创者。旗下拥有有书APP、有师、有书空间、有书新媒体矩阵四大业务,汇聚超6000万用户。首创共读+模式,深化服务体系,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知识服务及新教育产品,帮助有终身成长意愿的人群持续、系统、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 “有书共读”是有书发起的一项为所有想要终身成长的人提供知识服务的行动计划,通过“组队对抗惰性,每周共读一本书”,陪伴终身成长者获取知识,共同成长。“有书共读”单品类涵盖通识科普、认知方法、人文社科、生活美学、人物传记、情感故事等多个维度,同时打通有书共读同城会,线上线下全线联动,为实现全民阅读贡献一己之力。 代表作:全网畅销书《典籍里的中国》《诗词里的中国》等。
精彩导读
《龙生九子》 一曰赑(bì)屃(xì),似龟,好负重,故立于碑趺(fū);二曰螭(chī)吻,好远望,故立于屋脊;三曰蒲牢,似龙而小,好叫吼,故立于钟纽;四曰狴(bì)犴(àn),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tāo)餮(tiè),好饮食,故 立于鼎盖;六曰蚣 ,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yá)眦(zì),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ní),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似螺蚌(bàng),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选自《夜航船·四灵部》) 龙王是统领水族的王,还负责兴云布雨,所以古时候的人都到龙王庙里向龙王求雨。 相传,龙的样子集合了很多动物的特点,比如他的头似骆驼,角像鹿角,眼睛像兔子,耳朵像牛,身体像蛇,鳞片像鱼,爪子像老鹰,爪掌像老虎。 龙王的样子看上去威风凛凛,很霸气。 可是龙王生的九个儿子却不是龙,长相、性格和爱好也都完全不同。 后来,人们用“龙生九子” 来比喻亲生的兄弟姐妹各有不同的特点。 龙王生的孩子不是龙,那是什么呢?正巧龙王也正在为自己儿子们的未来而发愁,他要亲自去观察儿子们的生活,好给他们安排个好工作。 龙王先是来到大儿子家,大儿子叫赑屃,也有人叫他霸下。 赑屃长着龙的脑袋、乌龟的身体,最喜欢的就是举重,经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翻江倒海,让龙王很是头疼。 龙王站在赑屃家门口,可左等右等,没见赑屃来开门,只好千里传音给赑屃:“儿子,你在哪里?不会又跑到哪个海里 ……”龙王觉得赑屃可能又没干什么好事儿,不料赑屃回答说: “我找到工作了,正在帮大禹治水,先这样,我去忙了。” 龙王一听乐了:“哦,帮大禹治水,这是个好工作啊,不错不错。” 说着龙王就往二儿子螭吻家走去,螭吻又叫鸱(chī)吻,龙的脑袋,鱼的身体,平常就喜欢站在屋脊上远望。 果不其然,他在一处屋脊上看到了正在远望的螭吻。“唉,我这孩子总是这样不务正业。”龙王心里很发愁,他喊螭吻下来:“儿子,你老待在屋顶上干什么呀?” 不料螭吻回答:“忙着呢。” 龙王一听就纳闷了:“你忙什么呢?”不过还没等他发火,就收到有人在龙王庙求雨的呼喊:“城东边失火了,求求龙王下点雨吧。”正待龙王要施展法术,就又听见人们的信息:“龙王不用降雨了,您的儿子螭吻已经将火给吞了,他可真厉害。” 原来螭吻整天站在屋脊上远望,是在帮助人们避火消灾啊。“我儿子真厉害啊。”龙王乐呵呵地走了。 龙王的三儿子叫蒲牢,他长得最像龙,但是比龙要小,胆子也很小。 蒲牢住在海边,最害怕的就是鲸鱼,看到鲸鱼发起攻击就会吓得大声吼叫,其吼声极为洪亮,据说可以声传百里。 龙王还没走到三儿子家就听到他大吼大叫的声音。 龙王心想:“哎呀,我这个胆小的儿子。”路过的行人听见龙王这话却反驳道:“幸亏有蒲牢敲钟,钟声如雷,才能警醒我们。”龙王这才知道自己的三儿子找到了一份敲钟的工作,深受人们的喜爱。 龙王没有打扰三儿子,悄悄离开,去找四儿子狴犴,狴犴外形长得像老虎,整天板着个脸,总是一脸严肃的样子。 不过狴犴也找到工作了,因为他有正义感、长相威严,于是便在牢狱工作,坏人看到他都不敢隐瞒自己的罪行。 饕餮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饕餮找到一份在祭祀时负责分配贡品的工作。 龙王感觉很满意,转身去找六儿子。 六儿子蚣 喜欢水,头顶有一对犄角,尾巴呈扇形,身体、四肢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他被人类称为“避水兽”,常常出没在桥梁、码头、堤坝、河边石墩处,帮助人类镇住河水,防止洪水的侵袭。 龙王对六儿子的工作也很满意,于是去找七儿子睚眦。 睚眦长着龙的脑袋,豺的身子,他性格刚烈,好勇善斗,勇猛无畏,满面凶光,喜欢打打杀杀。 有个成语“睚眦必报”就是源于睚眦的性格特点,形容人心胸狭窄,哪怕被人瞪了一眼,也要报复。 龙王很担心睚眦的未来,没想到睚眦竟然找到了一份特别适合他的工作,那就是附在人类的兵器上,使兵器更加锋利,增强兵器的震慑力,赋予使用者无畏的勇气。 龙王的八儿子叫金猊,也有人叫他狻(suān)猊,他长得像狮子,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所以找了一份看守香炉的工作。 龙王的第九个儿子是椒图,他长得像螺蚌,是个社恐,最不喜欢别人进入他的巢穴,便找了一个看守大门的工作,住在人家的大门上,帮助人们看守门户、镇宅辟邪,庇护家庭平平安安,是人类的守护神之一。 