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文人”身份认同与个案研究

中国古代“文人”身份认同与个案研究

  • 字数: 404
  • 出版社: 天津人民
  • 作者: 熊湘|
  • 商品条码: 978720120910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人”的概念、 批评与书写为研究对象,通 过对先秦两汉“文人”概念的 分析,揭示“文人”与“德”的 内在关联,勾勒“文人”概念 由指向德行世用到指向文本 的粗略线索,阐释由此所衍 生的批评方式和原则。从史 学、儒学、德行、文艺四个 角度切入,结合韩愈、宋濂 、王世贞等个案,分析不同 视角和立场下的“文人”身份 批评,揭示传统观念、身份 结构、主体心态在“文人”身 份认同中的作用,挖掘其在 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把文 学作品视为展现“文人(诗 人)”角色的舞台,以别集 序中的“文人(诗人)”认同 与书写、诗歌中“诗”“诗人” 的书写、“余事作诗人”的本 意与解读为对象,分析公共 空间、私人空间下“文人( 诗人)”的两种认同机制, 揭示身份与空间互动所带来 的阐释学意义。最后,以《 荆潭唱和诗序》《文章九命 》为例,分析“文人”身份批 评与文本逻辑、书写传统的 关系问题。
作者简介
熊湘,贵州遵义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各一项。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20世纪以来文人身份的学术史建构 第一节 社会思想变革下的文学史重估与文人文学视域的演进 一、平民文学视角下的“文人”及其文学史书写 二、从作家到文艺战士,再到进步作家 第二节 多重身份的研究进路及其观照下的“文人” 一、被制约的“文人”:外在身份的规训 二、概念与身份:作为研究对象的“文人”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文人”早期概念及其文本指涉 第一节 先秦“文人”释义与早期文人身份演变 一、先秦“文”褒美之意的形成 二、先秦“文人”内涵辨析 三、早期文人身份的演变 第二节 德与力:王充的文人观及自我认同 一、上书奏记:狭义的“文人”概念及其身份属性 二、从文人到鸿儒:第二层次的“文人”概念 三、文人之德:身份价值的内在塑造 四、文人之力:身份价值的外部塑造 五、内外合一:王充文人观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基于文本的“文人”概念及批评原则 一、诗赋、文笔与典籍:“文人”含义的三重指向 二、文本价值的人格化与“以高行卑”的批评原则 三、文体性质的人格化与本色当行的批评理念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下的文人身份批评及内涵 第一节 史家看文人:文史关系中的身份认同及批评 一、早期文史关系的两种情况:以《论衡》为中心 二、耻为文人:汉唐间文史分离观念与史家身份意识的强化 三、文人不可修史与史家能文:唐以后史家身份意识的发展 四、文人、史家的身份级差及批评史意义 第二节 儒学场域下的“文人”概念及身份批评 一、唐前儒士与文人差异的产生 二、文儒的合与分:唐代的文人身份批评 三、从“不明道”到“不知道”:道学发展中“文人”意涵的升级 四、以道衡文:“文”与“文人”意义的割裂及身份级差的形成 第三节 文人与德行:相关话题的生成、演变与理论维度 一、德行亏损与仕途阻碍:原始话题的生成 二、唐宋时期话题的接续与“文人相轻”的多维运用 三、纠偏与失控:明清时期“文人无行”说的发展 第四节 文艺批评视角下的文人认同及内涵 一、尚奇与失实:文人创作习气的负面评价 二、文雅与风流:文人文艺形象的塑造与批评 三、气韵与书卷:书画领域的文人认同及理念 第三章 文人身份认同与批评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文儒之间:韩愈的身份自塑及其典范作用 一、对韩愈文道观表述的重新梳理 二、文与道:基于不同场合的角色共塑 三、儒者面具下的个性塑造及矛盾行为的统一 四、韩愈身份塑造的典型意义 五、文人抑或儒者:韩愈身份的被接受 第二节 博而能一:宋濂的身份定位及其思想内涵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