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屈原

屈原

  • 字数: 113
  • 出版社: 大连
  • 作者: 游国恩|
  • 商品条码: 978755052290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屈原》是《楚辞》泰斗游国恩先生代表作,也是当代中国研究屈原的巅峰之作。作者以屈原生平和诗作为脉络,讲述屈原浪漫而孤愤的一生;以春秋大势为起点,重现2000年前纷乱的历史政治格局。从屈原的姓名家世、籍贯到政治生活、外交主张,再到放逐和自沉;从屈原的文学主张到思想内涵,再到艺术成就;从屈原的死到楚国灭亡,再到其文学的潜力与楚国复兴。为读者展示了屈原从满怀理想的赤子和崩坏时代的抱薪者,蜕变为浪漫诗歌的源头和爱国诗人的鼻祖,并最终成为2300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偶像的历程。
作者简介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楚辞》的研究有重大贡献,著有《楚辞概论》《先秦文学》《读骚论微初集》《离骚纂义》等。
精彩导读
第三章 屈原的生平 第二节 斗争和失败 屈原在《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所谓“内美”,大概是指优美的德性与崇高的品质;“修能”即是长才,指办事的能力而言。这两句话是一点也不夸大的,通过屈原本身的作品,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知识渊博而品节坚贞的人;此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告诉我们,屈原曾“为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屈原在楚国的统治集团中确乎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屈原在怀王时做过左徒。左徒是什么官呢?据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说法,似乎就等于唐代的左右拾遗之类的官职。但这话不见得正确。因为左右拾遗在唐代与补阙同为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职位很低,不过从八品。而左徒对内得图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等等,那就负着国家重大的责任了。据《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的记载来看,则左徒之职似乎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许就是令尹的副职。再从另一方面来说,屈原的官职假如很低下,怀王周围的贵戚幸臣也就不必那么用尽一切卑劣的手段来排挤他了。 屈原任左徒时做了些什么事,详细情形现在已不知道,所知道的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制定宪令;第二是联齐抗秦,贯彻“合纵”政策。关于前者,历史上的记述极简单;关于后者,从怀王十一年(前318)为从约长及十六年以前齐楚联盟等事看来,就可以证明的。 屈原既与楚同姓,又有才干,所以起初怀王很信任他。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有一次,怀王命他草拟法令,稿子还未写好,被一个素来妒忌他的同僚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过去看;这是一个尚未决定的国家机密,屈原如何肯给他看呢!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就在怀王面前播弄是非,反说屈原不守秘密,大家都知道有这回事;而且每次法令公布出来,他总是夸口地说,这些要不是他,谁也办不了的。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话,就不相信屈原了。 但实际上,屈原的见疏,以及后来的被放逐,原因恐怕并不这样简单。我们试问:上官大夫何以竟会因一件小事就始终与他为难呢?再说除了上官大夫之外,何以整个贵族集团(《离骚》所谓的“党人”)都要和他作对呢?我想,这中间必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存在着,而主要的恐怕就是屈原和楚国的旧贵族立在反对地位的缘故。屈原为怀王草拟宪令,宪令就是国家的根本法令,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这些根本法令有损害旧贵族利益的地方?另外屈原又做过三闾大夫,掌督导王族同姓,管制贵族宗人。在这个职位上,假使屈原执法太严,是不是会开罪许多权贵?屈原在《惜往日》一篇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追述: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这段文章证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屈原草拟宪令一事的可信性,也证明楚国在当时由于法度修明而一度富强起来。怀王特别信任屈原,自然是因为他同姓而又“明于治乱”;而屈原也勇于任事,果于执法,把国家治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怀王既有屈原这样的“贞臣”可以信赖,自己便高枕无忧地日事娱乐了。可是旧贵族们却感到屈原的法治政策对他们不利,因而嫉恨他,暗害他。所以我想,上官大夫夺宪草,主要是想探听宪草的内容,了解哪些地方对贵族特权不利,以便设法破坏它。屈原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当然不能给他看。这样就使他们更加疑忌。于是反对屈原的旧贵族就结起党羽来拼命攻击他,随时对他放暗箭,必须把他去掉而后快。加以秦国的阴谋,怀王的昏愦,“正道直行”的屈原就非被去掉不可了。 屈原的遭遇,在楚国并非没有先例,我们在上一章中谈到的吴起,就因为他推行法治,摧抑贵族的特权,而使得“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所以在信用吴起的楚悼王死后,楚的宗室大臣就兴兵作乱,把吴起杀了。对于屈原来说,这是本国近代史,他没有不知道的,但他并不畏避,坚持斗争到底。