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画笔
|
马克笔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华美学全史(第1-10卷)
字数: 4000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陈望衡|
商品条码: 9787010273983
适读年龄: 12+
开本: 16开
版次: 1
页数: 1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6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十卷十四编,约400万字,对中华美学自史前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漫长历史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全书的特色主要有:一、突破学术界通行的中国美学史写法,将汉族美学视野扩大为中华民族美学的视野,对其他美学史版本没有写或一笔带过的内容,如史前美学、秦朝美学、辽朝美学、金朝美学、西夏美学、元朝美学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有一定分量的探讨。二、以境界论为核心统摄中华美学全史,以此审视中华古典美学的思想成就、民族特色、体系构架和发展脉络,从而让本书成为有灵魂、有骨架、有体系的美学史著作。三、打破文艺美学独霸美学史的旧格局,纳入政治美学、环境美学、科技美学、设计美学、生活美学等内容,充分展现中华美学固有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四、自觉地灌注以今论古的当代意识,努力推动中华美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五、凸显中华美学对于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中华美学并非博物馆的文物,而是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思想,不仅直接参与中国人当下的生活,而且也参与当代全球美学的建构。
作者简介
陈望衡,1944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大阪大学博士,德国特里尔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国际应用美学研究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现象学美学杂志编委、亚洲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出版著作《中国古典美学史》《环境美学》《文明前的“文明”》等40余部,主编《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七卷本);在海外出版著作《中国环境美学》(劳特利奇出版社2015年版)、《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亚太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等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美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著作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3项,其中《文明前的“文明”》为一等奖;省级奖项9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通史研究”(2013)和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研究(唐代)”(2012)、“生态文明美学研究”(2020)等。
目录
序 陈望衡 1 第 一 卷 总 论 编 第一章 中华美学审美基因 4 第一节 天人合一 5 第二节 阴阳相合 15 第三节 礼乐和合 28 第四节 意象合一 36 第五节 中华魂魄 42 第二章 中华美学中的“美” 51 第一节 美的概念(上) 51 第二节 美的概念(下) 61 第三节 美在文明 66 第四节 美在自然 70 第五节 美在化工 74 第六节 美在境界 77 第三章 中华美学思想内核 82 第一节 善美统一(上) 82 第二节 善美统一(下) 96 第三节 国家意识 109 第四节 家国情怀(上) 125 第五节 家国情怀(下) 141 第四章 中华美学主要传统 152 第一节 乐天忧世 152 第二节 崇阳恋阴 157 第三节 尚贵羡仙 162 第四节 自然至美 167 第五节 中和为美 173 第六节 寓教于美 182 第七节 积极浪漫 186 第五章 中华艺术美学体系 203 第一节 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 203 第二节 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 206 第三节 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 212 第四节 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 