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德经精讲

道德经精讲

  • 字数: 340
  • 出版社: 天地
  • 作者: 张其成|
  • 商品条码: 978754554641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通行本进行了颇有深度而又通俗有趣的解读。作者逐字逐句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讲解,忠于原典原文,忠于原文的字源本义和原典语境下的引申含义;对重点字词,追溯其甲骨文、金文字形与字义,并比较与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之间的版本异同;对疑难词句,比较王弼、河上公、严遵乃至庄子、韩非子等众多权威注解者的解读;还创造性地在《道德经》与《易经》《易传》《论语》《六祖坛经》等基本国学经典之间进行比较与汇通,既讲清了《道德经》深奥的哲学内涵,又解读了蕴含于《道德经》中的领导艺术、企业管理技巧、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在人生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传统智慧。
作者简介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现代易学家,中医文化学家。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国家级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创建“易魂佛心,儒风道骨,医艺并用,六经归元”思想体系。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国际易学伯崑奖,汤用彤国学奖,北京大学教育贡献奖,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具影响力成果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余项,出版易学文化研究、全解国学经典、国学养生、中医思想文化四个系列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易学大辞典》《易经应用大百科》《中医哲学基础》《中医文化学》等。
精彩导读
文摘第五十章 为什么说最好的养生是不刻意?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养生”是中国人永远的话题,近年来在年轻人中也掀起了一场“养生热”。要说起来,年轻人要拼事业,要忙于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哪有时间养生?可是偏偏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群“朋克养生族”。有这么一些顺口溜:“朋克养生不服老,破洞裤里贴暖宝。保温杯里泡枸杞,戴着护膝去蹦迪”,“一三五吃燕窝,二四六炖雪蛤。敷最贵的面膜,熬最黑的夜”。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吃健胃消食片;一边吃火锅,一边再来份冰激凌降温;一边吃辣条,一边喝金银花水降火;一边熬着最黑的夜,一边吃着最贵的营养品。这种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朋克养生”法真的管用吗?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给出了答案。人出现在世上为生,进入坟墓为死。“出生入死”的意思是从出生到死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但成语的意思是指离开生路,走向死路,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这与老子的本义并不相同,老子这句话,是为后面的三个“十有三”(十分之三)作铺垫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客观描述。每一个人都是从生中来到死中去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王弼解释为“出生地,入死地”,吴澄解释为“出则生,入则死”,其实都是这个意思。河上公对“出生”和“入死”的原因做了解释:“出生谓情欲出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也。”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活得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都是一个过客,正如李白所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来到的这个世界好比一个旅馆,我们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起点就是出生,终点就是死亡。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可是离开这个世界时有的人是笑着走的,有的人却是哭着走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哭着来,笑着走。老子对来到这个世上的所有人作了分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长生一类人,有十分之三;短命一类人,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却过早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老子说的三个“十有三”,是指三类人各占十分之三。第一类是“生之徒”,“徒”在这里不是徒弟的意思,而是“类”的意思,“生之徒”就是长生、长寿一类人;第二类是“死之徒”,是指夭折、短命一类人;第三类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本来是可以长生的,却因为自己的缘故而过早死亡。