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2024)(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2024)(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字数: 368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韩庆祥|
  • 商品条码: 978730330998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是中国理论走向世界的标识性符号,其实质就是从道理学理哲理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本书从学理视域深入剖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沿着“清理总结”—“基本路径”—“基本涵义”(解释框架)—“中心重镇”(形成基础)—“基础问题”—“中国样本”—“原创性贡献”—“理论标识”—“哲学根基”—“总体框架”的总体思路勾画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图景,既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韩庆祥,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第七届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出版学术专著《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何以重要》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求是》等刊物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等。科研成果获9项国家级奖。\"
精彩导读
\\\"为什么要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首先需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从道理学理哲理上深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随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论断,这也是一个具有标识性且正在生成的重大命题。 从道理学理哲理上深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政治建设、实践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理论建构的需要。 一是政治建设的需要。通过“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进理论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党与时俱进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其达到21世纪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旨向之一,就是要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是实践发展的要求。实践是理论之源。历史进入21世纪,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实践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就新时代中国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新征程新实践;就21世纪世界而言,要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就我国理论建设而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随着实践发展继续推进理论创新,让创新理论植根于实践发展之中。理论创新是多方面的,就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言,其主要是在传承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基本原理、方法原则、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实践、把握实践,真正赶上实践发展的步伐,进而引领实践,以至不落后于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时代水平。 三是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意味着相对而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的中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分显现这样一条规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源地、理论策源地与主要中心重镇相对就会历史性地转移到哪里。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理论工作者应当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职责。 四是理论建构的需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时代的格言。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新时代”与“大变局”,会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来解答。面对整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21世纪整体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自由主义因注重个体、忽视整体而遭遇解释困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理论工作者应进一步创新发展或理论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从整体上来解释21世纪的世界,并掌握解释21世纪世界的理论话语权。\\\"
目录
引言 为什么要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要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三、如何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对中国学者眼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清理总结”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评析 第二章 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路径” 一、注重开拓性创新:填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之空白 二、推进发展性创新:克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之薄弱 三、强调补弊性创新:纠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偏颇 四、聚焦集成性创新:整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成果 第三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涵义”及其“解释框架” 一、原体规定 二、关系规定 三、过程规定 四、空间规定 五、功能规定 第四章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重镇” 一、马克思主义“中心重镇”的历史性转移 二、新时代中国何以成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重镇 三、新时代中国作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心重镇具有诸多优势 第五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系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四个之间”的关系 七、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八、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掌握解释21世纪的世界之理论话语权的关系 九、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哲学范式变革的关系 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六章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样本” 一、把超越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变成现实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三、世界历史进程中欠发展国家可以实现现代化 四、在“两制并存”格局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五、解决问题的方略及其世界贡献从总体和根本上提供了“中国样本” 第七章 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一、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原创性贡献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四、为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 五、为整合古今中外文明性因素作出集成性贡献 第八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标识” 一、标识性范畴 二、原创性论断 三、主体性理论 第九章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一、19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历史辩证法” 二、20世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认识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形态的哲学方法:“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方法:“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 第十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建构的“总体框架” 一、习近平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逻辑脉络 二、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紧迫性 三、新时代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实践发源地和理论策源地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 五、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 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 七、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根本问题 八、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十、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框架 附录 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时代背景:两个大局 二、根本主题: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三、核心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哲学方法:五大思维 五、根本观点:十大核心要义 六、主要特点:增加新的内容、聚焦根本问题、具有严密逻辑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