217 第六章 中华环境美学体系 226 第一节 基础:农业文明 227 第二节 “环境”考辨 232 第三节 概念系统 238 第四节 理论体系(一):天人关系 245 第五节 理论体系(二):家国情怀 254 第六节 理论体系(三):准生态意识 260 第七章 中华工艺美学体系 265 第一节 发展历程 266 第二节 体系(一):制器价值论 268 第三节 体系(二):制器方法论——法与巧 271 第四节 体系(三):制器哲学 275 第八章 中华美学学术视野 281 第一节 中华古代美学史体系的建构 28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美学的当代转化 295 第三节 中国古典美学对全球美学构建的贡献 313 附录 美学中的身体境遇 323 第一节 身体价值上扬与审美重心下移 324 第二节 身体的欣赏与人类的自恋 329 第三节 审美体验者与审美创造者的身体 335 第 二 卷 史 前 编 导 语 348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石器审美 352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 353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 358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 364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彩陶审美 372 第一节 仰韶文化 373 第二节 马家窑文化 387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 401 第四节 龙山文化 413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玉器审美 428 第一节 红山文化 429 第二节 凌家滩文化 439 第三节 良渚文化 446 第四节 石家河文化 452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460 第一节 音 乐 460 第二节 舞 蹈 473 第三节 岩 画 482 第四节 雕 塑 494 第五节 建 筑 505 第五章 前尧舜传说的审美 514 第一节 开天辟地 515 第二节 筑屋火食 522 第三节 教民务农 526 第四节 修文立礼 532 第六章 尧舜时代传说的审美 543 第一节 “中国”首称 543 第二节 道德立国 548 第三节 制度治国 553 第四节 筑宫建都 559 第七章 人类童年的审美 565 第一节 本原性的需要 565 第二节 本原性的动力 571 第三节 本原性的思维 574 第四节 本原性的艺术 578 第五节 装饰的萌芽 585 第六节 民族的童年 595 夏 商 编 导 语 610 第一章 夏朝的美学思想 612 第一节 大夏之光 612 第二节 治水哲学 620 第三节 中国首龙 629 第四节 民族融合的旗帜 638 第五节 宫殿——大一统的国家象征 645 第二章 商朝的美学思想 647 第一节 甲骨文美学 648 第二节 从神权到王权 660 第三节 从巫术到哲学 665 第四节 从异象到审美 669 第五节 从怪诞到平易 673 第三章 青铜器美学 682 第一节 鼎立中国 682 第二节 青铜饕餮 691 第三节 亲和美丽 702 第四节 纵目之谜 710 第五节 中国商周青铜器与古希腊雕塑文化意蕴之比较 720 第 三 卷 周 朝 编 导 语 732 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 735 第一节 美的哲学 736 第二节 审美理想 744 第三节 审美心境 756 第四节 审美范畴 766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772 第一节 仁学与美学 773 第二节 善与美 778 第三节 文质彬彬 783 第四节 中和之美 786 第五节 “游”和“乐” 792 第六节 兴观群怨 796 第七节 礼乐传统 799 第三章 孟子的美学思想 806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一):“牛山之木尝美矣” 807 第二节 美的本质(二):“充实之谓美” 809 第三节 人格美:“浩然之气” 812 第四节 共同美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816 第五节 阐释理论:“以意逆志” 819 第四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824 第一节 美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825 第二节 美论(二):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829 第三节 美论(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831 第四节 美感论(一):“逍遥游” 832 第五节 美感论(二):“心斋” 836 第六节 美感论(三):“坐忘” 839 第七节 美感论(四):“物化” 842 第八节 艺术论(一):“言”与“意” 846 第九节 艺术论(二):“道”与“技” 848 第十节 艺术论(三):功利与非功利 851 第五章 荀子的美学思想 