前面两类人都是有自然缘故而长寿或夭折的,后一类人是有自己的原因、人为的缘故而短命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养生养得太过分了。人为导致短命的原因就是“生生之厚”,第一个“生”是动词,使……生,养生、求生的意思;第二个“生”是名词,生命。马王堆帛书本是“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以”是因为的意思。“以其生生”,就是因为要使得自己长生,为了延长生命采用各种手段。通行本“生生之厚”的“厚”本义是厚重,这里指太过度了。为追求长生,欲望太盛,而奉养太厚了,过分地讲究养生,过分地享受,酒食宴乐,声色犬马,结果违背了自然之道,伤害了身体,走向了死亡。老子不愧是超出常人的大智者。一般人总是认为要长寿就得讲究养生,老子看出养生的本质并不是保养,不是刻意地去养生,太讲究养生,反而导致早死。这其实回答了现在“朋克养生”的问题,朋克养生族其实就是这一类人,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而采用刻意养生的方法,结果往往“动之于死地”,导致身体早衰,甚至早亡。这是多么可惜啊!那么还有十分之一的人是什么人呢?大家注意到没有?老子说的这三类人各占十分之三,加起来是十分之九,那么还有十分之一是什么人呢?是善于养生、真正懂养生的人,叫“善摄生者”。“摄生”就是养生,“摄”就是养,有一个词就叫“摄养”。“养生”这个词是老子之后的庄子第一次提出来的,《庄子》内七篇的第三篇叫《养生主》,首次提出“养生”概念,之前叫“摄生”。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句话意思是,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作战不会受兵器伤害。“兕”就是犀牛,全身长着黑色的毛,头上长着一只角。“不被甲兵”,在军队中作战的时候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被”是动词,遭遇、遭受;“甲兵”是指铠甲和兵器。为什么呢?因为:“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在善于养生的人面前,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也就是说犀牛对他不伸头角,猛虎对他不伸爪牙,兵器对他不露锋芒。“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地。犀牛、猛虎为什么不会去伤害善于养生的人?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根本就不会进入犀牛、猛虎的领地。兵器为什么用不上开刃?因为根本就不会有战争。老子并不是反对养生,而是反对违背自然去养生,比如那些“生生之厚”的人就是违背自然去养生的人。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这里没有明说,只是说,善于养生者的好处,是不会受到兕、虎等猛兽和兵器的伤害。这里的犀牛、老虎、兵器都是比喻,比喻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危险。为什么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不遭遇各种危险,得以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呢?其实最后一句“以其无死地”,不仅说明了根本原因,而且说出了养生的根本方法,那就是一种不要进入死地的“无为”方法。这种养生方法被庄子做了解释和发挥。《庄子》有一篇叫《刻意》,就说到有些人成天练习呼吸吐纳、成天做运动锻炼,一心只追求长寿,这并不是高明的养生。这些人好比是老子说的“生生之厚”的人,他们的养生方法最多不过是初级的“有为”法。高级的养生方法应该是“不刻意而高”“不道引而寿”“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简称为“无为”法。只有“虚无恬淡”才符合“天德”,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句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淡泊平和、物我两忘,真气运行畅通,精和神都内守无漏,才不会得病。这正是老子、庄子所倡导的“无为”养生法。这才是最高明的养生方法。当然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毕竟太少了,只有十分之一。结合老子在《道德经》其他章节所说的观点,总结一下,真正善于养生的人,不是刻意去养生,也不会过度去养生,而是自然无为,虚极静笃,涤除玄览,抟气致柔,见素抱朴,就像婴儿一样纯净、柔弱,按照这种养生方法去做的人,怎么可能进入死地呢?第五十一章 成功的关键一个字是什么?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我们都听说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结果禾苗全部死掉了。揠苗助长也叫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记载在《孟子·公孙丑上》。当代社会,多少家长为了子女成才,在做拔苗助长的事!为什么拔苗助长不会成功呢?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呢?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开头四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出万物,德养育万物,物体使万物有形,环境势力使万物成功。简单地说,任何事物的成功都要具备四大要素:道、德、形、势。这四句中的“之”道,不符合道就会很快死亡。“早已”的“已”就是停止、死亡。反之壮年是强壮的,结果反而由此开始走向衰亡。为什么事物强壮了就会衰老?因为强壮的东西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早死。“物壮则老”是生命的规律。