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窦庄往事(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沁河风韵系列丛书

窦庄往事(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沁河风韵系列丛书

  • 字数: 200
  • 出版社: 山西人民
  • 作者: 常利兵|总主编:行龙
  • 商品条码: 978720309608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131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常利兵著的《窦庄往事》试图在田野调查和历史 追踪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专业性的视野,去揭开一个 村庄家族史的面纱,为当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断进入 窦庄的人们提供另一种历史书写和村庄记忆。这样一 个新的村庄文本起点或许可以增进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对这个华北内地村庄长期演变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 基于作者亲身在窦庄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相关历史文 献资料的梳理、解读,呈现出来的沁河沿岸这一村庄 的往事画面,应该会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人们脑海里固 有的窦庄印象。
作者简介
常利兵,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农村社会史,尤为关注集体化时代农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目前正开展的研究课题是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医疗卫生、农民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精彩导读
1.“金郭壁"“银窦庄”:现时语境中的古村 落 凡是到过窦庄旅游观光的人,一定会在村中的书 摊上发现多种关于该村和附近古村郭壁的宣传小册子 ,图文并茂,生动地叙述着沁河沿岸古村落千百年来 的辉煌和兴旺,向游客们展示了一幅幅历史文化景观 ,着实让人们在流连忘返的同时赞不绝口,走在大街 小巷,仿佛已是穿越在历史当中。 笔者手中即有一本名为《沁河福地:窦庄·郭壁 ·湘峪》的游览小册子,其中记载了有关窦庄、郭壁 两个古村的诸多“历史话语”。而这些话语,也几乎 从来没有人对其真实性和建构性进行质疑,径直将之 作为一种村庄历史演变的史实流传开来。不管是现在 流行的为招揽生意的旅游观光小册子,还是其他各种 文本记述,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似乎已经没有人再对 现时语境中的窦庄往事作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了,理 所当然地认为它就是现在人们所宣传的样子。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在《沁河福地:窦庄·郭壁· 湘峪》中古村郭壁是如何被记述的。之所以如此,一 是遵循了当地话语中“金郭壁,,“银窦庄”的表达 顺序;二是为后面集中讨论窦庄往事的生成史提供一 个直接参照。因为在当地人眼中,这两个村庄在沁河 沿岸不仅相邻相依,而且已是彰显古村落历史文化再 造的两大典型。在小册子中,作者这样向游客们记述 :从窦庄出来,沿沁河往东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即是 有名的沁河古渡口——郭壁古镇。历史上人们常把这 两个村庄连在一起,留下了“金郭壁、银窦庄”的美 誉。“金郭壁”是指郭壁过去日进斗金,财源广进, 非常富有。郭壁古镇曾是沁河流域古道上有名的商业 重镇,据留存的金石碑文记载,早在北宋哲宗年间, 郭壁在周围方圆百里就已享有盛名,后来到了清朝乾 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郭壁古镇原本要比现在面积还 要大一些,那里的人们多居住在河川平地上。明代天 启年间,沁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冲毁了大片土地和 民宅,为了避开水患,人们居住的地势就越来越高, 开始在土坡山丘上建造住宅。日积月累,于是就形成 了高台缓坡、逐级攀升的村落,沿着沁河大堤建筑在 山壁之上,前后长达二公里,最终营造成了一座依山 傍河的挂壁城郭。郭壁也由此而得名,而且一直沿用 至今。 从整个村落的结构布局上看,郭壁古镇西高东低 ,南北相连,镇的出口为沁河古渡口,凭借吊桥才能 进入古镇,这也是一道划定镇内镇外界限的重要关卡 。另外,在城南、城北各有一处进入村中的古驿道码 头;而吊桥设在各渡口的石拱门外,石拱门则建造在 沁河堤坝的临水石阶上。在村南边沿沁河的古道上, 有一座观音阁,并题有“天池”二字,似为明崇祯十 一年(1638)修建。这种阁楼建筑是沁河一带旧时比 较普遍的建筑风格,大致兴起于明末,盛行在清代。 每个村庄都要在进村的主要道路口上修建一座阁楼, 用来作为象征性的庄门或进入村庄的标志,甚至在有 战事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来嘹望敌情。在建筑结构上看 ,这种村庄阁楼形式多是下部为圈洞,上部为楼阁。 圈洞主要用来供行人出入村庄内外,在阁楼内供奉着 关帝、二郎神等神灵,以期保护村庄人户的安全。事 实上,这种阁楼建筑在华北村庄十分普遍。另在观音 阁内,还有一“湖光流阁”的青石匾额。穿过观音阁 ,就到了郭壁村的一条重要街道——古商业街。据村 里的老人讲,20世纪初,郭壁古镇上仍旧店铺林立、 商贾云集。青石铺就的石板道上,每日都是驼铃声声 、马蹄如织。往日的沁河碧波涟涟、舟船如梭,“日 进斗金并非夸大其词”。也有诗句云:“沁水河边古 渡头,往来不断送行舟。垂杨两岸微风动,数点眠沙 起白鸥”,表达了当时文人们对沁河沿岸风光的赞叹 。P2-3
目录
引言:揭开古村窦庄的历史面纱 一、走进窦庄 1.“金郭壁”“银窦庄”:现时语境中的古村落 2.窦庄村史:村庄变革与历史记忆 二、窦氏家族 1.祖茔墓地:宋窦将军墓与窦氏宗族 2.祖荫之下:“英雄祖先”与家族再造 三、张氏家族 1.文武双全:张五典与张氏宗族的建构 2.“夫人城”:从窦庄到窦庄古堡 结语:往事并不如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