856 第一节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857 第二节 “由礼则雅” 860 第三节 “相形不如论心” 864 第四节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865 第五节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866 第六节 “虚壹而静” 868 第七节 “乐合同,礼别异” 870 第八节 “明于天人之分” 873 第六章 先秦其他诸家的美学思想 878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878 第二节 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887 第三节 阴阳五行家的“五行”说 891 第四节 《管子》四篇中的美学思想 900 第七章 《周易》的美学思想 908 第一节 “阴”与“阳” 909 第二节 “刚”与“柔” 914 第三节 “大”与“美” 918 第四节 “变”与“通” 920 第五节 “神”与“几” 924 第六节 “中”与“和” 928 第七节 “象”与“意” 933 第八节 “文”与“化” 940 第八章 《尚书》的美学思想 946 第一节 数度文化 947 第二节 礼乐文化 950 第三节 山川文化 954 第四节 德政文化 959 第九章 《春秋》“三传”的美学思想 965 第一节 “春秋笔法” 966 第二节 “大一统”论 970 第三节 家国情怀 974 第四节 以礼为本 981 第五节 以美成礼 984 第六节 礼乐彬彬 987 第七节 审美标准 990 第八节 自然审美 994 第十章 《仪礼》《周礼》《礼记》的美学思想 999 第一节 审美胸怀(一):天下 999 第二节 审美胸怀(二):生态 1003 第三节 审美理想:中和 1007 第四节 审美对象(一):礼仪 1012 第五节 审美对象(二):情理 1015 第六节 审美对象(三):礼乐 1018 第七节 审美对象(四):匠艺 1024 第八节 审美疆域:人生 1030 第十一章 《国语》的美学思想 1033 第一节 “文”论 1033 第二节 “章”论 1036 第三节 “和”论(上) 1038 第四节 “和”论(下) 1041 第五节 “美”论 1043 第六节 “貌”论 1048 第十二章 《逸周书》的美学思想 1053 第一节 热爱生命 1054 第二节 崇尚乐生 1056 第三节 礼乐统一 1059 第四节 顺性为美 1060 第五节 生态之美 1062 第六节 丑与美 1064 第十三章 《山海经》的美学思想 1068 第一节 人类家园:神人与自然的共创 1069 第二节 华夏圣都:神圣壮美昆仑山 1072 第三节 巫风之野:最大女巫西王母 1076 第四节 仙境情结:华夏族心中理想家园 1080 第十四章 《诗经》的美学思想 1085 第一节 比兴与意象 1085 第二节 史诗与诗史 1090 第三节 言志与抒情 1094 第四节 温柔敦厚品格 1100 第十五章 “屈骚”的美学思想 1105 第一节 君子人格 1106 第二节 悲剧命运 1111 第三节 发愤抒情 1114 第四节 浪漫诗风 1121 第十六章 先秦匠学四大核心理念:利妙巧道 1130 第一节 以“利”为核心的儒家匠学体系 1130 第二节 以“妙”为核心的道家匠学体系 1133 第三节 以“巧”为核心的墨家匠学体系 1137 第四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中华匠学体系 1139 第 四 卷 秦 朝 编 导 语 1150 第一章 《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 1152 第一节 美感论:“味” 1153 第二节 美论:“数” 1156 第三节 乐论(一):“和” 1159 第四节 乐论(二):“适” 1163 第二章 秦始皇的美学贡献 1168 第一节 “书同文” 1169 第二节 “行同伦” 1171 第三节 山川崇拜 1175 第四节 宫苑文化 1178 第三章 李斯的美学贡献 1183 第一节 人才观:“四时充美” 1184 第二节 审美观:“娱心意说耳目” 1187 第三节 艺术观:“适观而已” 1189 第四节 书法观:“道合自然” 1192 第四章 秦兵马俑的美学 1197 第一节 军功丰碑:统一中国,威武神圣 1198 第二节 超前绝艺:高度写实,个性鲜明 1202 第三节 神技炫耀:技化为艺,利巧合一 1206 第四节 追求卓绝:锐兵利器,绝艳惊心 1209 汉 朝 编 导 语 1214 第一章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 1217 第一节 “一”论 1218 第二节 美论 1219 第三节 形、气、神论 1225 第四节 天地大美与礼乐致美 1227 第五节 大一统的美学 1230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美学思想 1233 第一节 阴阳说:生命之本 1234 第二节 感应说:生命之成 1236 第三节 “藏象”说:生命现象 1240 第四节 “气”说:生命运动 1243 第五节 “神”说:生命灵魂 1247 第三章 《春秋繁露》的美学思想 1253 第一节 天人感应与美学 1255 第二节 阴阳五行与天地之美 1260 第三节 礼乐美学 1263 第四节 经学诠释美学 1265 第四章 道教与中国美学 1270 第一节 本体的衍变 1271 第二节 主体的演绎 1273 第三节 环境的建构 1276 第四节 生命的浪漫 1277 