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
一、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定义、联系与区别/1
二、营养学发展的历史及展望/1
三、食品卫生学发展的历史及展望/5
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0
第一篇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14
第一节概述/14
一、食物成分/14
二、营养素的作用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5
三、合理营养与合理膳食/17
第二节蛋白质/18
一、氨基酸/18
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1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22
四、蛋白质营养学评价/23
五、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27
六、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28
第三节脂类/29
一、脂肪及其功能/29
二、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30
三、类脂及其功能/33
四、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35
五、营养状况评价/35
六、营养学评价/36
七、脂类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36
第四节碳水化合物/37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37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41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42
四、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评价/43
五、人体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状况评价/44
六、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44
第五节能量/45
一、基本概念/45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46
三、能量消耗的测定/48
四、人体能量需要量的确定/50
五、能量摄入的调节/51
六、膳食能量需要量及食物来源/52
第六节矿物质/52
一、概述/52
二、钙、磷/54
三、钾/58
四、钠/59
五、镁/60
六、铁/61
七、锌/64
八、硒/66
九、铬/68
十、碘/69
十一、其他/70
第七节维生素/72
一、概述/72
二、维生素A/73
三、维生素D/78
四、维生素E/80
五、维生素K/82
六、维生素B1
/83
七、维生素B2
/85
八、烟酸/87
九、维生素B6
/89
十、叶酸/90
十一、维生素B12
/92
十二、维生素C/94
第二章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97
第一节概述/97
一、植物化学物的分类/97
二、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97
三、植物化学物的吸收、代谢与排泄/98
第二节类胡萝卜素/99
一、结构与分类/99
二、生物学作用/99
第三节黄酮类化合物/100
一、结构与分类/100
二、生物学作用/101
第四节皂苷类化合物/102
一、结构与分类/102
二、生物学作用/102
第五节有机硫化物/103
一、十字花科植物中的异硫氰酸盐类化合物/103
二、百合科植物中的烯丙基硫化物/104
第六节其他生物活性成分/105
一、植物固醇/105
二、蛋白酶抑制剂/106
三、单萜类/107
四、植物雌激素/108
五、植酸/109
六、动物性来源的食物活性成分/110
第三章食物的营养价值/113
第一节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及意义/113
一、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常用指标/113
二、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意义/115
第二节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115
一、谷类、薯类及杂豆类/116
二、大豆类及其制品/118
三、蔬菜、水果类/119
四、畜、禽、水产品/122
五、乳及乳制品/123
六、蛋类及其制品/126
七、坚果类/128
第三节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128
一、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128
二、烹调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129
三、保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130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132
第一节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132
一、孕妇的营养与膳食/132
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136
第二节特殊年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38
一、婴幼儿的营养与膳食/138
二、儿童的营养与膳食/143
三、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145
第三节运动员的营养与膳食/147
一、运动员的生理特点/147
二、运动员的营养需要/147
三、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需要/150
四、运动员膳食/151
第四节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2
一、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2
二、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4
三、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5
四、接触化学毒物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6
五、接触电离辐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58
第五章公共营养/160
第一节公共营养的定义与特点/160
一、公共营养的定义/160
二、公共营养的特点/160
第二节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161
一、制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基本证据/161
二、制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原则/161
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方法/162
第三节膳食模式与膳食指南/163
一、膳食模式/163
二、膳食指南/165
第四节营养调查与评价/166
一、营养调查的目的、内容与设计/166
二、营养调查方法/166
三、营养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价/169
第五节营养监测/170
一、营养监测概述/170
二、营养监测内容/170
三、营养监测系统/171
四、营养监测工作程序/171
第六节营养改善措施/173
一、营养教育/173
二、营养配餐与食谱制定/174
三、营养干预/175
四、食品营养强化与新食品原料的开发/175
五、食品营养标签/176
六、制定指南、标准和政策法规/177
七、其他改善措施/177
第六章临床营养/179
第一节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179
一、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179
二、营养评价/181
三、营养不良诊断的实施与管理/181
第二节患者的膳食管理/182
一、基本膳食/182
二、治疗膳食/183
三、诊断膳食和代谢膳食/186
第三节围手术期营养/187
一、围手术期概念与代谢特征/187
二、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治疗/188
三、短肠综合征/189
四、再喂养综合征/190
第四节肠内与肠外营养/191
一、肠内营养/191
二、肠外营养/193
三、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195
第七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196
第一节营养与肥胖/196
一、概述/196
二、营养与肥胖的关系/199
三、食物与肥胖的关系/200
四、肥胖的营养防治/200
第二节营养与糖尿病/203
一、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204
二、食物与糖尿病的关系/205
三、糖尿病的营养防治/206
第三节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208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208
二、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210
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211
第四节营养与高血压/212
一、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213
二、食物与高血压的关系/214
三、高血压的营养防治/215
第五节营养与痛风/216
一、营养与痛风的关系/216
二、食物与痛风的关系/217
三、痛风的营养防治/218
第六节营养与免疫性疾病/219
一、营养与免疫功能/219
二、营养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20
第七节营养与癌症/221
一、营养与癌症的关系/221
二、营养与癌症防治/223
第八章营养相关方法学/227
第一节分子营养学/227
一、分子营养学概述/227
二、膳食营养成分对基因表达的调控/228
三、膳食营养成分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232
四、基因多态性对膳食营养成分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233
五、膳食营养成分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34
第二节营养流行病学/236
一、营养流行病学概述/236
二、膳食暴露的测量/237
三、膳食模式的分析/237
四、营养与健康科学证据的收集及评价/238
五、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38
第三节营养毒理学/241
一、概述/241
二、营养素的不良健康效应/241
