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的原稿: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

历史的原稿: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

  • 字数: 252
  • 出版社: 文化发展
  • 作者: 马勇
  • 商品条码: 978751424721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清沧桑巨变为舞台,聚焦影响中国近代命运的关键人物,通过科举制度兴衰、洋务运动得失、戊戌变法成败、清末新政困局等重大议题,重新探讨教科书中的人物“定论”。 李鸿章如何在外交困局中无奈践行“以夷制夷”,康有为“衣带诏”真相与维新派的战略误判,袁世凯“告密疑云”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张謇从状元到立宪派领袖的蜕变与时代局限…… 本书是一部晚清人物群像史,也是一部晚清改革启示录。且看当传统体制遭遇现代文明冲击,时局中个体的无奈与抉择。 【名人推荐】 马勇一直以晚清研究为人称道,事实上他有扎实的通史功夫,有良史之才,因此他驾驭断代史驾轻就熟,他的晚清史的叙述获得了广大的读者。 ——余世存,学者、思想家 他(马勇)是勤奋的、踏实的,没有沾染有的小文人那种浮薄油滑习气,显示他属于有希望那一面的学者,治学具有顽强的毅力。 ——朱维铮,历史学家,专长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等
作者简介
马勇,著名历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兰州大学、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文明史、中国学术史、儒学等方面的研究。 著有《中国儒学三千年》《1894—1915:梦想与困惑》《中国文明通论》《晚清四书》《晚清二十年》《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等,以及董仲舒、严复、章太炎、梁漱溟、蒋梦麟等人的传记,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精彩导读
大清王朝的闭塞与开放 乾隆大帝的“上国心态” 乾隆晚年,中国经济不仅是历史上的巅峰状态,在世界经济构成中也至关重要,举足轻重。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还是农业经济,能够让全世界白银流入中国,一是中国传统“老三样”——茶叶、丝绸和瓷器;二是中国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没有温饱之外的消费。换言之,康乾盛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老百姓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 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没有办法接纳西方更多的工业品,在中国市场无法扩大的情况下中英贸易问题越来越大,开放市场,自由通商,成为英国商人的普遍要求,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直接原因。 其实,从后世立场看,中国如果在那个时候顺势接受英国人的建议开放市场,自由通商,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应该会比较轻松地完成产业升级,消费转型,也能比较容易地与西方新发生的经济形态同步。 然而,这种期待都被当年的经济繁荣蒙蔽了,经济繁荣没有成为社会转型的助力,反而衍生、强化了乾隆皇帝的“上国心态”。 根据英国政府指示,马戛尔尼此行肩负着如下使命。 第一,向中国政府表达贸易关切,要求中国进一步提供贸易方便,扩大英国工业品市场份额。 第二,为中英贸易稳步推进,请求中国政府在靠近优质茶叶产区提供一个或两个“居留地”,由英国负责建立警察、司法制度,直接管理到中国从事贸易的英国人;假如中国政府不能满足此项要求,希望中国政府切实改革“十三行”制度,消除弊端,增加透明度。 第三,要求中国政府同意互派外交使节,驻扎彼此首都。当然,马戛尔尼使团也为中国皇帝准备了丰厚的礼物。 经过九个月的海上旅行,1793年6月20日清晨六点,马戛尔尼使团四艘轮船浩浩荡荡抵达澳门外海停泊,随行副使斯当东勋爵迅即奉命登岸与东印度公司专员接洽。 两天后,斯当东回到船上,向马戛尔尼报告在澳门所获情报,知道中国政府得知马戛尔尼使团将来消息后,文武官员均表满意,乾隆帝以为“己身克享遐龄,以古稀天子之身,至政幕将闭之候,而犹得一远国如吾英吉利者,使臣万里东来,共敦睦谊,则其毕生之威名荣誉,至是而益增”。乾隆帝通令各海口留心探听,凡有英使船只经过处,给予必要方便、帮助和礼遇。 斯当东打探来的情报是不准确的。清政府确实早就知道英国政府将派员前来中国,但他们对英国政府的用意几乎做了完全相反的猜测。这也是马戛尔尼使团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政府确实在几个月之前就通过洋商知道英使将来,但中国人没有弄明白英使来华使命。根据过往经验,中国人以为英使来华,就像诸番邦朝贡一样,因而乾隆帝指示沿海各海口给予必要协助,“即将该贡使及贡物等项派委妥员迅速护送进京,毋得稍有迟误”。乾隆帝关怀所在还是朝贡及贡物,这也注定了马戛尔尼的使命无法达成。 另外,清政府对想象中的“新附”番邦心怀戒惧。乾隆帝历次指示不断提醒沿海各省督抚加强戒备,当英使贡船进港时,先期派委大员,多带员弁兵丁,列营站队,“务必旗帜鲜明,甲杖精粹,同时要不动声色,密加查察防范,以肃观瞻而昭体制”。