第五章 《太平经》的美学思想 1280 第一节 社会审美理想:致治太平 1281 第二节 人生审美理想:与上帝同象 1284 第三节 审美思维:阴阳和合 1288 第四节 审美体验:乐出太平 1292 第六章 礼乐美学新发展 1296 第一节 贾谊:失爱不仁,过爱不义 1296 第二节 刘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1305 第三节 扬雄:厉之以名,引之以美 1312 第四节 班固:四夷之乐,纳于太庙 1323 第五节 应劭:乐道重雅,五岳崇拜 1328 第七章 《诗经》诠释美学 1331 第一节 今文经学说诗 1332 第二节 古文经学说诗:《毛诗序》 1341 第三节 古文经学说诗:《诗谱序》 1348 第八章 骚赋美学新发展 1353 第一节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354 第二节 王逸:“引类譬谕”说 1358 第三节 汉赋美学 1361 第四节 汉人论赋 1362 第五节 附录:刘勰论屈骚 1368 第九章 艺术美学兴起 1371 第一节 绘画美学兴起 1372 第二节 书法美学兴起 1374 第三节 音乐美学兴起 1388 第四节 园林美学兴起 1394 第十章 汉画像石的审美天地 1400 第一节 大汉威光 1401 第二节 汉人社会 1409 第三节 精神世界 1415 第四节 大美融会 1419 第十一章 王充的美学思想 1427 第一节 气、形、神 1428 第二节 疾虚妄 1429 第三节 文与质 1431 第四节 本性与善美 1433 第五节 批“五行”论 1436 第六节 “异端”美学 1438 第十二章 张衡的美学思想(上):环境美学 1443 第一节 都市审美:据地应天,合礼乐居 1444 第二节 宫殿审美:地上天宫,美轮美奂 1448 第三节 园林审美:观赏游猎,人间仙境 1452 第四节 自然审美:出入儒道,超尘绝俗 1456 第五节 极般游之至乐,苟纵心于物外 1460 第十三章 张衡的美学思想(下):设计美学 1464 第一节 尚器:“艺”行佐国 1464 第二节 尚异:因艺而受任 1467 第三节 尚奇:以“孤技”自傲 1469 第四节 主真:创科技之智 1471 第五节 尚礼:“器以藏礼” 1475 第六节 用简:遵节俭之风 1478 第 五 卷 魏晋南北朝编 导 语 1486 第一章 玄学与中国美学 1488 第一节 以无为本 1489 第二节 玄冥之境 1493 第三节 得意忘象 1497 第四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 1502 第五节 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1507 第六节 声无哀乐论 1513 第二章 人物审美的觉醒 1520 第一节 人物之美 1521 第二节 人才标准 1527 第三节 人物品藻 1533 第三章 山水审美的觉醒 1541 第一节 山水美的发现 1541 第二节 山水诗的确立 1549 第三节 山水画的确立 1556 第四章 绘画审美的觉醒 1562 第一节 顾恺之:传神写照 1562 第二节 谢赫:气韵生动 1571 第三节 宗炳:澄怀味像 1576 第四节 王微:明神降之 1579 第五章 书法审美的觉醒 1585 第一节 书法作为艺术 1585 第二节 草书之为审美 1591 第三节 审美品评开启 1599 第六章 “兰亭学”的建立与发展 1603 第一节 《兰亭序》的诞生 1603 第二节 “兰亭学”的出现 1607 第三节 “兰亭学”中的书学 1610 第四节 “兰亭学”的延展 1613 第七章 文学审美的觉醒 1617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 1617 第二节 陆机:《文赋》 1622 第三节 钟嵘:《诗品》 1627 第八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美学 1635 第一节 艺术本体:文论 1636 第二节 艺术特质:情采 1642 第三节 艺术理想:风骨 1645 第四节 艺术想象:神思 1650 第五节 艺术结构:隐秀 1656 第六节 艺术风格:才性 1659 第七节 小结 1663 第九章 工艺工程美学 1666 第一节 《越绝书》 1666 第二节 《西京杂记》 1669 第三节 《三辅黄图》 1675 第四节 《洛阳伽蓝记》 1682 第十章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1690 第一节 独立人格 1691 第二节 超越生死 1695 第三节 向往爱情 1701 第四节 自然净土 1704 第五节 桃源理想 1708 第十一章 北朝的夷夏融合与中华美学的构建 1712 第一节 夷夏一体探源 1712 第二节 华夏正统认定 1716 第三节 外来佛教汉化 1720 第四节 中华美学构建(上):艺术本质 1726 第五节 中华美学构建(下):审美文化 1730 隋 朝 编 导 语 1738 第一章 礼乐美学的新发展 1740 第一节 礼美学 1741 第二节 乐美学 1745 第三节 娱乐之乐新发展 1749 第二章 诗歌音律美学的建立 1753 第一节 自然音律与人工音律 1753 第二节 音义关系与诗歌发展 1756 第三节 南朝:周颙、沈约创四声论 1759 第四节 隋朝:刘善经的《四声指归》 1762 第三章 文章美学的新发展 1771 第一节 李谔:论齐梁文风 1772 第二节 王通:论儒家诗教说 1776 第三节 刘善经:论作文之道 1783 第 六 卷 唐朝五代编 导 语 1794 第一章 唐朝审美精神(上) 