龙王考察完九个儿子以后,他感到很惭愧:以前他总自以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想到自己对孩子了解还是太少。 虽然九个孩子长相、 性格和爱好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 龙王决定以后要更加相信自己的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思考与启示】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性格,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特长,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 龙生九子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人们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勇于担当。 【拓展阅读】 古代典籍中对龙的记载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典籍里,都能找到龙的身影。 它们或是神秘莫测之物,或是寓意深刻的象征。 《易经》对龙多有提及。 如“初九,潜龙勿用”,以龙尚在水中潜伏隐喻时机不成熟时应积蓄力量;又如“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借自由翱翔天际的龙,暗示时机已到,能得贤才助力。 《山海经》中,龙的形象神秘奇幻。《山海经·大荒北经》描述的烛龙:“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身长千里,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掌控昼夜,影响季节,强大而神秘,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中,也多处出现龙的踪迹。 在《楚辞·九歌》中有一句“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这里的龙是神灵的坐骑。 《礼记》有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在这里成为祥瑞的代表。《左传》则记载“龙见而雩(yú)”,龙被视作能影响降雨的神物,古人通过特定祭祀,期盼龙带来充沛雨水,保障农业丰收。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养龙故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huàn)龙氏。 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故事是讲夏朝的时候,从天上降下两条龙,一雄一雌,夏朝的君主不会养龙,于是找到一个驯龙人的后代刘累帮他驯龙。 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义非凡。 它或是自然力量的化身,或是吉祥权威的象征。 关于龙的那些描述是古人智慧与想象力的结晶,说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
目录
《典籍里的中国·神话传说》目录 《山海经》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瑞鸟凤凰 太阳女神羲和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 黄帝战蚩尤 刑天舞干戚 嫘祖养蚕 《竹书纪年》颠覆历史认知的千古奇书 玄鸟生商 周穆王见西王母 《周礼》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制度文明的百科全书 掌管春夏秋冬的四季神 《淮南子》融合诸子百家的杂家巨著 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补天 神农尝百草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论衡》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 门神的由来 《说文解字》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伏羲画八卦 仓颉造字 《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 成汤祷雨 彭祖长寿的秘密 《三五历纪》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古籍 盘古开天辟地 《博物志》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 湘妃斑竹 《拾遗记》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 燧人氏钻木取火 百鸟之王少昊 《太平广记》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总集 巫山神女 《夜航船》有趣的文化常识百科全书 龙生九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