老子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婴儿是柔弱的,生命力很顽强,所以柔弱才是延长生命的方法,刚强反而加速生命的衰亡。就是指万事万物。四大要素中道是最根本的,“道生之”,道生成了万事万物。“德畜之”,“畜”即畜养、养育,德养育了万事万物。从道和德的关系看,道是最根本的,是万物的母亲;德是道的具体体现,是道的分化,是禀受于道而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事物的功用与特性。道通过德来对万物发生作用,所以说德养育万物。道和德从本质上说又是阴阳关系:道看不见、摸不着,属于阴;德是可以表现出来的,所以是阳。道和德是阴阳一体关系。按照《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生长的过程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由道产生,道生出气,气生出阴阳,阴阳相合产生万物。万物产生以后,道内化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仍然在决定、支配着万物。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发展成各自的形状,具有各自的特色。再看“物形之,势成之”。“物”指具体的物体,是由道和德生成的,道和德通过具体的物体使万物有了形状。“形之”的“形”是使动词,使万物成形、使万物有了形状,于是万事万物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光有形状还不行,最后还要“势成之”,要靠“势”来成就它,有了“势”万物才真正形成、长大,万物才真正长成。也就是说,“势”才是事物成功的关键。什么是“势”?“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地域、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了合适的环境和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万物才得以生成。《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势篇》阐述如何造势、因势、用势。用兵作战就在于“势”,虽然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运用好兵势,出奇制胜。对于事物来说,最终的成功也要符合“势”,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马王堆帛书本“势”作“器”,“器成之”,是说通过具体的器具使万物完成了。万物生成的这四大要素,道是根本,“势”是关键。王弼解释:“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由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道、德、形、势这四大要素,说到底都归结于道,德是道的具体行为,“形”是道的表现形式,“势”是道的运动趋势。老子接着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视德的。“尊道贵德”成为道家的一种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价值观和一种信仰。因为万物是由道与德生出并养育的,所以道与德就好比是父母,一个人对父母一定要孝顺,对道与德一定要尊崇。“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没有对万物加以干涉而是让它们永远顺应自然。“莫之命”是没有人命令它、干涉它。“常自然”是永远顺应自然、保持天然本色。“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所以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成长、培育,使万物安宁、成熟,使万物得以滋养、维持。这一段描述了道与德创生自然万物的过程:生万物、养万物、长万物、育万物、爱万物、护万物。“亭之毒之”的“亭”是安宁的意思;“毒”通“育”,是养育、化育的意思。后来有一个成语叫“亭毒之心”,就是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心。“养之覆之”,“覆”是保护、维护的意思,正是人间父母之爱的体现。道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创造性、奉献性,还在于它的无目的性、无意志性。它生长、养育万物不是为了万物的回报,正如父母养育子女不是为了子女的回报。道让万物成长但不指使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向万物发号施令,而是让万物按照自己本来的属性自然而然地、自由地、自发地生长化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自恃己功,长养万物而不加以支配,这就叫玄妙的德。“不有“不恃”“不宰”是道的三大法则,前面已多次提到过,比如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跟这一章最后几句完全一样。这三大原则是从道生成万物的三个阶段说的。第一个阶段是创生万物,万物出生了,却不拥有它;第二个阶段是成就万物,万物成功了却不去占有它;第三个阶段是长养万物,万物长成了,却不去支配它。“是谓玄德”,这就叫玄妙的德,一种最高的德、大德、尚德。什么是“玄德”?河上公解释:“道之所行之恩德,玄暗不可得见。”王弼解释:“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字玄德,就是取自老子《道德经》。玄德是最完备的德行,字是解释名的。“玄德”之人是符合道的人,老子所说的“赤子”“婴儿”就是玄德之人,孟子的“赤子之心”,李贽的“童心说”都受到老子的影响。“玄德”是道的体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三不”原则说明道在整个创造过程中没有任何占有欲。人世间父母亲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父母生育了子女,但并不以占为己有为目的,而是以分离为目的,让子女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成长、成功。