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理教育行思录

地理教育行思录

  • 字数: 172
  • 出版社: 中国财富
  • 作者: 孙英伟 著
  • 商品条码: 9787504784537
  • 适读年龄: 12+
  • 页数: 202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三十余载的教育经验,对地理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讲述了作者从对地理学科兴趣的萌芽,到大学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再到投身教育事业后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实践方面,作者分享了多年的教学经历,包括应对教学资源不足、创新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等;专业发展方面,作者分享了参加教学竞赛、进行学术研究与著述、指导学生等方面的成果与心得。最后,作者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新生涯进行了规划。本书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地理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同时希望能为地理教育同人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作者简介
孙英伟,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河南省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南省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长期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同时担任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连续多年被聘为洛阳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地理学科兼职教研员。2022—2024年连续两个学年被教育部选为内地优秀教师,赴澳门特别行政区交流。
精彩导读
地理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地理知识传播与传承的桥梁, 更是培养学生对世界深度理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关键场域。地理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角, 探讨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人文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其研究成果对揭示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发展差异等重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重要的思维框架和知识基础。
目录
目 录 序章  破茧之路: 地理专业开启成长新篇章   1. 地理认知的奠基: 中学阶段学科思维形成路径   2. 高考志愿抉择: 家庭期许与个人志趣的碰撞   3. 命运转折: 从志愿落空到地理专业的意外启航 第一部分 大学阶段: 地理学科的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第一章  学科启蒙: 大学地理课程的理论建构与认知转型 第二章  田野方法论: 地理认知的具身性实践研究   2. 1  地质地貌的实证研究: 登封野外实习的认知突破   2. 2  生物地理的范式转换: 连云港生态系统的多维解析   2. 3  人文地理的空间重构: 西安城市规划的现代性解读 第三章  知行合一: 地理教学实习中的知识转化与课堂实践   3. 1  从学生到教师: 角色的初步转变   3. 2  教学实习中的挑战与成长 第二部分 教师生涯: 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 第四章 专业社会化: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发展轨迹   4. 1  教学身份的形塑: 洛阳, 教学生涯的叙事起点   4. 2 教学范式的迭代: 经验累积与模式创新的动态平衡   4. 3  教育管理的复杂性: 班级生态系统的多维管理 第五章 多维突破: 教学竞赛、学术著述与学生指导的协同发展   5. 1  教学竞赛的进阶: 从教学技能比拼到专业影响力构建   5. 2  学术生产的轨迹: 从教学反思到理论建构的文本实践   5. 3  学术传承的机制: 研究型学习指导的范式创新 第三部分 教研领航: 专业引领与教育创新 第六章  专业巅峰: 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卓越呈现   6. 1  省级优质课评选活动: 教学艺术的系统化展演   6. 2  学科本质的追问: 课程核心素养的解构与重构   6. 3  技术融合创新: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情境创设   6. 4  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研共同体协同创新模式   6. 5  专业韧性培养: 高压情境下的心理调适策略   6. 6  成果转化: 教学品牌建构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教研领导力: 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专业贡献   7. 1  教育测量学实践: 标准化命题的学术规范   7. 2  诊断性评价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试卷分析范式   7. 3  专业传播机制: 教育理念扩散的学术讲座设计   7. 4  教学评价哲学: 优质课评审的元认知反思 第四部分 教育生涯的反思与展望 第八章  专业遗产: 教育生涯周期的反思性实践   8. 1  批判性反思: 地理教育实践的知识理论局限   8. 2  课程改革应对: 专业发展惯性的突破路径   8. 3  代际传承机制: 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实践   8. 4  新生涯规划: 教育学术共同体的持续参与 结语 教育者的身份自觉——学术生涯的价值重构与精神传承 附录  学术传承的见证: 学生及家长致谢信选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