1796 第一节 上承隋制,革新创造 1797 第二节 开放国策,美美与共 1804 第三节 诗领风骚,寓教于美 1810 第四节 百川汇海,蔚为大观 1818 第五节 审美嬗变,“境”论生成 1825 第二章 唐朝美学精神(下) 1830 第一节 唐朝:中华民族的青春年代 1830 第二节 唐诗:青春美的典型代表 1834 第三节 两大亮色:山水审美、战争审美 1837 第四节 最大突破:女性美的彰扬 1840 第三章 唐太宗李世民的美学思想 1844 第一节 节于中和,益于劝诫 1844 第二节 人和在政,乐和在调 1849 第三节 崇武尚文,英雄崇拜 1854 第四节 中华一体,世界一体 1858 第五节 个人修养,国家政策 1862 第四章 唐代诗歌美学(上) 1865 第一节 青春之美:盛唐与唐诗 1866 第二节 陈子昂:“兴寄”“风骨” 1869 第三节 孔颖达:“情志一也” 1874 第四节 李白:“天然去雕饰” 1876 第五节 杜甫:“转益多师” 1883 第六节 白居易:美、刺、兴、比 1889 第五章 唐代诗歌美学(下) 1896 第一节 意象说 1896 第二节 兴象说 1901 第三节 意境说(一) 1906 第四节 意境说(二) 1911 第五节 意境说(三) 1917 第六节 诗品说 1926 第六章 《文镜秘府论》的诗歌美学思想 1939 第一节 诗歌和声律:和、顺 1941 第二节 诗歌的生命:势、体 1945 第三节 诗歌的本体:象、境 1948 第七章 中国美学的唐诗品格 1956 第一节 构建“教美合一”的艺术宗旨论 1956 第二节 构建“境象合一”的审美本体论 1962 第三节 构建“哲美合一”的审美范式论 1965 第四节 构建“诗性为本”的审美品位论 1973 第八章 唐朝“古文”美学 1979 第一节 古文运动前:魏徵、王昌龄、柳冕 1980 第二节 韩愈(上):“文所以为理” 1986 第三节 韩愈(下):“不平则鸣” 1992 第四节 柳宗元:“文以明道” 1996 第五节 韩柳之后(上):“文”“道”之争 2001 第六节 韩柳之后(下):“气”“意”之论 2006 第九章 唐朝乐舞美学 2011 第一节 乐非政治 2011 第二节 乐者乐也 2015 第三节 崇文尚武 2019 第四节 广纳胡乐 2027 第五节 《霓裳羽衣舞》 2031 第十章 唐朝绘画美学 2036 第一节 品评等级 2036 第二节 审美创造(上) 2043 第三节 审美创造(下) 2045 第四节 审美风尚 2049 第十一章 唐朝书法美学 2056 第一节 李世民:“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 2056 第二节 虞世南:“字虽有质,迹本无为” 2059 第三节 孙过庭:“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 2062 第四节 张怀瓘:“无声之音”与“无形之相” 2066 第十二章 禅宗美学(上) 2073 第一节 禅宗如何走向老庄 2074 第二节 禅宗如何走向审美 2080 第三节 禅宗如何走向艺术 2087 第四节 禅悟如何走向艺术思维 2094 第十三章 禅宗美学(下) 2102 第一节 南岳系 2102 第二节 青原系 2109 第三节 沩仰宗风 2117 第四节 临济宗风 2123 第五节 曹洞宗风 2131 第十四章 佛教境界观——圆境 2140 第一节 圆相之美 2141 第二节 圆融之美 2144 第三节 圆寂之美 2147 第十五章 华严宗美学:《华严经》 2154 第一节 译经过程 2154 第二节 佛境之美 2156 第三节 佛慧之美 2161 第四节 悟佛之路 2164 第十六章 华严宗美学:《金师子章》 2170 第一节 法藏与《金师子章》 2170 第二节 明“缘起” 2172 第三节 辨“色空” 2173 第四节 论“圆成” 2175 第五节 析“十玄门” 2176 第六节 三教圆融 2180 第十七章 柳宗元的山水美学观 2184 第一节 山水美本质:观景造境 2184 第二节 山水美基础:美质 2187 第三节 山水美生成:因人而彰 2191 第四节 山水审美心理 2194 第十八章 柳宗元的园林美学观 2197 第一节 观游与为政 2197 第二节 造园与立志 2201 第三节 工程与政治 2204 第四节 得其胜与得其人 2206 第十九章 唐都长安城市美学(上) 2210 第一节 总体意象:“象天法地” 2210 第二节 总体布局:《周易》的整体理念 2214 第三节 虚实结合:观念与实证并行 2218 第二十章 唐都长安城市美学(下) 2223 第一节 游乐风气与长安城市园林 2223 第二节 皇家苑囿的游幸与应制诗 2225 第三节 公共园地的乐游与寄情 2227 第四节 贵族私园的休闲与宴集 2230 第五节 文人别业的朴居与静思 2233 第二十一章 唐朝边塞诗中的战争美学 2237 第一节 战争性质 2237 第二节 人生价值 2242 第三节 战争审美 2247 第四节 战争情感 2252 第二十二章 唐朝西域美学 2258 第一节 西域佛教石窟艺术 2259 第二节 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 2265 第三节 西域美学构建 2271 第二十三章 五代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 2279 第一节 绘画的主观性:气、韵 2280 第二节 绘画的本体性:神、妙 2283 第三节 绘画的形式美:笔、墨 2287 第 七 卷 宋辽金西夏编 导 语 2294 第一章 宋词的审美理想 2297 第一节 “聊佐清欢” 2298 第二节 “吟咏情性” 2303 第三节 “以诗为词” 2307 