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沧海浮云

沧海浮云

  • 字数: 789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鄢国培
  • 商品条码: 9787229204389
  • 适读年龄: 12+
  • 页数: 661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沧海浮云》是作家鄢国培的代表作《长江三部曲》的第三部,既可独立成篇,又与前两部《漩流》《巴山月》有连续性。故事背景设定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彼时中国民众迫切渴望和平、自由与民主的生活,但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发动内战,并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较场口事件”。在此历史背景下,党的地下组织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与革命群众,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艰险曲折的斗争:群氓盗墓,揭开鬼蜮之形;“一颗星”智斗云中燕,使老牌女特务黔驴技穷;实业家苦心经营,难逃历史厄运;陈布雷自杀,蒋家王朝树倒猢散。作品笔力纵横,波澜迭起,富于传奇性,是一部人物众多,色彩斑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鄢国培(1934—1995) 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重庆市南川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重庆第六中学,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是长江航运管理局工人、专业创作员,历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等;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冉大爷历险记》,短篇小说集《老鹰岩探矿》,中篇小说《美丑奇幻曲》《荒漠的神殿》等。
精彩导读
第一章 一 窍角沱河街上摆满了地摊。许多下江人为了凑集回乡的盘缠,将衣物、书籍、家具等稍微值钱的东西,都在地摊上廉价出售。 轮船客票的黑市价比往常高出几倍,还不易买到。载客的木船像春笋般冒了出来,窍角沱江边便停靠着好几艘。 搭木船出川要冒很大的风险,滩多浪急,触礁沉没的消息在报上时有所闻。 抗战八年,终于盼到了胜利,许多逃到四川来的人,都想早点出川,回家乡去。这类人可分为三等: 第一等,要算达官富商,他们早搭乘飞机出川接收自己的产业或敌产,抢先发“胜利财”去了; 第二等,要算中产阶级或达官富商的眷属,他们买不到、或是买不起飞机票,不需要花那种代价抢时间,便搭乘轮船出川,也可以随身多带一些财物;这类人很多,民成公司轮船的顶篷上载客也运不赢; 第三等,多是一般商人、贫苦知识分子或学生,八年抗战时,生活在陪都和西南各地,像做了一场可怕的恶梦,终于熬过来了。他们苦恋故土,急于想回乡看望久失音信的亲人,不愿再等,只好冒险搭乘木船出川。 窍角沱江面上还有几艘美国军舰在这里抛锚;舰上放下了小汽艇,发出引擎的啸叫声,鼓着汹涌的浪涛,接送水兵上岸、回舰。 岸上不时可以看见歪戴着船形军帽的美国水兵,吹着口哨,搂抱着浓妆艳抹、烫着鬈发、扭着屁股的女人闲逛。这种女人大家背后称她们为“江妹”,与“吉普女郎”成为抗战胜利美军进川后的两大特产。 窍角沱公口茶馆生意兴隆,坐满了茶客。茶桌上空呈十字形挂着五彩缤纷的万国旗,交叉处是一面稍大的V字旗——这是同盟国胜利的标志,茶馆酒肆都这样布置,成了最时髦的装饰。 路保长在抗战中发了家,目前出了山,成了窍角沱码头袍哥上的舵把子,坐了第一把交椅。 他端坐在后面挂着关公画像的茶桌边,面对着大街,红光满面,左顾右盼,有点睥睨一切的气概。 新进来的茶客都向他弯腰点头,拱手问候。他只微微点头表示答礼。 路保长身边方凳上坐着一个妖冶的女人,手里拿着一把圆形的绢扇,徐徐给他打扇。这个女人叫银瓶,是路保长在抗战胜利后才娶的姨太太,可算是“胜利夫人”。 银瓶穿着一件半透明的乔其纱旗袍,隐约可见贴身穿着的麻纱针织汗衣——这是战后最流行的时髦装束。 她嚼着口香糖,这是随着美军带进的舶来品,摩登女人和白脸青年都想方设法要弄到这种糖,成了风靡一时的奢侈品。 干柴棍仍然提着竹篮在茶馆内游来逛去,叫卖篮内的东西。除了向日葵和西瓜子外,篮里还有几包美国香烟;买不起整包香烟的人,也可买零支抽;它成了茶馆内的畅销货,人人都以能衔一支美国香烟为荣。 这种美国热卷遍了整座山城,不会讲英语的人,也学会了招呼叫“哈罗”;伸出大拇指叫“哦克”;点头说“也司”;摇头说“诺”。 干柴棍经过八年抗战,仍然是那样干瘦,只不过原来笔直的身躯现在变得伛偻,头发已花白了。 茶馆里原来畅销的向日葵现在却滞销了,茶客大都嫌嗑瓜子太土气,时兴买几颗包着印有洋文玻璃纸的水果糖放在茶几上,剥开玻璃纸丢进口中噙着。剥开的玻璃纸还舍不得丢掉,理伸展后,郑重地摆在茶几上,故意将印有洋文的一面朝上,以示阔气。其实,哪有偌多美国水果糖,大都是陪都的产品。为了迎合顾客的心理,包糖的玻璃纸上全印上英文,没印一个中国字。