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画笔
|
马克笔
|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不能犯的错
字数: 220
出版社: 作家
作者: 尹建莉
商品条码: 9787521232080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家长不能犯的错”这一主题展开, 共六章: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不做穿西装的野人,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小事儿就是大事情,关于自闭症。其中,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建议家长放下求完美的执念,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严厉教育跟前一章理念一致,也是建议家长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不做穿西装的野人是反对家长无论肢体上还是行为上的暴力行为;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则探讨了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得体退出;而儿童的竞争、金钱观和寄宿行为的可取与否,是看似不大却对孩子众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最后是关于自闭症的讨论,让家长擦亮眼睛,科学判断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
作者简介
尹建莉: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领军性人物。曾在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多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写作及教育理念的教育推广活动。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上市后引起巨大轰动。 教育思想融合了中西方经典教育观,以生动的事例和精湛的案例分析,向人们呈现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美妙和力量。
精彩导读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 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讨论要不要打孩子的节目。当“主打派”和“反打派”进行辩论时,我觉得,这个话题放到这里讨论,本身就是个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如同一百年前讨论要不要一夫一妻制、女人要不要缠小脚一样——既然能成为一个观点相左的辩论话题,说明当下社会仍泛滥着对“打孩子”恶俗的麻木和容忍。 人类文明传承到今天,农业不会退回到刀耕火种,军事不会退回到弓箭斧头,医学不会退回到巫神法事,只有家庭教育动辄退回到野蛮粗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他们父母教育观的不同,他们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以为孩子们整天被蜜糖腌制着,实际上我国儿童教育中家庭暴力现象非常严重。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遭受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面前表现得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有一对夫妻,都是我的老乡,两人都在北京知名企业工作,是真正的“白领”。我们两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小。他们一直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成器。我们在一起时,他们总是叹息自己孩子成绩差,自律性差,脾气暴躁,羡慕我有个好女儿,说他们命不好。我知道他们经常很轻率地打骂孩子,总是劝他们不要那样对待孩子,并告诉他们孩子称不称心,不是抓彩票碰运气得来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他们却总是不以为然,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一次和女老乡聊起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她说她的儿子从小就不听话,很小的时候,到商场乱要东西,不给买就躺地上哭,不起来。她愤愤不平地说:“光因为这事,不知打过他多少次!”既然是“不知打过多少次”,说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孩子虽然因为这一个问题吃了很多苦头,可一直没得到一个正确的观念,没形成理性,在屈服和反抗间始终没找到出路,孩子被搞糊涂了。 儿童身上屡屡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无效、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孩子进商店乱要东西的事我也遇到过。记得圆圆在三四岁时,有一次和我去超市,她要买一种加了很多色素的饮料。可能是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喝这个,而这是我坚决反对的。我很肯定地告诉她这个不能买,不卫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喝这个。她当时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后干脆躺地上哭闹。 我不生气,就像平时看她玩沙子一样,若无其事地等着她。在等的过程中我还看看别的商品,和营业员说句话。她发现我不生气,不在意她的脾气,哭闹得更厉害。 地面很凉,也脏,她的衣服全弄脏了,路过的人都在看她。我沉住气就是不着急,待她哭不动了,我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气问她,咱们走吧?她见我来关照她了,就又开始哭闹,我就又没事人似的站起来,在她跟前溜达等待。 这样几个回合后,她没劲了,我又蹲下微笑着问她,好了吗,可以走了吗?她意识到再闹也就这样了,乖乖地站起来。我拉着她的小手,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高高兴兴地走了。 我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也没再给她讲道理,因为道理刚才已经讲过了。圆圆此后再没提过要喝那种饮料。而且,凡是我态度肯定地说不买的东西,她就不再坚持,非常听话。 对付小孩子其实很简单,孩子哪里用得着去打骂呢?每次小冲突都是他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耐心而真诚地去解决一个小冲突,也就解决了此后一系列的问题。 读者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这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本案例在我的第一次写作中确实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在这次改版修订中,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件事的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探讨。 这件事我一直当作正面案例来讲,但随着我对“自由”的理解更深入,我认为更高级的做法应该是买给孩子饮料,而不是用什么技巧来拒绝。 儿童的天性就是模仿,圆圆看很多小朋友都在喝那个饮料,所以她在超市要买极为正常,我的拒绝反倒是不正常的。 我当时拒绝的理由是担心这个饮料添加剂太重,不卫生。因为当时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媒体经常报道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这让我对孩子吃的一些东西总是有所顾忌。但这瓶饮料质量到底是否合格,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只是依据自己的感觉下结论,并且仅凭这似是而非的感觉就拒绝孩子的要求。