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 字数: 621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编者:沈洪兵//詹思延
  • 商品条码: 978711738041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流行病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将主要依据目前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大纲要求,主要案例选自国内外预防研究工作实践,突出流行病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全书共14章,主要包括现场及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预防医学及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各种常用的方法等。由目前国内知名的中青年流行病学专家编写,编者们全部具有流行病学科学研究和现场实践的扎实基础,编写内容以解决现场及临床有关疾病和健康的原因探讨、管理、干预和评估等各种问题;在兼顾流行病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常用方法的同时,也对内外现场工作中的一些新方法、新知识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
沈洪兵,中国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学教授,博导。主讲《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预防医学导论》等本科课程,其中《流行病与循证医学》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1

第一节 流行病学简史 / 1

一、 流行病学的起源 / 1

二、 流行病学学科形成期 / 2

三、 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期 / 2

第二节 流行病学定义和方法 / 4

一、 流行病学定义 / 4

二、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5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应用 / 7

一、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特点 / 7

二、 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 7

三、 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 / 8

四、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 8

五、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 9

六、 卫生决策和评价 / 9

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 9

一、 群体的观点/ 9

二、 比较的观点/ 10

三、 概率论的观点 / 10

四、 多病因论和社会医学的观点 / 10

五、 循证的观点/ 10

第五节 流行病学展望 / 10

一、 流行病学将应对复杂多样的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 / 10

二、 流行病学将应对更加复杂多样的环境、社会、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等暴露因素 / 11

三、 大样本、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推动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创新 / 11

四、 实施性流行病学研究将更多地应用于公共卫生决策 / 12

第二章|疾病与健康的测量及分布 / 13

第一节 概述/ 13

一、 疾病与健康测量的意义 / 14

二、 率和比的概念 / 14

第二节 常用测量指标 / 15

一、 发病指标 / 15

二、 患病指标 / 16

三、 死亡指标 / 16

四、 疾病负担指标 / 18

第三节 流行强度 / 19

一、 散发 / 19

二、 暴发 / 19

三、 流行 / 19

四、 大流行 / 19

第四节 疾病的分布 / 19

一、 人群分布 / 19

二、 时间分布 / 23

三、 地区分布 / 25

四、 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 27

第三章|病因及病因推断 / 29

第一节 概述/ 30

一、 病因的概念/ 30

二、 病因的分类/ 31

第二节 病因模型 / 31

一、 三角模型 / 31

二、 轮状模型 / 31

三、 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 / 32

四、 疾病因素模型 / 32

五、 病因链和病因网络模型 / 33

六、 充分病因/ 组分病因模型 / 33

第三节 病因研究的基本过程和逻辑方法 / 34

一、 病因研究的基本过程 / 34

二、 建立病因假设的逻辑方法 / 35

第四节 病因推断的基本步骤和判断标准 / 37

一、 病因推断的基本步骤 / 37

二、 病因推断的判断标准 / 37

第四章|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 40

第一节 研究的精确性与有效性 / 41

一、 精确性与有效性相关概念 / 41

二、 研究的精确性 / 41

三、 研究的有效性 / 42

第二节 偏倚/ 43

一、 偏倚的定义和方向 / 43

二、 偏倚的种类/ 44

三、 偏倚的控制原则及方法 / 47

第三节 交互作用 / 48

一、 相关定义 / 48

二、 交互的存在形式 / 49

三、 三种交互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 49

四、 生物学交互作用及公共卫生交互作用的特殊表现形式 / 50

第五章| 流行病学资料来源和数据管理 / 51

第一节 资料来源 / 51

一、 常规资料 / 52

二、 专题调查 / 53

三、 其他来源 / 54

第二节 调查表设计 / 54

一、 调查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 54

二、 调查表设计的主要步骤 / 55

三、 调查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 57

四、 调查表的评价 / 58

第三节 现场调查和质量控制 / 59

一、 现场调查 / 59

二、 质量控制 / 61

第四节 数据管理 / 63

一、 数据录入与清洗 / 63

二、 数据存储与备份 / 65

三、 数据安全管理 / 66

四、 数据质量控制 / 66

五、 数据共享与利用 / 67

第六章|描述性研究 / 69

第一节 现况研究 / 69

一、 现况研究概述 / 69

二、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71

三、 现况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 76

四、 现况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 77

五、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 77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 / 78

一、 生态学研究概述 / 78

二、 生态学研究设计与实施 / 79

三、 生态学研究的偏倚 / 80

四、 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 80

第三节 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 / 80

一、 个案调查 / 80

二、 病例报告 / 81

第七章|队列研究 / 82

第一节 概述/ 82

一、 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 83

二、 方法学原理与主要特点 / 83

三、 研究目的 / 84

四、 研究类型 / 85

五、 现代大型队列研究趋势 / 86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86

一、 确定研究目的 / 87

二、 确定研究因素 / 87

三、 确定研究结局 / 87

四、 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 87

五、 估计样本量/ 89

六、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 90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分析 / 91