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的爱是唯一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所以它是最符合道的。父母并不是为了占有子女、控制子女而生育子女的。可是我们发现,现在不少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去限定、控制子女,有的限制子女的恋爱婚事,有的限制子女的专业志愿、工作选择,结果轻者子女叛逆、关系僵化,重者导致子女轻生或终身不幸。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二章 化解母子矛盾的秘诀是什么?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我在给国学爱好者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问我小孩子的教育问题,问自己的孩子叛逆、不听话,怎么办。记得在一次学《论语》的夏令营活动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很叛逆,她和妈妈一起生活,母女双方几乎对每件事情都持相反意见,一个喜欢东另一个就喜欢西,关系很紧张。后来班主任详细了解了双方的情况,找到了症结所在。经过七天的《论语》学习后,当母亲来接孩子的时候,两人抱头痛哭,各自都在不断地说“对不起”。这对母女矛盾化解的秘诀是什么呢?《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解开了这个谜底,其实就一个字。这一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有本始,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已经掌握了这个母亲,就可以推知它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孩子,又回去守持住母亲,一直到死都不会有危险。“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始”是本始、起始,天地万物的本始当然就是道。“始”这个字是女字旁,本义为“女之初”,就是童女。我在第一章中解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时已经说过,“无”好比是童女,“有”好比是母亲。这里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一个本始,好比童女,它可以产生万物,好比母亲。童女和母亲是一个人,就是道,一个人分两个阶段,就是道的从无到有,从孕育万物到生成万物的两个阶段。老子用“母”和“子”作比喻,“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用母和子的关系比喻道和万物的关系,形象生动。“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是已经的意思。对万物来说,道是万物的母亲;对道来说,万物是道的孩子。如果了解了母亲,就可以推知它的孩子。母与子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互投射的,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基因,因此从母亲身上可以认识孩子,从孩子身上也可以认识母亲。这是告诉我们,道虽然玄妙而不可捉摸,但可以从纷繁的万物中追根求源,从而认识道,认识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从道中又可反推到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一旦回归于母体,我们就安全了,就不会有危险了。“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已经认识这个孩子了,就可以回去守住这个母亲,就是说一切都要返璞归真,复归于大道,就终身没有危险。孩子可以有很多,但是母亲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孝顺母亲、守护母亲。只有守住了母亲,守住了这个根本大道,才可以至死也不会有危险——在母亲的怀抱里,才是最安全的。按照《周易》的说法,乾坤二卦是父母卦,是万物的根本,守住了乾坤根本,做事情就会顺利,当然也不会有危险。回到开头我讲的那个故事,那一对母女为什么关系紧张?要说起来母女连心,女儿是母亲的投射,有其母必有其女,观其女必知其母。为什么矛盾那么深呢?显然是没有很好沟通,彼此不知对方心思。后来矛盾为什么能够化解?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就是“知”。“知”是双向的,母亲要了解孩子,孩子要了解母亲。“知”更是双方的,一是了解对方,要“知人”;二是了解自己,要“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双方都“知”了,矛盾就化解了。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思就是要塞住孔窍,关上门户,终身都不会有病。打开孔窍,助长欲望之事,终身都不可救药。“塞其兑”的“兑”就是嘴,《周易》兑卦表示口,这里泛指孔窍、五官七窍。“塞其兑,闭其门”,就是要关闭感官的出口、欲望的大门。后面第五十六章也说了这两句。这样做,终身都不会有病。“终身不勤”的“勤”通“瘽(qín)”,指病痛。如果反过来“开其兑,济其事,”打开感官的出口、欲望的大门,“济”是助长的意思,助长欲望之事,那么就“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药了。这里主要是说要去除私欲杂念,心灵纯净即可得道。后来道教、中医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闭关”的修炼方法与“辟谷”的养生方法,对人体的修养、健康都是极有好处的。郭店楚简本有这两句,写的是:“闭其门,赛其兑,终身不侮。启其兑,赛其事,终身不逨(lái)。”