第四节 “别是一家” 2312 第五节 “清空”“骚雅” 2318 第二章 宋诗的审美理想 2326 第一节 尚“韵” 2326 第二节 尚“平淡” 2333 第三节 尚“理趣” 2338 第四节 尚“禅味” 2345 第三章 宋诗的创作理论 2356 第一节 “点铁成金”论 2357 第二节 “活法”论 2361 第三节 “妙悟”论 2365 第四节 “工夫在诗外”论 2372 第四章 欧阳修的美学思想 2377 第一节 “富贵者之乐”与“山林者之乐” 2378 第二节 “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2381 第三节 “诗穷而后工” 2386 第四节 “言不尽意之委曲而尽其理” 2390 第五节 “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之人本意” 2392 第五章 苏轼的美学思想 2394 第一节 审美人生论:“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 2395 第二节 审美境界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2401 第三节 审美形象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2405 第四节 审美创作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2413 第五节 审美情趣论:“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2419 第六章 宋朝绘画美学 2425 第一节 郭熙:“三远”法 2426 第二节 韩拙:“画格”说 2432 第三节 董逌:“无相”说 2438 第四节 黄休复:“逸格”说 2442 第七章 宋朝书法美学 2447 第一节 苏轼:书如生命说 2447 第二节 黄庭坚:以禅喻书,援禅入书 2452 第三节 米芾:“得趣”说 2457 第四节 姜夔:“风神”说 2465 第八章 《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美学思想 2475 第一节 建筑与功用 2477 第二节 建筑与礼制 2478 第三节 建筑与神祇 2481 第四节 建筑与法则 2485 第五节 建筑的体势 2487 第六节 建筑的装饰 2490 第九章 宋朝城市和园林美学 2494 第一节 《东京梦华录》 2494 第二节 《洛阳名园记》 2504 第三节 《艮岳寿山》 2515 第十章 宋朝理学与心学:人生境界 2519 第一节 周敦颐:予独爱莲 2520 第二节 邵雍:以物观物 2527 第三节 张载:凡气清则通 2533 第四节 程颢、程颐:温润含蓄气象 2538 第十一章 宋朝理学与美学:天人合一 2544 第一节 “合一”论 2546 第二节 “交感”论 2549 第三节 “心性”论 2551 第四节 “重生”论 2553 第五节 “重乐”论 2554 第十二章 陆九渊“心学”的境界 2558 第一节 生平 2558 第二节 朱陆之争 2560 第三节 鹅湖之会 2563 第四节 心灵的世界——价值世界 2566 第五节 心灵的品位——天地境界 2568 第六节 心灵的生发——复其本心 2570 第十三章 朱熹的“理”本体美学思想 2575 第一节 美学还是反美学 2575 第二节 人生美学:天理与人欲的平衡 2584 第三节 天人之乐:自然美的理学化 2586 第四节 文从道出:文学艺术的理学化 2598 第五节 天理节文:礼乐制度的理学化 2623 第十四章 辽朝美学(上) 2635 第一节 辽工艺 2636 第二节 辽壁画 2643 第三节 辽建筑 2648 第十五章 辽朝美学(下) 2654 第一节 化工程与辽文学 2654 第二节 人格美学 2660 第三节 文章之道 2664 第四节 《辽诗话》与诗美学 2668 第十六章 金朝诗文美学 2673 第一节 赵秉文:透具眼之禅 2674 第二节 王若虚(上):论文章 2681 第三节 王若虚(下):论诗人 2687 第十七章 元好问的美学思想 2695 第一节 论情感:“直教生死相许” 2696 第二节 论唐诗:“移夺造化为工” 2700 第三节 论宋诗:“不得不然之谓工” 2707 第四节 论诗诗:“谁是诗中疏凿手” 2714 第十八章 西夏美学(上) 2723 第一节 发型:尚秃发 2724 第二节 服饰:尚白色 2728 第三节 文字:尚会意 2732 第四节 民俗:尚生态 2738 第十九章 西夏美学(下) 2742 第一节 工艺:美利统一 2743 第二节 音乐:胡风汉韵 2749 第三节 绘画:百川汇海 2752 第 八 卷 元 朝 编 导 语 2764 第一章 《蒙古秘史》中的美学思想 2766 第一节 民族的起源 2766 第二节 英雄崇拜 2770 第三节 女性之光 2776 第四节 草原风情 2780 第二章 元朝礼乐美学 2785 第一节 中华正统 2785 第二节 朝仪:汉官威仪 2791 第三节 雅乐:大成之乐 2794 第四节 祭祀:稽古承旧 2797 第三章 元代戏曲美学 2801 第一节 价值观念 2802 第二节 审美创造 2807 第三节 社会功能 2811 第四章 关汉卿戏曲的文化精神 2815 第一节 悲剧审美的崇高意识 2815 第二节 喜剧审美的诙谐意识 2819 第三节 平民处世的人权意识 2822 第四节 英雄大义的国权意识 2826 第五节 戏曲审美中的文化精神 2829 第五章 元朝诗文美学 2831 第一节 郝经:“内游”说 2832 第二节 方回:“境存乎心”说 2835 第三节 戴表元:“不能言”说 2837 第四节 