一、 资料整理 / 91

二、 率的计算 / 92

三、 显著性检验/ 93

四、 效应的估计/ 93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 / 96

一、 选择偏倚 / 96

二、 信息偏倚 / 96

第五节 优点和缺点 / 97

一、 优点 / 97

二、 缺点 / 97

第八章|病例对照研究 / 98

第一节 概述/ 99

一、 基本概念 / 99

二、 基本原理和特点 / 99

三、 研究用途 / 100

四、 衍生类型 / 101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02

一、 确定研究目的与研究类型 / 102

二、 确定研究因素 / 102

三、 确定研究对象 / 103

四、 估计样本量/ 104

五、 资料的收集和质量控制 / 106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106

一、 资料的整理/ 106

二、 资料的分析/ 106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 / 112

一、 选择偏倚 / 112

二、 信息偏倚 / 113

三、 混杂偏倚 / 113

第五节 优缺点 / 114

一、 优点 / 114

二、 局限性 / 114

第九章|实验流行病学 / 115

第一节 概述/ 115

一、 概念 / 115

二、 发展史 / 116

三、 基本特点 / 116

四、 主要类型 / 116

五、 主要原则 / 118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18

一、 明确研究目的 / 118

二、 确定试验现场和研究人群 / 119

三、 确定设计类型 / 119

四、 样本量估计/ 120

五、 研究实施 / 122

六、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124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24

一、 资料整理 / 124

二、 评价指标 / 125

三、 统计分析 / 126

第四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 127

一、 选择偏倚及其控制 / 127

二、 信息偏倚及其控制 / 127

三、 混杂偏倚及其控制 / 127

第五节 优缺点与伦理问题 / 128

一、 优点 / 128

二、 局限性 / 128

三、 伦理问题与知情同意 / 128

第十章|理论流行病学 / 129

第一节 理论流行病学概述 / 130

一、 理论流行病学定义 / 130

二、 理论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 130

三、 理论流行病学应用 / 131

第二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理论 / 132

一、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 132

二、 常用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种类 / 133

第三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构建 / 135

一、 模型的构建过程 / 135

二、 模型的假设条件 / 136

三、 模型的结构与参数 / 137

四、 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 138

第四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应用实例 / 139

一、 催化模型 / 139

二、 阈值模型 / 140

三、 传播动力学模型 / 140

第十一章|筛检 / 142

第一节 概述/ 143

一、 筛检的概念/ 143

二、 筛检的目的及分类 / 143

三、 筛检项目制定原则和评价的步骤 / 144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 145

一、 筛检试验的定义 / 145

二、 真实性评价/ 146

三、 预测值 / 149

四、 可靠性评价/ 150

第三节 生物学效果评价 / 151

一、 常用研究方法 / 151

二、 各阶段结局指标和关联指标 / 153

三、 偏倚及其控制 / 154

第四节 卫生经济学评价 / 154

一、 成本 / 155

二、 成本/效果分析 / 155

三、 成本/效用分析 / 155

四、 成本/效益分析 / 155

五、 增量成本效果(或效用)比 / 155

六、 扩展成本效果分析 / 155

第五节 安全性、伦理学及可持续性评价 / 155

一、 安全性及伦理问题 / 155

二、 政策、经济及人力支持环境 / 156

三、 人群接受度/ 156

第十二章|公共卫生监测 / 157

第一节 概述/ 158

一、 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 / 158

二、 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概念 / 158

三、 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 159

四、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 159

第二节 监测系统 / 160

一、 监测系统的基本要素 / 160

二、 常用监测方法与技术 / 162

三、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展示 / 163

四、 监测系统评价 / 164

第三节 现代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 / 165

一、 数字化监测技术 / 165

二、 大数据融合技术 / 166

三、 数据建模分析技术 / 167

四、 数据可视化技术 / 168

第四节 监测系统实例 / 168

一、 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 168

二、 全国死因监测系统 / 169

三、 艾滋病病例管理系统 / 170

四、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系统 / 172

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 / 172

第十三章|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 / 174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述 / 175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 175