“侮”是侮辱、欺侮。“逨”同“来”,即到来。关上门户,塞住出口,终身都不会受欺辱。打开出口,助长欲望之事,终身都不可挽救。这一章的第三部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能察见微小叫作“明”,能守住柔弱叫作“强”。运用光辉,重新回归到内在的光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叫作沿袭恒常的道。“见小”“守柔”:察见微小,守住柔弱。这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保持柔弱,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能做到才是明智与坚强。关于柔弱的论述,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重点讲讲“小”。第三十二章老子说“(道)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是说道是纯朴的,虽然微小,但天下却没有人能让它臣服。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可名于小”“可名为大”,说大道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小”的同义词是“细”,第六十三章老子说“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在强调要从细小处做起。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老子特别注重细节,告诉我们要观察细小的东西,不要等它已经长大了才去关注它,那就不叫“明”了,要在有苗头的时候发现它。“明”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一种大智慧。佛家把众生烦恼、痛苦的第一因归结为“无明”。老子把不知晓道叫作“不明”,把知晓道、悟道、得道叫作“明”。老子说“知常曰明”(第十六章、第五十五章)、“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第二十二章)、“不见而明”(第四十七章),这里又说“见小曰明”。“见小”与“不自见”“不见”并不矛盾,“不自见”是不自我表现,“不见”是不亲见,不用眼睛去见,这里的“见小”当然也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微小的东西,因为人的眼睛观察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要用我们清静的心灵去照见微小的东西,要内见、内视、内观。“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光”是指理智之光,这个光要内收,不可外显,要“和其光”(第四章、第五十六章)、“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将理智之光反照于内,才是真正的“明”。可见“明”是人人本具的大智慧,只是外显太甚了,内在反而黑暗了,大智慧被泯灭了,只好去显示小聪明,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老子反复强调回归内心的真正光明,找回内心的大智慧,这样就不会给身体带来灾祸,这就叫“袭常”,沿袭常规、因顺常道。“常”就是恒常之道。第五十三章 为什么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í)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没有:“大路有水,小路有鬼。”走大路会比较顺遂如意,走小路会比较危险。古人认为水有财的意思,所以走大路往往会发财。走小路往往会比较节省时间,可以早一些到达目的地,但会遇到“鬼”,遇到麻烦、危险。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有深刻的道理,老子早就做了分析。请看《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开头一句,老子表明态度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假使我稍有认知的话,就走在大道上,只害怕走入邪路。“使我介然有知”第一个字“使”是假使、如果的意思。“我”是指统治者。“介”同“芥”,小草,“介然”指微小、稍微。“有知”是指有认知,有辨别力。“行于大道”是走在大道上。“唯施是畏”的“施”通“迤”,指曲折的道路,就是邪路。“唯施是畏”就是只畏迤,只害怕走邪路。“唯……是……”是常见的古汉语句式,宾语提到谓语的前面,比如:“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只追求利益;“唯命是从”是只服从命令,绝对服从命令。这里“唯施是畏”是只害怕走邪路。老子接着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很平坦,可有人却喜欢走小路。“夷”是平坦的意思,“径”是小路的意思。小路是不平坦的,这里也指邪路,可有的统治者偏偏不走平坦的大道,不仅不害怕走邪路,反而喜欢走邪路、小路。这就构成鲜明的对比,一种统治者喜欢走平坦的大道,害怕走邪路,不愿走小路;另一种统治者却喜欢走邪路、小路,不喜欢走平坦大道。这里的道是双关语,既是有形的道路,又是无形之道。“施”(迤)和“径”也是双关语,既是有形的邪路、小路,又是指违背大道的无形的邪道。大道就是天道,天道好还,凡是走大道,按照天道来做的,一定会有好报;凡是喜欢邪门歪道、做违背天道之事的,一定会有恶报。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大路有水,小路有鬼”。那些不走大道而走邪道的统治者,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呢?老子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朝廷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可还是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足了精美的饮食,钱财剩余很多。