这显然是“天朝上国”心态的自然流露,无形中为马戛尔尼使团完成任务设置了障碍。 中国的期待与马戛尔尼的使命相差太远,但是这个时候,中英双方并不真切知道对方底牌,尤其是中方根本不知道英国人此行主要任务在通商,在建交。这两件大事,对于中方,对于乾隆大帝来说,闻所未闻。 马戛尔尼使团在澳门逗留了几天之后起程驰往浙江舟山,稍事休整继续北上,7月25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抛锚停泊。中国方面负责接待的长芦盐政徵瑞迅即派遣天津道乔人杰等前往迎接,并送去大量牛羊、米面、果蔬、茶酒,传旨颁赏。乾隆帝根据徵瑞的报告,再次指示在接待中要做到“不卑不亢,以符体制而示怀柔”。至此,清廷上下依然将英国使团视为一支专程前往北京朝贡的队伍,毫无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交往想法。因此,中国方面的关怀所在不是询问、了解英国人为何而来,而是见面伊始查看“表文”,以及贡品礼单。 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有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气象仪、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这些礼品,为英国最近百年创造,尤其是作为欧洲第一海军强国,礼品中的枪炮、军舰模型,以及天文地理仪器等,应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然而,作为“天朝上国”,乾隆帝看到清单后似乎有点失望,他在随后的指示中强调,英国人的礼品清单俱不免张大其词,由此可知英国人境界不高,“自为独得之秘,以夸耀其制造至精奇”,其实不过尔尔,“天朝原亦有之”。 乾隆皇帝未见其人而先失望,马戛尔尼使团完成使命的机会越来越小。 “睁眼看世界”解 在讨论近代中国开端时,我们久已习惯用“睁眼看世界”去赞美林则徐、魏源等那一代稍具世界眼光的人。林则徐在抵抗西方军事侵略的同时,还注意组织人翻译西方资料,向国人讲述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终于使国人逐步建立了一个有关世界的认识;至于魏源,他的《海国图志》抛弃了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文化理念,抛弃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地理理念,为愚昧、封闭中的中国人描绘出一个初步的世界图景,传布了五大洲、四大洋等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传播了近代科学文明,使国人知道有西方、有世界、有与中国不一样但也并不逊色的别样文化,也终于使中国人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这些传统说法有对的地方,但也有不够准确或不够严谨的方面,大致上说只是一种想象的中国历史观。 说这个说法有其对的方面,是因为从那之后,中国确实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踏上世界化的道路;说这个说法不够严谨、不够严密,主要是因为不太合乎中国历史实际。 远古时期中国人究竟是怎样与世界、与域外文明交往的,我们不太清楚了,但我们从战国时期邹衍所描述的大九州、小九州推测,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与域外文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隔绝。至于到了后来,不论是齐鲁沿海还是闽粤沿海,中国人漂洋过海谋生活似乎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秦始皇时期有江湖术士出海求仙药,也有中国人与罗马帝国交往的记载。所以说中国人不知道世界,直至1840年之后才知道世界,只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想象,是为了渲染中国从封闭走上开放而故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场景,并非历史真实。 秦汉时期与域外文明有着广泛的交往交流,唐代与域外文明的往来依然令人神往,元代中国人在剽悍的蒙古人的率领下远征欧洲,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
目录
第一章 换个角度看历史 大清王朝的闭塞与开放 科举:一项被误解的制度 后宫不是这样的 大清皇族今安在 晚清司法改革 资政院:中国式悲剧 清末新政的方方面面 清末官制改革的启示 袁世凯“有密未告” 中国近代史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第二章 远去的“政治名人” 回首再看李鸿章 “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 恭亲王奕的政治遗言 张謇:别了,皇上 杨度为什么不忏悔 第三章 一个王朝的隐退 甲午战争启示录 “三国干涉还辽”的台前幕后 李鸿章马关讲和的一些细节 近代中日交涉:时机、教训及弥补 光绪帝之死 辛亥革命中的四种力量 大变革时代——缘起、动力及方向 大变革时代官范、官德与官箴 帝制的终结 第四章 昔日的大师风范 新知识人登上政治舞台 大时代中的章太炎 走进丛林:严复的愤怒与哀号 梁启超对科学的期望与失望 严复眼中的康梁师徒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