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回1500-1800

重回1500-1800

  • 字数: 665
  • 出版社: 岭南古籍
  • 作者: 武斌|
  • 商品条码: 978780775001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8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研究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商品与技术交流、中国知识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主题。全书通过希罗多德、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对欧洲文明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书中详细阐述了丝绸、茶叶、瓷器、印刷术等中国元素如何改变了欧洲社会、文化和经济,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探索之旅,更是对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中国在西方崛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代表作有:《天下中国》《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文明的力量》《丝绸之路全史》《孔子西游记》等。
精彩导读
早在古罗马时代,中国的丝绸就传到了欧洲,并且流行了几百年。一直到东罗马帝国时期,仍然承继了这一风尚。但是,罗马人始终不知道丝绸生产的秘密,也不知道它到底来自何方。罗马与中国的丝绸贸易一直被波斯人所控制和垄断。 到了528年,东罗马与波斯之间发生战事,使中国丝绸运销欧洲暂时受阻。从经济的角度看,这场战争主要的原因恰恰就是对丝绸贸易控制权的争夺。这场战争使波斯中断了丝绸贸易,拜占庭丝织业陷于危机。面对丝绸贸易的中断,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皇帝决心打破波斯人的垄断。他利用控制红海北部的优势,试图通过埃塞俄比亚人从锡兰(今斯里兰卡)购买丝绸,却未能如愿。此后,查士丁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对生丝的政府垄断,禁止私人丝织者高价出售丝织品,以期降低丝价,保障政府作坊的供应。然而,随着第二次波斯战争的爆发,生丝贸易再次中断,拜占庭丝织业陷入危机。 此刻,拜占庭帝国决定自力更生,开始寻求生产蚕丝的方法。552年,几位印度僧侣向查士丁尼建议,在拜占庭自行产丝,并带来了蚕卵。据另一位拜占庭史学家泰奥法纳所述,蚕卵也可能是一位波斯人从赛里斯(古代中国)偷偷带入的。无论真相如何,蚕卵和养蚕技术的传入,标志着拜占庭丝绸业的转折点。 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就是处在这样一个 欧洲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之中。在首批传教士们来华之际,文艺复兴运动已经 接近尾声。换句话说,这些传教士充分地享受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和科学 成果。1利玛窦等早期来华传教士也承载着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成 果。而18世纪来华的那些传教士,如法国的宋君荣(Antoine Gaubil,1689— 1759)、钱德明等人,则是直接生活于启蒙运动的时代了,其中有些人还与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学者们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欧洲中世纪时代,教会是唯一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古代的文化典籍和 文化传统大部分都保留在教会和教会开办的学校里,那个时代的著名学者都 是天主教的神学家和科学家。宗教改革后发展起来的耶稣会士更是聚集了一 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几乎每个人都是学有专 长的专家学者。 孔子儒家思想对当时蓄势待发的英国“光荣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十分赞赏中国的卓越制度,特别是教育和科举制 度。作家约翰逊曾说过:“高贵与知性相宜,掌握的学问越多身份就越高, 根据德行和能力的水平晋升,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国家,委实让人感到惊 叹。”3他们尤其佩服中国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1679年,坦普尔大臣计划以 中国内阁为样板,试运营枢密院内阁,英国内阁制由此萌芽。最后于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形成了英国特有的议员内阁制君主立宪制。