顾客大都不识洋文,明明印的英文是“中国造”,也可以权充舶来品,有见识的人看来,真是十分可笑的。 干柴棍一手提篮,一手拿着一包美国香烟晃动着。他也学会了几句时髦语:“哈罗,米司脱,请抽美国香烟,‘菲利普’的,货真价实,道地的美国货,可以代替吗啡、梭梭!” 干柴棍为迎合有吸毒瘾的顾客心理,硬说美国香烟可以代替毒品过瘾。他的宣传果真立刻见到了实效。一个满脸烟容,不断打哈欠、流泪水的茶客向他招手:“干柴棍,过来,我买两支美国香烟试试!” “来罗!”干柴棍快步走过去。 他递过香烟收了钱。竹篮边上插着一支点燃的信香,是专供顾客点烟用的。他见顾客已将香烟衔在唇上,随手拔起信香给顾客点烟。 “干柴棍,我也买两支试试!”又有一个茶客在大声喊。“来罗!”干柴棍应声回答。 他边走边摇晃着手中的香烟:“哈罗,请抽美国香烟,‘菲利普’,货真价实,道地的美国货,可以代替吗啡、梭梭!” 二 席卷陪都的美国热,前几天被中共领袖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头号新闻所冲淡。茶客的话题改变了。他们大都喜形于色,议论着时局,关心内战打不打得起来。 卖报的报童刚在茶馆门口出现:“看报,看《大公报》《新民报》《益世报》……《新华日报》,看中共领袖毛泽东与蒋委员长谈判的新闻,看周恩来在新闻招待会上的发言,看……” 茶馆内到处有人扬着花花绿绿的钞票叫喊着:“来,买份《大公报》!” “来,买份《新民报》!” 更多的声音是喊:“来,买份《新华日报》!”报童应接不暇,口里应答:“来罗!” 国民党当局虽然允许《新华日报》在陪都公开发行,但还总是派特务捣乱:报童常常挨打,《新华日报》常被特务硬性没收;所以在陪都街头很难买到《新华日报》,目前报童到处叫卖《新华日报》是罕有的事。 报童手中的一叠《新华日报》一会便卖光,“先生,对不起,《新华日报》卖光罗!买份《大公报》吧!” 茶客们展开报纸,寒窣声一片响,没有买报纸的茶客也凑过去浏览别人手中的报纸。有的读报出了声,茶馆内一片嗡嗡响。 接着,一些人便高谈阔论起来,议论国共是否还会合作?一些人在一旁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提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听到的是七嘴八舌的解答。 只有少数人对此不感兴趣,冷漠地注视着一切,伸懒腰,打哈欠。 爱谈美国的原子弹如何如何,以及美国的摩天大楼怎样高耸入云的茶客也闭上嘴,谁也不愿听这些已经听腻了的话题。 路大爷看不惯茶馆内的一切,这些茶客好象忘记了他的存在和尊严。他听不惯这些高谈阔论: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自由、民主、要和平、反内战……这些名词和字眼钻进他的耳朵嗡嗡直响,弄得他心烦意乱。他很想公开制止茶客谈论,但这股热潮比前几天的美国热来势更猛,报纸上天天登载着毛泽东与蒋介石握手的照片,以及蒋介石的讲话: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实行民主政治,继续国共合作,给民众以言论、集会的自由,解散特务组织,释放政治犯等,路大爷摸不清目前的形势,也制止不了大家的高谈阔论,只好无可奈何地听之任之。 他端坐在关公像前,端着盖碗茶没精打采,脸上没有表情,冷冷的目光盯着那些兴高采烈的茶客。 他窝着一肚子火无处发泄。坐在他身边的银瓶忘了给他打扇,含笑望着一个议论风生的茶客,听得十分专注,显出感兴趣的样子。 路大爷再忍不住了,他找到了发泄的对象,眉毛一竖,将手中的茶碗蓦地往地上一摔,发出“哗啦”一声响,一脸怒容地大声叫嚷:“妈哟,你这个婊子也想成精,以为天要变,共产党马上要在重庆闹共产,我给点厉害你看看……” 银瓶听到茶碗摔碎声,以为路大爷失手掉在地上的,正想叫人换上一碗茶来,听到路大爷大声叫嚷,不晓得是对着她骂的。待路大爷伸出巴掌要刮她,她才惊惶地问:“路大爷,你……” “啪”地一声脆响,她脸上已挨了一巴掌。银瓶一愣,一手捂住面颊,从惊愕中醒悟过来,两股泪水从眼角淌下,觉得十分委屈:“你打,你打,让你把我打死……” 她撒起泼来,一头向路大爷胸前撞去。 路大爷往后一让,被银瓶的头顶得贴在关公的像上。他挥舞拳头:“共产党是你爹,是你娘……你敢撒蛮,老子捶死你!” 银瓶见路大爷的拳头不过虚张声势,并没真打在她身上,胆子更壮了,大声哭闹着:“你打,你把老娘打死……”她用头不断向路大爷胸前撞击。 几个兄弟伙上前将银瓶拉开,连哄劝地推到后房去了。 这一闹,早惊动了满座的茶客,几个胆子小的,早卷起报纸溜走了。 路大爷喘着粗气,见左右站着的都是他的兄弟伙,蓦地站起身,一掌击在桌上,瞪着一对三角眼,大声吼叫:“老子这里是公口茶馆,以后再不许在这里谈论共产党。”他口沫飞溅,指着木柱上贴着的早已褪了色的纸条说:“休谈国事,哪个不遵,给我打他龟儿!” 许多茶客不满地注视着路大爷,却没有一个敢出面与他理论。 路大爷左右顾盼:“孙老幺,以后哪个敢再来公口茶馆卖共产党的报纸,也打他龟儿的。” 他喊完骂完,喘着粗气坐了下来,茶馆里变得鸦雀无声,气氛显得十分紧张。从里屋传来银瓶嘤嘤啜泣的声音,清晰可闻。 路大爷板着脸坐了一会,银瓶啜泣的声音不断飘来,他的心软了,觉得需要进去好言抚慰她几句。他打了一个哈欠,慢悠悠地站起来,两手背在身后,迈着方步进内房去了。 几个茶客悻悻地站起身来,匆匆离开了茶馆。 ……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 第三十二章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