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访美四书

访美四书

  • 字数: 300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费孝通|编者:张喆|
  • 商品条码: 9787229201920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32开
  • 版次: 1
  • 页数: 47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访美四书》收录了四组文章——《旅美寄言》《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访美掠影》。费孝通先生三次赴美访问,1943年写下《旅美寄言》和《初访美国》两组系列文章,1947年写下系列杂感《美国人的性格》,1979年再次访美,写下《访美掠影》。三次访美,跨越三十余年。作为中国学者,费孝通的观察和记录具有独特的中国视角,为理解当时中美关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结合中国实际,反思了现代化、工业化等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
作者简介
张喆,费孝通外孙,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社会调查中心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精彩导读
这是在战时 撩开座右的窗幕,计时我们的飞机该到了世界屋脊的檐下,四周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云雾遮隔了“万水之源”的高峰。刚一转身,一阵头晕,又把我按倒在座上。 东方的云雾这样浓!不只是云雾,还夹杂着烽烟! 昏昏迷迷地,我就这样被载出了国境,那是6月5日。 今天是七七,进入美国国境已经足足两个星期。微雨的黄昏,平居独室,很像是昆明的仲夏天气。遥望万里外的家,这时已该是深夜,孩子在梦里大概还在呼唤我的名字。 我确乎时常记着导报的读者,并没有遗忘许下的通讯。匆匆虽只一月,万里江山一日行,好像已隔得很久。从半个地球上拾来的感想一时都向笔底挤来,反而不知怎样下笔。若是我所有的印象只许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愿意写五个字:“这是在战时。” 一出国门,下机不久,永远不会受旅客欢迎的检查员,就会带着抱歉的笑容,用这句话来说明他不能不给我们一点麻烦。旅馆的账房也很顺口地用这句话来解释他不能立刻安置我们的苦衷。战争改变了正常的生活。“这是在战时”一句话是到处会碰着的答案。 出境不过8小时,相隔不过一座高山,然而“这是在战时”五个字的用法却完全不同。这是在战时,所以物价升了翅膀;这是在战时,所以晓东街的灯光可以终宵不熄;这是在战时,所以……爬过喜马拉雅山,同样是这五个字,却被用来谢绝普通的旅客,因为士兵已经包下或征用了“东方伦敦”最华贵的旅馆,同样是这五个字,却被用来压倒金钱的魔力,有钱,没有用,战争第一——我有一点糊涂,也许是一天的航程,加上我还没有全复原的病体,使我糊涂得想不出这五个字一飞过山就会有这样不同的涵义。 离开印度,我们一路都由军站招待,我的疑案在这里得到了一些线索。他们的物资在这里,他们的力量在这里。我们虽然没有看见“力量集中,军事第一”等等标语,可是假如你有机会去看一看他们的军营,不必有人用话来说明,你自然会领略到所谓集中,所谓第一是怎么一回事。以吃的东西来说,普通人有钱不准买或不准多买的东西,在军营里有的是。美国的城市里闹肉荒,并非屠宰场关了门,而是猪肉大批地运到前线去了。一个士兵早晨起来,可以吃一盆“热猫”,热猫是两片麦片加上蜜,一杯茶,一杯牛奶,用糖也没有限制。中午是一块肉或一块鱼、蔬菜、洋芋、甜食,还有一杯果汁,晚餐大致相同。除了这些由军营供给的伙食外,士兵们可以花普通人低一半的代价,在canteen里买到冰淇淋、苏打水、可可糖和啤酒。香烟每人每日限购20支,此外还有从国内送来的慰劳品,可以按份领取,住则两三人一个房间,虽则有地方用帐篷,但大多是临时造的营房,和清华园学生宿舍的布置差不多,只是没有楼。 在某一个军营里,有一位上校带我们去参观各种设备。他们有可以供给两万人用的洗衣房,全套最新式的洗衣机器,十多间冷藏房,里面挂满着宰好了的牛肉羊肉,满房的鸡蛋。那位上校还是很抱歉地说这星期没有咖啡,很对不住士兵。 一个入伍的士兵,每月薪水是100美金。家里若有需要给养的人,另外有安家费,吃住及医疗食品供给。美国是富,然而并非摆阔。他们的人民平均要付35%的所得税,其他的捐和公债在外。有钱的人死了,80%的遗产全给政府拿去。举国集中了力量来维持士兵的生活,士兵的生活怎么不会好?军事第一必须得从士兵的待遇做起,我想这是最简单的逻辑。
目录
目 录 旅美寄言 3 ∣ 这是在战时 8 ∣ 在东非的昆明 15 ∣ 一张漫画 21 ∣ 人情与邦交 27 ∣ 限购课榜 34 ∣ 关于女人 38 ∣ 向西去 ——人家走了100年的路,我们10年就得赶上 44 ∣ 如此农家 初访美国 55 ∣ 人生的另一道路868 ∣ 贫困的早年 82 ∣ 自由之邦的传统 94 ∣ 年轻文化的前途 109 ∣ 幸福单车的脱节 121 ∣ 机器和疲乏 136 ∣ 劳资的鸿沟 147 ∣ 关于华侨 156 ∣ 文化的隔膜 165 ∣ 老而不死 177 ∣ 鬼的消灭 190 ∣ 男女之间 203 ∣ 眼睛望着上帝 215 ∣ 民主的沉睡 226 ∣ 平民世纪在望 240 ∣ 经济的修正 255 ∣ 余笔 美国人的性格 265 ∣ 美国在旅程的尽头 273 ∣ 在记录与起码之间流动着 282 ∣ 有条件的父母之爱 289 ∣ 不令人服输的成功 296 ∣ 猜不透上帝的意志 304 ∣ 蛮一点,孩子! 314 ∣ 道德上有个毒刺 324 ∣ 原本是负了气出的门 332 ∣ 后记 访美掠影 353 ∣ 释题代序 361 ∣ 颠倒了日夜 366 ∣ 两个“皇后”的下场 371 ∣ 车、油、路的三位一体 376 ∣ 城乡对流、南北对流 382 ∣ 地道车和“涂抹” 386 ∣ 家务机械化 391 ∣ 殷实之家 395 ∣ 新型市场 401 ∣ 能源危机 406 ∣ 电子系统 411 ∣ 斗智的世界 416 ∣ 一种新的社会纽带 422 ∣ 博闻强志的电脑 428 ∣ 应用压倒理论 434 ∣ 黑人问题 443 ∣ 民族拼盘 452 ∣ 美国的华人 456 ∣ 出路总是会找到的 465 ∣ 信心危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