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讲好红色故事

讲好红色故事

  • 字数: 180
  • 出版社: 人民日报
  • 作者: 编者:环球人物杂志社|
  • 商品条码: 978751157759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后代讲述的先辈 们的红色家风故事,主要精 选汇编了《环球人物》杂志 采写的二十余篇人物专访。 通过生动记述,展现了老一 辈革命者无私奉献、严于律 己的精神以及后辈们赓续红 色血脉不懈奋斗奋勇向前的 风貌。书中的人物专访故事 包括《刘型之女刘松柏接受 专访:延安式婚礼传了三代 》《专访李大钊之孙李宏塔 :把“七一勋章”献给爷爷》 《梁汉平接受专访:父亲梁 金生,一手办药厂一手管保 小》《专访冼星海之女冼妮 娜:延安的一天从音乐开始 》等。本书内容反映了红色 基因代代相传,表现了良好 的家风对后代的深刻影响。
精彩导读
专访胡乔木之女胡木英“ 长大后我才理解了父亲” 人物简介 胡木英,1941年出生于 延安,国家工商总局退休干 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 事、北京延安儿女联谊会会 长。 快乐的延安孩子 我是1941年出生在延安 的。当时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已经比较稳固,很多经历过 长征的干部都成了家,延安 的孩子也多了起来。 那时我们党对延安青年 的教育工作抓得很紧,办了 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就连被俘虏的日本兵,我 们也给他们办了一所日本工 农学校。从全国各地来到延 安的人,不管是老革命还是 新革命,都要进入相应的学 校接受教育。因此女同志生 了孩子以后就很辛苦了,又 要带孩子,又要上学,怎么 办呢?一些女同志开始互帮 互助,今天我留在家里照看 孩子们,其他人去上学,明 天换一个人照看。但这样还 是会影响学习,而且还有很 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因 此组织上决定找一批保育员 ,办一个托儿所。 战争年代的保育员非常 稀缺,去哪里找呢?组织上 最后找到了延安当地的一些 女孩,她们当时不过十三四 岁或十五六岁的年纪,起初 也不是很愿意看孩子,组织 上就做思想工作:“不是非 得上前线才叫参加革命,在 托儿所里也是干革命。”这 样才动员了一部分女孩。 保育员有限,窑洞也有 限。托儿所最初只有两三孔 窑洞,放不下几张小床,于 是后来又请当地的老乡帮着 挖了几孔。在这种条件下, 能优先进托儿所的孩子大部 分是烈士的后代,再就是父 亲或母亲在抗日前线工作的 。而父母都在延安的,像我 ,以及毛主席另一位秘书叶 子龙的两个女儿,只能由父 母请当地的一些大孩子帮忙 照顾。 抗战时期的物资特别紧 缺,托儿所连磅秤也没有。 孩子们称体重时就用中国老 式的杆秤,一头挂着秤砣, 另一头挂一个大筐,把孩子 放在筐里。 我出生的时候,正是抗 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要按 阴历算,应该是1940年腊 月,后来的阳历生日是父母 根据阴历的大致日子推算出 来的。那时大人们都忙着抗 战、工作、学习,许多人生 了孩子也不记生日,我们这 批孩子的生日很多都是推算 出来的。 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看 ,在延安的生活还是很愉快 的,留给我的记忆都挺美好 。虽然物质是匮乏的,没有 糖,但在小米粥里放俩枣或 者几块南瓜就有甜味了。庄 稼的收成主要靠天,雨水不 好的时候就一天干嚼两顿黑 豆,能吃点小米、南瓜、大 枣就很好了。过年的时候会 杀一头猪,我们才能吃到肉 ,平时都是吃油渣,跟菜一 起炒,当时觉得特香。我父 亲胃不好,馒头、窝头都是 烤着吃,上面能抹点猪油就 是最好的东西了。 我特别喜欢延河。那时 没有河岸,都是河滩,大人 有时带我到河边玩水玩沙, 还能捡点小石头。不过山洪 暴发的时候,河水就成黄泥 汤了。你再去看,河里真是 什么都有,门板啊、窗户啊 ,甚至猪啊、羊啊,都让山 洪给冲下来了,河水要过些 日子才能变清。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延 安的拉歌。每次开大会、看 电影,各单位的人一坐下就 开始拉歌,你来我往、一刻 不停地唱,一直唱到开会或 者电影开场。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的延安好像到处都在 唱歌。“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我不理解咆 哮是什么意思,以为是延安 的“保小”(陕甘宁边区战时 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保 小),心想:“为什么黄河 在保小?” 我父亲胡乔木做了毛主 席的秘书后,我们一家先是 住在杨家岭,后来搬到了枣 园。枣园让我记住的不是枣 子,而是梨树。每当梨子成 熟的时节,叔叔阿姨们就会 摇树,一摇就掉下来一两个 。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出生后 ,我和叶子龙的女儿有时会 过去跟她玩。我记得李讷画 了很多京剧人物,她画的那 些人物头饰真挺像的。 枣园还有一个小礼堂, 是书记处开会的地方,周末 的舞会也在那里开。每次开 舞会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时 候。大人们跳舞时,我们就 在中间穿来穿去,给他们捣 乱。平时小孩子很少外出, 因为延安有狼、有疯狗,大 人们怕出意外不让孩子随便 跑。只有开舞会的时候,小 孩们才聚到一起打打闹闹, 非常热闹。到了夏天,礼堂 外面有一些小花,我们就去 抓蝴蝶。现在回想起来,真 是特别快乐。 …… P1-4
目录
专访胡乔木之女胡木英“长大后我才理解了父亲” 舒炜:怀念我的帅妈妈 彭湃之子彭士禄: 90载“深潜”人生 专访乌兰夫之子乌可力,把中国火箭销往世界 开国少将王政柱之子王延讲述叶挺未能回延安成父亲心中抹不去的痛 刘燕平,把《兰花花》唱进中南海 老兵吴桃柄,11岁参军保卫延安 叶燕:毛主席教我背古诗 专访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延安的一天从音乐开始 专访中央医院名医金茂岳之女金星“延安让父亲改变了信仰” 专访延安鲁艺副院长赵毅敏之子赵战生“毛主席称父亲为赵公元帅” 专访十八军政委谭冠三之子谭戎生70年前大军进藏“相当于二次长征” 延安第一代“喜儿”接受专访百岁孟于:《白毛女》让刺刀尖上带着文化 党代会第一次“动”起来 专访烈士之子梁汉平 父亲梁金生:一手办药厂一手管保小 专访“陕北才子”贾拓夫之子贾虹生 父亲为中央红军进陕北当“向导” 专访老八路刘型之女 刘松柏:延安式婚礼传了三代 专访抗日归国华侨王唯真之女王枫 为抗战,爸爸15岁从南洋赴延安 专访伍修权之女伍连连: 父亲在延安接待斯诺夫妇 专访吴玉章孙女吴本立 毛主席评价爷爷“一辈子做好事” 刘成章:因为魂牵这地方 马文瑞之子马晓文动情讲述 父亲留下绝笔:我想延安 郑律成,在延安弹响曼陀铃 专访马海德之子周幼马 父亲的骨灰撒在延河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