目录
楔?子?/? 西方崛起与东西方交往 第一章 1500年之前的西方与中国 一? 希罗多德笔下的东方之路 002 二? 亚历山大征服与东方之旅 005 三? 罗马的东方梦:古老的中华通道 007 四? 丝绸之路:古代全球化的摇篮 014 五? 历史的奇迹:战争、和平与文化交融 017 六? 马可?波罗的奇幻中国之旅 026 七? 东方引力:启航新世界的灵感与冒险 034 第二章 1500—1800年的西方与中国 一?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048 二? 世界贸易中的“中国风” 051 三? 西方中心论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059 第一编 /?中国产品:全球贸易的大宗 第三章 探索者、贸易与中华之门 一? 满剌加: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066 二? 葡萄牙旅行者的东方奇遇 069 三? 澳门:东亚的璀璨明珠 072 四? 荷兰:海上的黑马崭露头角 076 五? 海上称霸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083 六? 舟舶相继:欧洲国家的跨海征途 085 七? 马尼拉大帆船:穿越太平洋的航线 087 八? “中国皇后号”的西太平洋之旅 095 第四章 东方财富:中国的宝物涌向西方 一? 千帆竞发:海量的西方赴华商旅 099 二? 东方珍宝的滚滚西去 101 三? 丝绸贸易的故事 105 四? 茶的风华:交易中的王者 108 五? “新英格兰”的茶叶风潮及其深远影响 114 六? 通往雪域的馈赠:俄国的茶叶之路 117 七? 瓷器:东方的骄傲与西方的迷恋 122 第五章?全球贸易秩序的“东方巨擘” 一? 远洋贸易与西欧的社会变革 127 二? 全球体系的萌动与扩张 131 三? “世界工厂”的崛起 134 四? 外销瓷与西方文化 138 五? 白色金矿:涌向中国的白银 141 第二编 / 中国技术:全球交往的“中国力量” 第六章 欧洲对东方科技的渴望 一? 四大发明:文艺复兴的东方启迪 148 二? 向西流动的东方技艺 150 三? 传教士对东方科技的调查 154 第七章 传教士:技术交流的使者 一? 传教士的科学素养与科学任务 160 二? “国王的数学家”:中国科学考察团 165 三? 英国皇家学会与在华传教士的交流 169 四? 传教士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 172 五 传教士对中国博物学的调查研究 175 六? 传教士对中医药学的研究 181 七? 传教士承担的中国地图测绘 188 第八章 纺织、制瓷和制漆:技术的西传 一? 养蚕制丝与丝织技术在拜占庭的初传 194 二? 丝织技术的西方传承 199 三? 欧洲对瓷器制作的误解和真相 204 四? 欧洲制瓷业的兴起 207 五? 漆器工艺在欧洲的传播 212 第九章 造纸与印刷:知识的传播 一? 战火中的技术传播:怛罗斯战役与造纸技术 218 二? 造纸术在欧洲的初传 221 三? 造纸术在欧洲的再次传播 225 四? 纸牌与图印:雕版印刷术在欧洲的盛行 229 五? 欧洲对中国印刷术的认知 234 六? 欧洲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及其中国源流 235 七? 印刷术:书写西方文明的新篇章 241 第十章 火药革命:战争与策略的改变 一? 火药的阿拉伯之旅 245 二? 火药知识在欧洲的传播 250 三? 欧洲对火药与火器的应用 256 四? 火药、火器对欧洲历史的革命性影响 263 五? 火药的崭新时代:科学、战争与文化的交汇 267 第三编? /?中国元素:欧洲的新生活 第十一章 迷恋东方:“中国风”的流行 一? 引领欧洲时尚的中国商品 272 二? 中国奇珍的收藏热潮 276 三? 西方对中国瓷器的痴迷 280 四? 瓷器改变了日常与审美观念 287 五? 东方韵味:中国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291 六? 别具风情的“中国房间” 298 七? 戏剧舞台上的“中国故事” 303 八? “中国风”吹过大洋:美洲的中国情结 306 九? 俄罗斯的“中国风采” 314 第十二章 “茶叶改变了一切” 一? 欧洲对茶叶的初体验 320 二? 欧洲的茶文化风潮 323 三? 英伦“下午茶”的起源与魅力 328 第十三章 艺术中的东方元素 一? 洛可可:“中国趣味”的新风格 336 二? 风靡欧洲的外销画 338 三? 壁纸上的中国风光 343 四? 设计的东方秘密:中国元素的融合与革新 346 五? 绘画艺术中的东方神韵 350 第十四章 中式园林在欧洲 一? 西方早期对中国造园艺术的介绍 356 二? 王致诚和蒋友仁信中的中国园林 361 三? 钱伯斯对中国造园艺术的研究 365 四? 欧洲作家对中国造园艺术的评论 367 五? 