杨维桢:“人有各诗”说 2840 第六章 文人画美学 2844 第一节 文人画定位 2844 第二节 文人画溯源 2849 第三节 文人画之本 2854 第四节 文人画的品格 2859 第五节 元朝文人画代表性理论 2871 第七章 元朝书法美学 2877 第一节 赵孟頫:“天然俊秀” 2877 第二节 郑杓:“字有九德” 2882 第三节 释溥光:永字八法 2884 第四节 陈绎曾:生命书法 2887 第八章 赵孟頫的美学思想 2891 第一节 向往“自由” 2891 第二节 崇尚“古意” 2895 第三节 意在“天趣” 2899 第四节 妙在“心悟” 2903 第九章 丘处机道教美学思想 2909 第一节 人格:“有为无为一也” 2909 第二节 社会:“欲罢干戈致太平” 2914 第三节 政治:“天道好生” 2916 第四节 山水:“心开天籁不吹箫” 2919 第五节 境界:“团团皓月挂虚空” 2923 第十章 元朝藏传佛教及其艺术东传 2928 第一节 八思巴与忽必烈 2929 第二节 藏传佛教东传 2934 第三节 藏传建筑艺术东传 2939 第四节 藏传佛教绘画雕塑艺术东传 2943 明 朝 编 导 语 2950 第一章 明朝心学与美学 2953 第一节 王阳明:心外无物 2954 第二节 王畿:顿悟心体 2959 第三节 王艮:自然之乐 2964 第四节 自然人性 2969 第二章 明朝复古运动美学 2974 第一节 情为诗本 2974 第二节 意象透莹 2980 第三节 兴象风神 2984 第三章 明朝浪漫主义美学 2991 第一节 徐渭:“真我”说 2992 第二节 李贽:“童心”说 2998 第三节 袁宏道:“性灵”说 3003 第四节 汤显祖:“至情”说 3010 第四章 明代戏曲美学 3018 第一节 论“本色” 3018 第二节 论“传奇” 3023 第三节 论悲剧 3027 第四节 论表演 3032 第五章 明朝绘画书法美学 3040 第一节 南北二宗 3041 第二节 画与诗书 3044 第三节 意趣为宗 3047 第四节 书法美学 3053 第六章 明朝小说美学 3062 第一节 审美特性论 3063 第二节 审美价值论 3069 第三节 审美创造论 3075 第七章 明朝生活美学 3082 第一节 雅:生活品位 3083 第二节 生活艺术化 3090 第三节 生活艺术的精粹(一):园林 3096 第四节 生活艺术的精粹(二):茶道 3101 第五节 生活艺术的精粹(三):旅游 3107 第八章 《园冶》的环境美学思想 3112 第一节 园为家居之所 3113 第二节 园以可人为上 3117 第三节 园重文人雅趣 3120 第四节 园崇自然生态 3124 第五节 园为立体图画 3126 第六节 仙为造园理想 3129 第九章 《帝京景物略》的环境美学思想 3131 第一节 都城选址(上):挈瓶天下、天人合发 3132 第二节 都城选址(下):山水攸结、眷顾维宅 3134 第三节 家园建设:天巧人工、统一于宜 3136 第四节 景观审美(上):生意盎然、“风日流美” 3137 第五节 景观审美(下):“山意尽收”、人情尽达 3140 第六节 人文风尚:历史民俗、生活气息 3144 第七节 媲美《园冶》、双璧同辉 3147 第十章 《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 3150 第一节 音乐的功能与境界:和 3151 第二节 音乐的品格与意蕴:清 3154 第三节 音乐的形象美:丽 3157 第四节 音乐的移情 3160 第十一章 《天工开物》的工匠美学思想 3162 第一节 人代天工 3163 第二节 善用天工 3167 第三节 利器开物 3170 第四节 人工成物 3174 第五节 工匠精神 3176 第十二章 徐霞客:中国古代旅游审美集大成者 3178 第一节 科考与审美 3178 第二节 观奇与探险 3181 第三节 画龙与点睛 3184 第四节 江山与胜迹 3188 第五节 精神与丰碑 3190 第十三章 “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 3194 第一节 “江南”作为文化概念 3195 第二节 “江南”的美学品格 3197 第三节 江南艺术的美学定位 3201 第四节 “江南”美学品格溯源 3204 第 九 卷 清 朝 编 导 语 3212 第一章 遗民情绪与清初美学 3214 第一节 “厄运危时”与“至文生焉” 3215 第二节 “诗之与史相为表里” 3223 第三节 “义烈”与“三不朽” 3229 第二章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3234 第一节 美之根源论 3235 第二节 审美直觉论 3238 第三节 审美意象论 3244 第四节 情景妙合论 3249 第三章 叶燮的美学思想 3256 第一节 “文运”与“世运” 3256 第二节 理、事、情、气、道 3261 第三节 才、胆、识、力、胸襟 3266 第四节 意象与想象 3270 第四章 朴学与美学(上) 3277 第一节 顾炎武的“音韵”学 3278 第二节 王士祯的“神韵”说 3283 第三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3291 第四节 翁方纲的“肌理”说 3297 第五节 “实证”的美学 3304 第五章 朴学与美学(下) 3310 第一节 袁枚的“性灵”说 3311 第二节 章学诚的“文理”说 3318 第三节 龚自珍的“尊情”说 3325 第四节 桐城派的古文美学 3330 第六章 清朝小说美学 3345 第一节 典型人物的塑造 3345 第二节 叙事技巧的探索 3351 第七章 清词美学思想 3357 第一节 朱彝尊:“醇雅”说 3358 第二节 周济:“寄托”说 3364 