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正面突破:曾国藩的顶级思维

正面突破:曾国藩的顶级思维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林乾|
  • 商品条码: 978710117281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屡败屡战的湘军统帅,挽救危局的晚清“中兴第一名臣”。面对复杂艰难的时局,他摒弃投机取巧,以长期主义的定力、正向的思维方式和扎实的办事方法,实现逆势翻盘。曾国藩的这种顶级思维揭示:真正的突破,往往产生于对本质问题的持续正面攻坚。其方法论核心在于——用战略上的绝对专注,化解战术上的万千变化。这种思维对当代人破解复杂挑战,仍具镜鉴价值。 本书从格局塑造、品格锤炼、破局思维、用人智慧、成事谋略、交友之道、家风传承等七个维度,系统解读曾国藩正面突破的顶级思维体系,真实再现曾国藩在官场、战场、修身等大量细节,让顶级思维可感可知。 翻开本书,你将明白所谓顶级思维,是在认清复杂现实后,依然选择正面突破;所谓成功,就是把长期主义的坚持,转变为破解困局的底气。
作者简介
林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著有《传统中国的权与法》《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治官与治民:清代律例法研究》《清代法律与清代政治》《雍正十三年》《柄国宰相张居正:权力之变与改革人生》《嘉靖帝:丹鼎青烟里的王朝乱象》《曾国藩大传》等。
精彩导读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为官时,给在家乡的几个弟弟写信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人的眼界、胸襟与人的经历有极大关系。在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里,虽然有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的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此。如果见不多、识不广,就只能做井底之蛙。 曾国藩24岁以前,他的足迹从未踏出湖南,到过的地方只有长沙、衡阳等地。他也像所有读书人一样,把科举考试看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湖南家乡,除郭嵩焘、刘蓉等外,也没有结识几个对他人生有特别重要影响的人。当他的四弟曾国潢想找个书馆外出教书时,作为长兄,曾国藩回信说:“我的意见是教书馆废功误事,比在家中私塾还要厉害。与其出去教馆,不如待在家塾中。如果说一出家塾,就会有明师益友,而我们那儿的所谓明师益友我都知道,并且已在平时筹算了较长时间。只有汪觉庵老师和欧阳沧溟先生,是我认为确信可以作为明师的。而衡阳风俗,只有冬天问学要紧,自五月以后,老师、弟子都是奉行故事而已。同学又都是些平庸、卑微、胸无大志的人,又最喜欢取笑人。取笑人的方式五花八门,概括起来总离不开轻薄人而已。四弟如果到衡阳去读书,同学一定会以翰林的弟弟取笑你。浅薄的风俗实在可恶。家乡没有好朋友,实在是第一遗憾的事。不但无益处,而且大有坏处。习俗感染人,所谓与鲍鱼共处,也变得和它一样了。我曾和九弟说过,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因为损友太多的缘故。现在四弟你确定要跟从觉庵老师学习,那么千万听我嘱咐,只取明师的益处,不要受损友之害!” 又说:“我少年时天分不算低,后来整日与平庸、鄙俗的人相处,从他们身上根本学不到什么,心窍被堵塞太久了。等到乙未年到京后,才开始有志于学习诗、古文和书法。最初也没有结交良友。近年得一二良友,这才知道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仲淹、韩琦可学而至也,司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就是在这封信中,曾国藩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四位弟弟提出:“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既以丁君长沙廪生,名叙忠为师,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曾国藩引用韩愈的处世名言,字面的意思是说:善,即使不是我参与的,我也要竭力依附过去;不善,即使不是对我有害的,我也要竭力拒绝它。引申的意思是:对于能够提升自己的良师益友,没有主动与我交往,我却一定要主动与他们交往;对于自己有害的损友,尽管他们不讨厌嫌弃自己,自己也一定要远离、拒绝与他们交往。孔子也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体谅人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就是周围环境非常重要。交朋友也是如此,在青少年时代尤其重要,因为这时人的心志、性格没有定型,交友不慎,影响就会非常大。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早年在湖南结交的朋友感到很不满。他最信服的老师,是汪觉庵和欧阳沧溟先生。衡阳廪生欧阳沧溟,字凝祉,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非常要好。欧阳沧溟见曾国藩不同于其他少年,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这一年,曾国藩14岁。曾国藩20岁时,肄业于衡阳唐氏家塾,从师汪觉庵先生。由此可以说,曾国藩浸润其中,对衡阳的读书问学风气是非常了解的,他是确有所见才这样说的。 曾国藩有完整的求学、科考经历。过去把同一科考中的人,称为同年。这也是最重要的人事关系基础。14岁开始,曾国藩正式走上科举考试之路。23岁考中生员,俗称秀才,24岁在岳麓书院学习,同年考中举人。岳麓书院是创建于北宋的著名学府。广义上讲,从这里走出的同时期的学子,都有非常强的渊源关系。