欧洲贵族的“中国风”园林热潮 371 六? “中国瓷塔”:从奇迹到家喻户晓 374 七? 筑梦东方:醉人的中国建筑艺术 377 第十五章 东方故事:中国文学的西游 一? 《赵氏孤儿》的西译与流传 380 二? 伏尔泰与《中国孤儿》 386 三? 《好逑传》:关于中国的小型百科全书 390 四? 欧洲作家与他们的中国灵感 393 五? 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 401 第四编 /?中国知识:欧洲的中国素描 第十六章 远东的轮廓:欧洲对中国的早期认知 一? 倚门而望:初来中国的葡人报道 406 二? 平托的东方奇遇 411 三? 拉达的出使中国报告 414 四? 哈克卢特的“中国印象” 417 五? 门多萨与《中华大帝国史》的流传 421 六? 16 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与解读 426 第十七章 中国形象: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一? 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印象 435 二? 传教士的中国研究 438 三? 来自远东的信札:《耶稣会士书简集》 441 四? 杜赫德眼中的博大中国:《中华帝国全志》 444 五? 东方科学的宝典:《中国杂纂》 448 六? 传教士中国知识的贡献 451 第十八章 解读中国:传教士的研究 一? 利玛窦:讲述中国的西方使者 454 二? 关于中国国情的概述 461 三? 卜弥格的东方卷轴:《中国地图册》 466 四? 全面介绍中国:中国历史的创作 468 五? 白晋笔下的中国皇帝:《康熙皇帝传》 473 六? 中国科举与欧洲启蒙 476 第十九章 汉学:欧洲的新学问 一? 东西汇流:传教士与欧洲汉学 481 二? 欧洲汉学的兴起之路 484 三? 基歇尔的东方图鉴:《中国图说》 488 四? 墨香漂洋:汉籍在欧洲的流布 491 第二十章 旅行者的东方记述 一? 东方旅行笔记 496 二? 荷兰使团的华夏记忆 499 三? 俄国“窗口”:远东知识的另一条传播路线 504 四? 奥斯贝克的《旅行记》 509 五? 乔治?安森的《环球航行记》 512 六? 马戛尔尼带回的中国印象 516 第五编? /? 中国思想:欧洲启蒙的主要思想源泉 第二十一章 “礼仪之争”与思想碰撞 一? 利玛窦:在东方和西方之间 526 二? 耶稣会传教策略的纷争 532 三? “礼仪之争”的波澜 536 四? “礼仪之争”在欧洲的影响 541 第二十二章 孔子:东方智慧的代表 一? 利玛窦“发现”了孔子 546 二? 儒学:传教士的必修课 548 三? 儒家经典的西传:传教士的研究与翻译 551 四? 柏应理与《中国哲学家孔子》 556 五? 东方哲思的播种:《中国哲学家孔子》在欧洲 561 六? 孔子与启蒙思想家相遇 564 第二十三章 东方思想的欧洲观照 一? 蒙田、笛卡尔与中华文化的接触 567 二? 勒瓦耶对孔子思想的介绍 570 三? 马勒伯朗士与中国哲学 573 四? 培尔论中国的无神论 575 五? 维柯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与评价 579 第二十四章 莱布尼茨与中国的启示 一、莱布尼茨与东方文化的精神交流 583 二? 莱布尼茨: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筑师” 588 三? 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590 四? 莱布尼茨与白晋的《易经》通信 593 五? 莱布尼茨眼中的中国哲学 600 六? 莱布尼茨学生们的东方探寻 605 第二十五章 伏尔泰与他的中国情缘 一? 伏尔泰对中国的关注与热情 613 二? 伏尔泰对中国历史的评述 616 三? 伏尔泰眼中的中国:道德与政治的典范 619 四? 伏尔泰的中国宗教观与信仰宽容 623 五? 师从东方:“我们应该做他们的学生” 626 第二十六章 孟德斯鸠对中华帝制的观察与评述 一? 孟德斯鸠的中国探寻与对专制主义的批判 629 二? 黄嘉略的影响与孟德斯鸠的学术转变 632 三 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 636 第二十七章 魁奈:与孔子的对话 一? 魁奈对中国的兴趣与了解 642 二? 开明君主制度的理想化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 647 三? 东方的共鸣者:重农学派与中国经济思想 650 四? 《经济表》:东方启迪下的数学化革命 654 第二十八章 西方大师与中华文化的交锋 一? 狄德罗与霍尔巴赫对中国的评价 657 二? 波维尔等人对中华文化的颂赞 661 三? 费奈隆等人对中华文化的批评 663 四? 英国自然神论者的中国知识 667 五? 休谟与斯密对中华文化的看法 671 六? 歌德与孔子思想的接触 676 七? 美国思想家关于中国的知识与想象 680 八? 中国:乌托邦的巨大库藏 68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