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今之维:问题与方法

古今之维:问题与方法

  • 字数: 180
  • 出版社: 四川人民
  • 作者: 洪涛|
  • 商品条码: 978722013576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洪涛的政治哲学 读书随笔。书中讨论涉及康德、严复、梁启超、韦 伯、沃格林、阿伦特等,展现了浓厚的思辨魅力和 深刻的思想洞见。书中有对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的探 索、对思想史隐微脉络的梳理。作者在追溯古典思 想观念中,重提政治的美与高贵,人对自身(人性 )的认识、想象共同体建立的必要性;对现存世界 也予以强烈的学理关注,对权力、技术和人的存在 的反思,总能在思想繁密处切中要害。在讨论政治 哲学命题的同时,作者也引导读者去思考:人如何 在现代世界中自处?什么是善和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洪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等。著有《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格列佛游记〉与古今政治》《心术与治道》《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译有柏拉图《政治家》、卢梭《论语言的起源》、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寻找政治》等。任《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兼任古典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精彩导读
投身于阅读(代序) 我读书始于“文化大革命”末期。才上小学,母亲给我一个笔记本,用来记下读过的书,第一页上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想来,“行万里路”,做得少,“读万卷书”,做得还算尽力。于是就埋头读书,笔记本很快记满了。这样还养成一种习惯,即读一本书,总努力从头读到尾,否则是不能算读完并记录在册的。这个习惯直到后来从事所谓学术研究时才不得不改变。 那时所读的书,多是借的。一到寒暑假,就去父母单位图书馆或街道图书馆,抱回厚厚一摞书。但终于有一天,我对母亲说,要买一套《三国演义》。其时已经借了《三国演义》来看,但第一次有一种永远“占有”一种书的欲望。书在当时还是紧俏商品,母亲托了图书馆的人才买到了。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版上海1980年第1次印刷的,墨绿色封面,右上竖排“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我的书架上有了属于我的第一种书。 自20世纪初废科举、撤经学,读书人便多从“四大名著”起步。著书人都深通“四书五经”,于后者笔法了然于胸,故这些书多有经史气韵,或一字褒贬,或微言大义。其中我偏爱《三国演义》,因其叙述平易扎实,离史家近,离小说家远,更近经史风骨。或者说,在经史传统暂时中断的时代,《三国演义》最近于经史。小时候读,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智慧,关张的刚直,都印象深刻。长大后,世故了些,方觉刘备、诸葛近乎伪,关羽近乎僭,然仁、知、直之观念已深入内心,才知这就是中国古书的好处。好的书,阅历丰富、目光锐利的人,可以从中看出世态人情之幽深;单纯浅薄、质良纯朴的人,也不会为这复杂所困扰、迷惘。 那以后便开始了我读书的“演义时代”,《东周》《说岳》《说唐》《隋唐演义》乃至蔡东藩的列朝列代演义,一路读下来。这些书虽吸引力不及《三国》,但都是英雄传奇,且都宣扬仁义礼智、忠孝节义。这些书到今天我还以为,是对孩子的最好的道德教育读本。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重心术胜于规范,所以即便像《水浒》,说的尽是打家劫舍的强盗,而又尽许之以“义”,其所重者便是心术。现今道德教育,多重规范,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进入高中,得以特许到教师图书室读书。冬天,书冷得像铁石,手拿着书,三五分钟就得换手。最初看书只是随手抽拿。先翻两页,看得下去就拿来细读。有一回随手抽出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开本。从第一页便一路读下去,读了几个礼拜,只要上学的日子,每天去。此前总以为,唯有披盔甲、骑战马情节的,才算是好书,看了卢梭,才知道有另外的一种好,一种不是建功立业的,而是纯粹关乎人的内心的好。《忏悔录》写卢梭多舛的命途,但读是书,所得的不是“凄惨”而是“温暖”。