正是这一年,曾国藩在朱氏学舍与刘蓉相识,因志趣相同,交流十分愉快,作彻夜长谈。两人结成一生的朋友,后来又结为儿女亲家。27岁那年秋天,曾国藩路经长沙,正好赶上刘蓉与湘阴人郭嵩焘均在省城应试,三人相见甚欢,纵谈今古,昕夕无间,在一起一个多月,才各自别去。据近年在刘蓉后人家中发现的“拜帖”,三人做磕头弟兄就是这时候的事。第二年是戊戌年,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28岁时考中第38名进士。这一科会试,总裁官是大学士穆彰阿及朱士彦、吴文镕、廖鸿荃,房考官是季芝昌。以上五人,都是曾国藩的老师。湖南籍考中的有五人,曾国藩与宁乡梅钟澍、茶陵陈源兖尤为交好。这一科的同年中,与曾国藩后来治军理政发生重要关系的有:王履谦、晏端书、陈源兖、何桂珍、毛鸿宾、陈启迈(以上同为翰林院庶吉士)、胡大任。 曾国藩30岁时,庶吉士散馆,他授为翰林院检讨,正式为官。从翰林院为官,是仕途中的最佳起点,但也有“红翰林”、“黑翰林”之别。“红翰林”是指放差快、次数多的翰林;“黑翰林”是指长时间无法获得好差事的翰林,他们在京师苦熬,生活较为艰难。 曾国藩恰是一个“红翰林”,而他最要好的同年、同乡、朋友陈源兖则是“黑翰林”。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33岁,在大考翰林院、詹事府共127人中,以二等第一名的成绩升授翰林院侍讲,官居五品。他给其祖父报喜说:湖南以大考升官的,从前雍正二年只有陈大受,官居乾隆朝宰相,是一等第一以编修升侍读;近来道光十三年(1833)胡云阁(胡达源,胡林翼父亲)二等第四以学士升少詹,加上我才三人而已。孙子的名次不如陈大受高,而升官与之同。据曾国藩说,此次升官,约多用银百两。东扯西借,尚不窘迫。
目录
第一章 交际圈子 1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2 京城“破圈”的人际交往  3 未发迹时善交人  4 联姻自固,扩展在家乡的影响 5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6 药石之友,催人向上 7 求友不专,博爱而不亲  8 人生有“六畏”,择交如求师 9 “八交九不交”  第二章 做大局面 1 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 走出藩篱,职场换赛道 3 羽毛不丰,不可高飞  4 避人耳目,在衡州成军 5 师出有名,广而告之 6 局面狭小,以自立门户为大忌 7 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8 事关成败时,要敢于对上说不 9 有功不可独享 10 做大局面,端在下属发展 11 接班人要找光大门庭之人  第三章 居官不败 1 做官宜公而忘私 2 仕而优则学 3 致力于“经济之学”  4 读史学史是为官的必修课 5 兼署刑部侍郎的“作为”  6 从“沉默者”到犯颜极谏 7 警惕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8 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是罪孽 9 多做少言,三种情况不应上报 10 面对一石二鸟的大政潮 11 奏请减赋,为江南纾困 12 清理积案,整肃吏治  13 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 14 为官不得罪巨室 15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16 宦海畏途当知谨 17 高处不胜寒,功名不可恃 18 骑虎难下时的应对术 19 管好身边人 第四章 品格力量 1 精选良材谋大业 2 挺膺负责,方能成事 3 敢于任事,勇于承担责任 4 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 5 办事的三大方法 6 “一生三变”的重要转折点 7 将眼界宏大与小处入手相提并处 8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为要 9 读书做事需仰仗胸襟 10 横逆来临,不改常度 11 成就大事须众人支撑 12 破官场习气,言人所不敢言 13 为人之道在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 第五章 汇聚群英 1 克己为体,荐贤为用 2 把好做法转变为一种机制 3 忠义血性为用人第一位 4 用人重操守,取平实 5 三种人不宜提拔 6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7 巨细周知,表里洞彻  8 随时随地教导人 9 不用轻薄与刻薄之人 10 不受人惠,严于律己  11 名利要让,礼义要严  12 推功于人,自愿受过 第六章 境遇突围 1 苦练内功,徐图自强  2 不信书,信运气  3 进退隐显细思量  4 人生三次大调整  5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6 弓不拉满,势不使尽 7 盛时要作衰时想 8 淡看个人生死事  9 习学之事,相伴终生 10 做有大人格的君子  第七章 百年家族 1 “耕读之家”好家风  2 父亲身教好榜样 3 愿为耕读孝友之家 4 每日读书不止  5 望代代出读书种子 6 当官是偶然之事 7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8 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 9 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追求 394 10以廉率属,以俭治家 11 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12 不与骄奢人家结亲 13 绝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14 为官最忌求田问舍  15 养生有法,福泽绵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