二、 证据分级推荐与循证实践 / 176

三、 系统综述与循证医学证据 / 178

第二节 系统综述的制作步骤与方法 / 182

一、 提出要评价的问题 / 182

二、 制订系统综述研究计划 / 182

三、 制定检索策略并检索研究 / 182

四、 筛选研究和收集资料 / 183

五、 数据提取 / 183

六、 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 183

七、 数据分析 / 183

八、 结果解释与总结 / 184

九、 撰写综述报告 / 188

十、 完善和更新系统综述 / 188

第三节 系统综述的质量评价工具与报告规范 / 188

一、 纳入系统综述的原始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 / 188

二、 系统综述的质量评价工具 / 190

三、 国际报告规范 / 190

第十四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 193

第一节 概述/ 193

一、 定义 / 193

二、 传染病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 193

三、 传染病流行概况 / 194

四、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 / 195

第二节 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 / 195

一、 传染过程 / 195

二、 流行过程 / 197

第三节 预防和控制 / 201

一、 传染病的预防 / 201

二、 传染病的控制 / 203

第四节 预防接种与免疫规划 / 205

一、 预防接种 / 205

二、 免疫规划 / 207

第十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10

第一节 概述/ 210

一、 相关概念 / 210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 / 210

三、 分级原则 / 211

第二节 调查处置 / 212

一、 调查目的 / 212

二、 调查步骤 / 213

三、 暴发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 218

第三节 调查报告撰写 / 219

一、 基本原则 / 219

二、 个案流调报告撰写 / 219

三、 暴发调查报告撰写 / 220

第十六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 基本概念 / 222

二、 疾病负担 / 222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 224

一、 人群分布 / 224

二、 时间分布 / 224

三、 地区分布 / 225

第三节 危险因素 / 226

一、 家族史和遗传因素 / 226

二、 环境因素 / 226

三、 生活方式 / 226

四、 代谢因素 / 227

五、 社会因素 / 228

六、 心理因素 / 228

七、 生物因素 / 228

八、 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 228

第四节 预防和控制 / 228

一、 慢性病的防控策略 / 228

二、 慢性病的防控措施 / 229

第五节 常见慢性病流行病学 / 230

一、 恶性肿瘤 / 230

二、 心血管疾病/ 232

三、 糖尿病 / 234

四、 呼吸系统疾病 / 235

五、 精神障碍 / 237

第十七章|伤害流行病学 / 239

第一节 概述/ 239

一、 伤害的定义及分类 / 239

二、 伤害流行特征 / 240

三、 伤害的病因学模型 / 242

第二节 常见伤害的影响因素 / 244

一、 道路交通伤害 / 244

二、 跌倒 / 245

三、 溺水 / 246

四、 青少年暴力/ 246

五、 自杀 / 247

第三节 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8

一、 研究内容 / 248

二、 资料收集 / 248

三、 测量指标 / 251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策略 / 252

一、 三级预防 / 252

二、 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 / 253

三、 哈顿十项基本策略 / 253

四、 “5E”伤害预防综合策略 / 253

五、 四步骤公共卫生方法 / 254

第十八章|分子流行病学 / 255

第一节 概述/ 255

一、 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 / 255

二、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 / 256

三、 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 256

四、 与系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 257

第二节 生物标志 / 257

一、 暴露标志 / 258

二、 效应标志 / 259

三、 易感性标志/ 259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60

一、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 / 260

二、 高通量组学检测与分析方法 / 261

三、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263

四、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265

第十九章|营养流行病学 / 267

第一节 概述/ 267

一、 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 / 267

二、 营养流行病学的发展 / 267

三、 营养流行病学的展望 / 268

第二节 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268

一、 观察法 / 268

二、 实验法 / 269

三、 数理法 / 270

第三节 膳食暴露的测量 / 270

一、 暴露变量的选择 / 270

二、 膳食暴露的测量方法 / 272

三、 人体测量及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 / 276

四、 实验室营养相关指标的检测 / 277

第四节 营养流行病学的应用 / 278

一、 开展营养调查 / 278

二、 制定膳食指南 / 278

三、 研究饮食和营养在疾病中的作用 / 278

四、 研究与营养相关疾病的病因与分布 / 278

五、 研究膳食因素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协同作用 / 278

第二十章|行为流行病学 /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一、 行为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 / 279

二、 行为流行病学的定义 / 280

三、 行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 / 280

四、 行为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280

第二节 行为与健康 / 281

一、 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 281

二、 健康相关行为 / 281

三、 行为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 283

四、 行为评估与监测 / 284

第三节 行为干预 / 286

一、 行为干预的概念 / 286

二、 行为干预的策略 / 286

三、 行为干预研究的设计与效果评价 / 287

第二十一章|临床流行病学 / 290

第一节 概述/ 290

一、 发展简史 / 290

二、 相关定义 / 292

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用途 / 293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294

一、 设计 / 294

二、 测量 / 295

三、 评价 / 296

第三节 常见研究内容与设计方法 / 296

一、 疾病自然史研究 / 296

二、 诊断试验研究 / 297

三、 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 / 298

四、 干预措施安全性评价 / 299

五、 疾病预后研究 / 303

第四节 真实世界数据与真实世界证据 / 304

一、 真实世界数据来源(侧重临床) / 304

二、 真实世界数据治理与评价 / 304

三、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要点 / 305

推荐阅读 30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0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