书的主题,是自我教育、爱情与友情、思想与学术、人与自然,也是人生的主题。《忏悔录》写“己”之“过”(故曰“忏悔”),为的是知人之“仁”(人情,人对自然、对生命之爱)。偶然读到诗人柏桦的话:“只有辛酸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辛酸中悄悄的深刻与甜蜜和个人的温柔与宽怀,甚至要噙满热泪、胸怀欢乐去怜悯这个较为残酷的世界”,就想到《忏悔录》。这是第二本让我有强烈占有欲的书。母亲依旧是托了图书馆管理员,费了不少时间,等到近乎绝望了,终于买到: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6年版,上下两册,黎星、范希衡的译本。 《忏悔录》之后,读了歌德、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的书。这都是属于一个传统的。阅读这些书,让我从一个“奥数选手”,成为文科大学生。进大学后,也读了不少专业书。20世纪80年代末,有位老师对我说,多读一点中国的东西。于是找了《论语》来读,是朱熹《论语集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世界书局版,薄薄的一册。那时常把书卷了,塞在口袋里,走到校园僻静的地方,拿出来念,有时就把书往地上或石桌上一扔。所以这书,是我所有藏书中品相最差的。 当时不比现在,思想界西风劲吹,传统文化一律被视为中国贫弱专制的罪魁祸首。那个时候读《论语》,当然不是有研究的目的,更不是社会风尚的影响,而只是读了几句便觉得好。所谓的“好”,一是文字平实,孔子讲“辞达而已矣”,这要做到,其实很难,《论语》本身便是典范;二是读了心很踏实。后来每遇不安的事,便拿了《论语》来看,就敢于面对了。 这本书,陪了我好几年,批注的笔不下五六种。朱熹的《论语集注》后来又有了上海书店影印的1935年商务版(字体清晰工整。购于20世纪90年代初,价一元七角,一气买了几本)、商务印书馆“新编诸子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熹系列”版、巴蜀书社影印巾箱本等,以及更多的其他注疏本。这本《论语》一直在书架上,今天又拿出来,随手翻了几页,看到在“硁硁然,小人哉”一句边上批着这样一行字:“西塞罗:理论一贯者乃小人之美德。”禁不住笑了。 《三国演义》今天还经常拿来翻看,《忏悔录》与《论语》都已成了讲课的主题与研究的主题。这三本书,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卢梭因其所谓与后来极权政治的牵连而为人诟谩,《论语》近来却时来运转、风靡一时,这些都让我在下笔时有些犹豫,怕说喜欢卢梭会有喜好极权的嫌疑,而说喜欢《论语》又会被认为赶时髦。不过转念想来,既然爱它们,与之荣辱与共,本是读书人的莫大幸福。对一本书或爱这一本书的人来说,时运的盛衰原与它、与他不相干,尽管庸人们常常高抬了(其实他们本意是想贬低)那些书,譬如把近代中国国力的不振怪罪于孔子及儒家,把法国大革命中的暴行归咎于卢梭,把西方人的不信仰归罪于尼采,把后现代的诸多现象归咎于后现代思想家,等等。一言或可兴邦或可丧邦,那是对治国者言的,对于写书人或读书人这样说,那是太抬举他们了。那些想在书与时代之间建立起某种因果关系、找到某些必然规律的人,大概不会是一个好的读书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有如一位美食家,他只是品味上乘,而不是精通食物里的元素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身体、服务于人的机能的。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也仅仅知读书之乐,读书之乐即目的,他拿到一本好书,投身于阅读便是。
目录
【目录】 投身于阅读(代序) 清末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 ——以何启、胡礼垣和严复为中心 古今之维: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帝国”时代的政治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重述 沃格林:何枝可依? ——读沃格林《自传性反思》 自由主义与恐惧 ——读《我们心底的“怕”》 残忍之为首恶 ——读《平常的恶》 韦伯:在合理化的“坚壳”中,“人”何以可能? 马克斯·韦伯与人类未来 生命,还是生命的技术-权力化? 文学式想象:现代个体的一条逸出之路 康德政治哲学的若干问题 ——谈《法、自由与强制力》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读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当下语境中的汉娜·阿伦特 ——从《康德政治哲学讲稿》谈起 专访 技术政体与现代个体的消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