第三节 陈廷焯:“沉郁”说 3369 第四节 况周颐:“词境”说 3375 第八章 清代绘画美学 3384 第一节 “墨点无多泪点多” 3384 第二节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3391 第三节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笔” 3401 第四节 “笔境兼夺为上” 3407 第九章 清代书法美学 3410 第一节 碑学与帖学 3410 第二节 书学与印学 3416 第三节 书学与学术 3419 第十章 清朝园林美学思想 3422 第一节 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 3423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精神 3428 第十一章 中国宫殿建筑美学的终结 343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440 第二节 天人之际 3442 第三节 “大壮”之美 3444 第四节 礼乐之制 3449 第十二章 李渔的戏曲美学 3454 第一节 戏曲的性质与功能 3454 第二节 剧本创作 3459 第三节 戏曲表演 3464 第十三章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 3468 第一节 “文之为物,必有对也” 3469 第二节 “人饰不如天饰” 3474 第三节 “以丑为美” 3479 第四节 “学书通于学仙” 3481 第十四章 曾国藩的美学思想 3487 第一节 论圣哲 3488 第二节 论忧乐 3492 第三节 论文章(上) 3494 第四节 论文章(下) 3496 第五节 论文境 3500 第 十 卷 近 代 编 导 语 3508 第一章 走向世界 3510 第一节 魏源:睁眼看世界 3511 第二节 曾纪泽:西方的游乐与礼仪 3515 第三节 郭嵩焘:西方的科技与文博 3520 第四节 康有为:淘其粗恶与荐其英华 3526 第五节 梁启超:商业繁荣与城市美丑 3532 第二章 康有为的美学思想 3538 第一节 人格美学思想 3539 第二节 宗教美学思想 3542 第三节 社会美学思想 3548 第四节 文艺美学思想 3554 第三章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 3563 第一节 审美与人生 3564 第二节 趣味与人生 3568 第三节 美与情感 3572 第四节 境与心 3576 第五节 艺术的美学品格 3580 第四章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3586 第一节 美术观 3587 第二节 美学观 3591 第三节 美育观 3596 第五章 毛泽东早期美学思想 3604 第一节 对美学学科的体认 3604 第二节 艺术审美的主张 3612 第三节 人格美学的创建 3619 第六章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3625 第一节 美和审美的性质 3626 第二节 美的类型及意义 3631 第三节 悲剧观 3640 第四节 美育论 3645 第五节 境界说 3652 第七章 马一浮的美学思想 3664 第一节 “六艺之教,莫先于诗” 3665 第二节 “心能描境,境不自生” 3667 第三节 “《诗》教主仁” 3672 第八章 张竞生的生命美学思想 3676 第一节 广义的美和美学 3677 第二节 美的根基——生命力 3681 第三节 美的社会组织 3686 第九章 近代佛门三子的美学思想 3689 第一节 李叔同:以华严为境 3689 第二节 丰子恺:生命大爱 3699 第三节 八指头陀:学佛未忘世 3709 第十章 鲁迅的美学思想 3717 第一节 掊物质而张灵明 3718 第二节 尊个性而张精神 3721 第三节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 3724 第四节 论悲剧与喜剧 3727 第五节 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3730 第六节 美是为人而存在的 3733 第七节 真善美的统一 3736 第十一章 西方美学的传入和美学学科的建立 3741 第一节 西方美学进入日本 3742 第二节 西方美学经日本传入中国 3745 第三节 中国美学学科的初步构建 3750 第十二章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3756 第一节 关于“美”的本质认识 3757 第二节 关于人生美的认识 3760 第三节 关于艺术美的认识 3763 第四节 关于艺术人生的认识 3769 第十三章 中国新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 3774 第一节 审美哲学 3775 第二节 中国诗学 3779 第三节 审美心理学 3784 第四节 文艺心理学 3789 第十四章 结语:中国近代思想蜕变与中华美学的重建 3796 第一节 “物竞天择”:崇高审美凸显 3797 第二节 “科玄之争”:科学引入美学 3803 第三节 “物用之善”:器物审美焕新 3810 第四节 “首在立人”:美育勃兴奇观 3816 第五节 思想解放:审美民权彰显 3822 第六节 “超学科化”:主体性的重建 3829 主要参考书目 3835 跋 385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