从屈原与旧贵族的矛盾上看,我们有理由设想,上官夺稿应该是两种政治势力斗争中的一个环节,而不能仅仅解释为一种寻常的争宠害能或者无赖的掠美行为。屈原和旧贵族在内政上的斗争终于失败了,反动势力继续统治着楚国,所以这一失败可以说关系着整个楚国的命运。 屈原和旧贵族的斗争,也很尖锐地表现在外交上。他在外交上是坚决主张联齐抗秦的。刘向的《新序·节士篇》有一段记载:“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怀王既然派他到齐国充任外交使节,这就说明屈原平素对列国形势有明确的认识,对外交有坚定的主张。如果联齐政策能够坚持下去,自然有利于楚而不利于秦的。秦国当然也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就非拆散它们的联合不可。这就充分表现在张仪行骗的事件上。当张仪劝怀王绝齐时,受了贿赂的楚国旧贵族都极力赞成,个个向怀王道喜。但稍有眼光的人都看出了这是阴谋,是骗局,比如陈轸就不但不道贺,反而用吊丧的态度来表示反对,他说: 秦之所以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且先出地而后绝齐,则秦计不为;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见欺于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臣故吊! 楚国绝齐的失策是很显然的。怀王贪图近利,缺乏远见,所以看不出秦国的阴谋,更看不清列国的形势。能够预料这事的后果的,当时除陈轸外,便是屈原。不过那时屈原没有说话,或因被谗见疏,不复在位,或者历史上偶然失载,都未可知。试看怀王吃亏之后,急欲与齐复交,而被派的负责专使就是屈原。这就更可以说明屈原的外交主张。何况《新序·节士篇》还明说:“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由此可见,张仪行骗时,屈原虽不在位,但还是反对过的。 秦国最怕齐楚复交,所以趁着交涉未定的时候,就自动对楚国提出讲和,愿意退还汉中的一半。怀王余恨未消,表示不要地,只要张仪的头。但当张仪真的到了楚国,怀王却听了宠妃郑袖的话把他放走了,并且又同秦国打起交道来。张仪走了,屈原恰从齐国回来对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呢?不杀张仪也罢了,反而听他的邪说,是千万不可的。”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这件事又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怀王的糊涂和楚国内部的糟糕;(二)楚国的外交已为旧贵族“连横”派所控制;(三)屈原的“合纵”派势力虽稍弱,但在当时还有它的作用。所以这两面外交的局势竟维持了二三年,并且此后四五年中,由于齐宣王的争取,屈原、昭睢等的赞助,楚国一度放弃了亲秦政策。但到怀王二十四年(前305),旧贵族“连横”派再得势,楚国的外交又转向了。这时屈原竭力反对,不但无效,反被放逐。(屈原初放在此时,说见后。)从此六七年,楚国一直在执行亲秦政策。怀王入秦之前,屈原、昭睢都说:“秦国简直是虎狼,不能相信的,还是不去的好!”但有了恐秦病的怀王却听信了幼子子兰的怂恿,终于入秦而不返。采取了这样软弱的外交,举棋不定,难怪要搞到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的地步,这也是对强敌一味地委曲求全的必然结果。 怀王放逐屈原是表明“合纵”派彻底失败。中间虽把他召回,但早已不被信任。到楚顷襄王时,屈原再被放逐,终于自杀,结束了几十年的政治生活,写下了几十年的政治斗争史——《楚辞》。他在《离骚》的“乱”辞(辞赋结尾的歌曲)的最后两句中表明他所以要自杀,是因为没有人用他的“美政”。“美政”不外是内政外交两项。内政方面,大概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单就外交来说,自从齐楚联合,怀王十六年(前313)以前,秦国不敢加兵,“合纵”抗秦的效果极为显著。后来张仪的诡计得逞,齐楚绝交,形势一变,楚国就首先遭了殃。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很有感慨地说: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明明是痛心怀王为亲秦的“邪说”所惑,再三改变正确的政策;同时又反映了他被放在外(“离别”)是斗争失败的结果。我想,张仪要破坏“合纵”,必须勾结楚国旧贵族,离间屈原与怀王的关系,并进一步排挤他、斥逐他。所以《离骚》中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抽思》中也说:“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屈原同旧贵族集团作斗争,有着长期的过程,而这个斗争,双方都以争取楚王为主要手段。他虽然最后失败了,却从来也不反悔、不动摇。他说:“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思美人》)又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又说:“宁溘死(促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甚至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以上《离骚》)由于他相信自己所主张的政策是正确的,所以坚持到底,绝不妥协。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气节,为了进步理想而坚决斗争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的。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战国的形势和楚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三章 屈原的生平 第四章 关于屈原作品的一些问题 第五章 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附录一 秦孝公元年至六国灭亡一百四十年间大事表 附录二 楚辞女性中心说 附录三《楚辞》注本十种提要 附录四 屈原年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