三、营养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及其制定/243
四、营养素/营养过程与外源化学物的相互作用/244
五、风险-收益评估/245
第二篇食品卫生学
第九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249
第一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249
一、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249
二、食品的细菌污染/251
三、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252
四、食品的腐败变质/260
五、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262
第二节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264
一、农药和兽药的残留及其预防/265
二、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271
三、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276
四、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280
五、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281
六、氯丙醇及其酯的污染及其预防/284
七、丙烯酰胺污染及其预防/286
八、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污染及其预防/288
第三节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295
一、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295
二、食品的杂物污染及其预防/300
第十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302
第一节食品添加剂概述/302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302
二、食品添加剂的分类/302
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03
四、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304
第二节各类食品添加剂/305
一、酸度调节剂/305
二、抗氧化剂/306
三、漂白剂/307
四、着色剂/308
五、护色剂/309
六、酶制剂/310
七、增味剂/311
八、防腐剂/312
九、营养强化剂/314
十、甜味剂/315
第十一章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318
第一节粮豆、蔬菜、水果/318
一、粮豆的卫生及管理/318
二、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320
第二节畜、禽、蛋、鱼类/322
一、畜肉的卫生及管理/322
二、禽肉、蛋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26
三、鱼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26
第三节乳及乳制品/327
一、生乳的卫生问题/327
二、生乳的卫生管理/328
三、乳制品的卫生管理/330
第四节食用油脂/331
一、食用油脂的生产特点/332
二、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问题/333
三、食用油脂生产的卫生要求/335
第五节罐头食品/336
一、罐头食品的分类/336
二、罐头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336
三、罐头食品的卫生管理/339
第六节饮料酒/339
一、饮料酒的生产特点及分类/339
二、饮料酒的卫生问题/340
三、饮料酒生产的卫生要求/342
四、饮料酒的卫生管理/343
第七节冷冻饮品与饮料/344
一、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分类/344
二、冷冻饮品与饮料生产的卫生要求/344
三、冷冻饮品和饮料的卫生管理/346
第八节保健食品/346
一、保健食品声称及特征/346
二、保健食品的监督及管理/347
第九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349
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我国的发展和定义/349
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监督及管理/349
第十节转基因食品/352
一、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352
二、转基因食品的卫生管理/353
第十一节其他食品/355
一、调味品的卫生及管理/355
二、糕点、面包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57
三、食糖、蜂蜜、糖果的卫生及管理/358
四、方便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58
五、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59
第十二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363
第一节食源性疾病/363
一、概述/363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365
三、食物过敏/369
四、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370
五、食物中毒/371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372
一、概述/372
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74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376
四、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378
五、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379
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381
七、葡萄球菌食物中毒/382
八、肉毒梭菌食物中毒/384
九、志贺氏菌食物中毒/386
十、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387
十一、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388
第三节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89
一、赤霉病麦中毒/389
二、霉变甘蔗中毒/390
第四节有毒动植物中毒/391
一、河豚中毒/391
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392
三、麻痹性贝类中毒/393
四、毒蕈中毒/394
五、含氰苷类食物中毒/396
六、粗制棉籽油棉酚中毒/397
七、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398
第五节化学性食物中毒/398
一、亚硝酸盐中毒/399
二、砷中毒/400
三、有机磷农药中毒/401
四、锌中毒/402
第六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403
一、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组织协调和经常性准备/403
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405
三、食物中毒诊断及技术处理/405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406
第十三章食品安全风险分析/410
第一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410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对受试物的要求/410
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内容/410
三、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410
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411
五、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412
第二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413
一、概述/414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方法和内容/414
三、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415
第三节食品安全风险分析/415
一、风险评估/415
二、风险管理/420
三、风险交流/420
四、国际和各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421
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发展/421
第十四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423
第一节概述/423
一、基本概念/423
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424
第二节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425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成/425
二、食品安全法调整的法律关系/426
三、食品安全法律规范/427
第三节食品安全标准/428
一、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性质和意义/429
二、食品安全标准的分类/430
三、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430
四、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况/433
第四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原则和内容/433
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原则/433
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内容/434
三、食品生产的监督管理/435
四、食品经营的监督管理/440
五、餐饮服务的监督管理/440
六、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442
附录/445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49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