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麦凯恩
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哲学系副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证据主义与认知辩护》(Evidentialism and Epistemic Justification)、《科学知识的本质:一种解释性研究》(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 Explanatory Approach)、《最佳解释:对最佳解释推理的新论文集》(Best Explanations: New Essays on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不确定性:如何推动科学进步》(Uncertainty: How It Makes Science Advance)。
麦凯恩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论、科学哲学和最佳解释推理理论等方面。他目前担任《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知识论》(Episteme)等学术期刊的编委职务。
精彩导读
第一部分知识的本质
我们是怎么样理解知识的
我们将从一些背景信息开始,帮助定位和阐明本书所探讨的特定谜 题、悖论和思想实验。不过,对于书中的大部分章节而言,有必要让读 者提前掌握一些关于知识的传统定义的整体背景。因此,我们先来回顾 一下人们多年来是怎样理解知识的。
知识论者区分了三种主要的知识:亲知知识、能力知识和命题知识。尽管在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当中,我们主要关注最后一种知识,但是快速浏览一下其他两种知识对我们理解命题知识也会有所帮助。
亲知知识是你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拥有的知识。例如,假设你有一条狗,而你的新朋友弗雷德从未见过她。你告诉了弗雷德关于你的狗的各种事实:她是约克夏犬,她 10 岁了,等等。在你分享有关你的狗的这些信息以后,弗雷德会知道关于她的大量事实。可是,弗雷德并不认识你的狗。毕竟,弗雷德从来没有见过你的狗,也从不曾以任何方式与它互动过。弗雷德不如你那样了解你的狗。你对你的狗有亲知知识,但弗雷德没有。
能力知识不同于亲知知识,也有别于命题知识。能力知识是有关能力或技能的常识。你知道如何游泳;你知道如何投篮;诸如此类。你知道如何做某事,与获取亲知知识不同,与仅仅知道事实也不同。譬如,你也许知道有关游泳的各种事实,但是如果把你扔进深水里,你仍会有溺水的危险;相反,你也许是一名出色的游泳运动员,可是你也可能完全没有办法用有关游泳的事实来表现你的游泳能力。近来,学界出现了一种关于能力知识能否还原为事实知识的争论,不过,我们现在可以把这种争论先搁置一旁。因为在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能力知识与事实知识是不同的。
命题知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其简称为“知识”)是对事实的知识。我们将这种知识称为“命题知识”,是因为我们以思考命题的方式在心中表征这些事实。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说,命题就是陈述句的意思。研究一下这三个陈述句:“The dog is brown”“El perro escafe”“Der Hund ist braun”。这三个句子都是陈述句,但是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们包含着不同的单词,并且分属于不同的语言(分别为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然而,它们的意思都是“那条狗是棕色的”。它们的意思怎么可以是一样的呢?毕竟,这三个句子看起来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大声地念出这三个句子,那么它们听起来也完全不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虽然这三个陈述句在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表述的是同一个命题(表示着同一个事实,即“那条狗是棕色的”)。当你获取命题知识时,你所知道的是由命题所表示的事实(为简单起见,我们稍后将简称为“知道一个真命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说英语的人、一个说西班牙语的人和一个说德语的人,尽管会使用不同的句子表述“那条狗是棕色的”这一知识,但是他们知道同一条狗是棕色的。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来看看命题知识的传统定义。这个理论有时候被称为“证 – 真 – 信(JTB)理论,它指出,知道某个命题 p,就是获得一个证成的真信念p。因而,为了使你知道 p,如“那条狗是棕色的”,你必须相信 p,p 必须是真的,而且你对 p 的信念必须是证成的。 这个理论也指出,任何时候只要你相信 p,p 为真,并且你对 p 的信念是得到证成的,你就知道 p。有必要简单审视一下传统知识定义中的这三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