虽然我也对孩子讲了不买的理由,但孩子当时那么小,怎么能听懂呢,她只能用躺到地上哭闹来抗争。我虽然没打骂孩子,却是要征服她,结果也只能是孩子妥协。 整个过程,体现的是我的标准,忽略的是孩子的感受;虽然表面温柔,实则是冷暴力。所以回溯这件事时,我总是有些难过,心里一再地向那个小圆圆说对不起。 这件事如果放到今天,我会痛快地买给孩子。且不说我的担心可能没必要,即使这饮料真的有某种质量问题,它也不是毒药,让孩子尝尝,满足下她的愿望,能有多大问题呢。而且,孩子喝过一次后如果还想要喝第二次第三次,我仍然会大大方方买给她,而不会对这个饮料表现出忧心忡忡。 最多,我会在这个过程中给她讲一些如何鉴别饮料优劣的常识,且和她一起品尝不同的饮料。我不担心孩子会一直选择差的东西,如果我总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同时为她提供足够好的食物、饮料,让孩子在物质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匮乏、都丰足,那么她自然能慢慢学会选择好的东西、淘汰差的东西。事实上,生活也不可能太正确、太精细,凡事大概齐就行,这当然包括饮食方面。 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我从不相信那些声称“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人真的有这样一种信念上的诚实。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 后来又有一次,这家的男老乡无意中说起最近把读初中的儿子打了一顿,因为儿子把刚买的一千多元的进口山地车丢了,车子才骑了一个月。 唉,这也是打孩子的理由吗?这时我想到,我刚花七千元买的摄像机,镜头被圆圆不小心摔坏,换一个就花去两千元,而我一句都没说她。甚至都没说一句“以后注意点”这类提醒的话。摔坏的一瞬间,孩子看出来我有多难过,她自己也很难过,这就够了。难道因为我没给她一个告诫和提醒,她以后就不知道要小心吗?家长少说废话,孩子才会认真对待你有用的话。 孩子闯祸都是无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原谅孩子无心或无奈下所犯的错误呢?况且,孩子闯了祸他自己心里就很痛苦,有内疚感。这个时候,家长反而要安慰孩子,而孩子也只有在得到抚慰的情况下才能收获经验,同时在内心积累面对挫折的力量。家长的打骂只会让他没有自尊,觉得大人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体谅他,心里生发出逆反情绪,同时也失去内疚感——经常这样来“教育”孩子,他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呢? 我开玩笑地问这位老乡,你上次丢了手机,那手机好像挺贵的吧,回家后老婆打你没?他知道我是针对他打儿子的事说的,笑了,说:“怎么能把我和儿子放到一起说事,他是孩子,我是大人啊。打他是让他记事,是为他好。”——家庭教育中这种强盗逻辑很多,打孩子说成是“为孩子好”,撒恶气说成是“教育孩子”。打了人还要把这说成是“爱”,让被打的人来领情——天下有这么不讲理的吗?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家长当然都不是圣人,会经常因孩子的问题有情绪起伏。但我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不高兴就打骂孩子。家长要确立一个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打骂孩子。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解决。 打骂孩子也会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了,也不好改。 一位小学生的家长来找我咨询。她经常打孩子。她对我说,每次打完孩子都非常后悔,但自己脾气不好,一遇到孩子惹她生气,就控制不了。我在做了一些相关疏导后,说了几句比较刺激她的话:“你可以非常诚实地在内心想一下:单位领导惹你生气时,你会去骂他吗?你的兄弟姐妹或同事让你不高兴时,你会动手去打吗?”其实,人在做出一个行为时,往往瞬间就能把结果判断出来。家长如果说在孩子面前忍不住脾气,是因为你心里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会把你怎样。你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你不用担心打人的后果,所以你就总是“忍不住”。 不是穿了西服就能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目录
第一章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1 培养一个“完美”孩子是件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时时小心谨慎,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的久远的悲伤。 给孩子犯错误权 3 警惕求完美心理的悄然渗透 9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15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22 第二章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31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和惩罚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33 不要把小事“管”成大问题 41 不要“严格要求”孩子 47 对孩子,不要先谈规则,要先谈自由 54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60 减少规矩,才能减少控制 66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73 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 84 第三章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89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暴力教育”里只有暴力,没有教育 91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98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104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111 不和孩子逆着来,孩子就不会逆反 117 唠叨是把小刀子 122 让拳头打在空气中 131 第四章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137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爱与溺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 139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144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152 第五章 谈谈竞争、寄宿和金钱 159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161 为什么要少让孩子参与“竞争”? 166 寄宿制是个坏制 173 寄宿制稀释了亲子关系中爱的成分 179 发现孩子偷钱怎么办? 185 拜金和吝啬都是畸形的金钱观 190 不必通过干家务给孩子零花钱,直接给就好 196 第六章 关于自闭症 203 现在有一种趋势,儿童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而是直接把这些问题推给医疗。当孩子有某种问题时,家长如果不是马上领着孩子跑医院,而是自省一下,我给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教育了吗?我真正理解我的孩子吗?真诚地思考,问题的死扣也许就此开始松动。 走出心理沼泽——小春的故事 205 “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及彻底康复之路 214 主要参考文献 24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