一味地聚敛财富、强取豪夺,才导致“朝甚除”,朝廷很腐败。王弼解释“朝”是宫殿,“除”是洁好,意思是宫殿很整洁。我不敢苟同。“朝甚除”的“除”通“污”,是污秽、腐败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这里一连用了三个“甚”,“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朝廷很腐败,田野很荒芜,仓库很空虚。可是他们自己却“服文彩”,“服”是动词,穿着的意思,穿着华丽的衣服。“带利剑”,佩带锋利的宝剑。“厌饮食”的“厌”不是讨厌,“厌”通“餍”,是吃饱的意思,吃饱了精美的饮食。吃饱了东西,就不再想吃了,满足了。所以“厌”引申为满足,成语“贪得无厌”,太贪婪了不知道满足。“学而不厌”是学习不知道满足。“厌饮食”是吃足了精美的饮食,也就是满足于美味佳肴。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和老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财货有余”,自己的财富剩余很多、太富裕了。老百姓却一贫如洗。老子对这样的统治者十分不满,痛斥他们:“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就叫强盗头子。这不是正道啊!“盗夸”就是强盗头子。“夸”《韩非子·解老》中作“竽”。“夸”“杅”“竽”通用,“盗竽”相当于“盗魁”,就是强盗头子。竽是一种主导乐器,竽先吹奏,其他乐器跟着演奏。“夸”还有大的意思,“盗夸”也就是大盗。最大的强盗就是强盗头子。这样的统治者贪婪、奢侈,损公肥私、道德败坏,大大损伤了天地之道。盗取百姓利益,把百姓利益占为己有,导致民不聊生,农田荒芜,饿殍遍野,这不是最大的强盗吗?这种做法,“非道也哉”!这不是正道啊!老子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一般不轻易动怒,可是这里忍不住痛斥这样的君主,可见实在是愤怒之极,无法忍受了。然而天道是公平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种“非道”之人必然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古往今来,暴政者都没有好下场。天地万物最终都是按道运行的,人类社会最终也会回复到它公平、和谐的状态中去。看看当今世界上那些大富豪们,虽然他们并不都是通过强取豪夺来聚敛财富,大多数还是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取得财富,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公平性,比如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当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还拥有巨额财富,那是耻辱。”所以有的富豪把大部分财富捐赠出来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这是符合天地公平之道的。可是也有不少富豪并不是通过大道而是通过邪道发的财,最终一定会遭到惩罚。那些爆雷、被法办的富豪,实际上是“盗夸”,不仅被剥夺了财富,还被送进了监狱。第五十四章 怎样拥抱才能使对方挣不脱?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在拥抱时不想让对方挣脱,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有人说那就抱紧一点,让对方挣不脱;有人说那就抱松一点,让对方舒服。其实,无论是抱紧还是抱松,对方总能挣脱掉。有没有一种办法让对方永远也挣不脱呢?有!可能你不相信,说那怎么可能呢?老子在本章就告诉我们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永远挣不脱。开头两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前半句讲善于种树的人种的树,你怎么拔也拔不起来;后半句讲善于拥抱的人拥抱对方,对方怎么也挣不脱。“善建者”与“善抱者”当然不仅指种树和拥抱,还包括善于建立事业和善于坚守事业——善于建立事业怎么都毁不掉,能树而不倒;善于坚守事业怎么都灭不掉,能成而不败。有人说将“建者不拔”“抱者不脱”解读为建功立业、百世流芳,是以儒解老,并不符合道家无名无身、不追求功名荣誉的价值观。其实老子所说的“善建者”与“善抱者”并不是在强调建什么、抱什么,而是强调为什么能“建者不拔”“抱者不脱”。要我们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建者不拔”“抱者不脱”。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经》中“建”“抱”相关的词语。《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建德若偷(愉)”,刚健的德好像懈怠,“建”和“德”连在一起。再看“抱”字,第十章“载营魄抱一”,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抱一”“抱朴”其实就是“抱道”。“建德”的“德”也是道的体现。这样我就清楚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深层含义就是只要按照道来做事情,那就永远也拔不掉;只要按照道来坚持,那就永远也垮不掉。所以“善建者”和“善抱者”就是真正按照道来做事的人。总之,善建者不拔于道,善抱者不脱于道。以种树和拥抱为例:按照树的本质特性和生长的规律来种树,不人为地干预这棵树,这棵树就会自然成长,就拔不掉;按照对方的本性喜好、活动需求和生理成长规律去拥抱对方,而不是去束缚对方,这样对方就永远不会挣脱。再从建立事业的角度来说,要按照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来建功立业、坚守功业,这样“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按照道来做就会祭祀不绝。“辍”是停止的意思。孔子特别重视祭祀,老子不怎么讲祭祀,整部《道德经》只讲了一次“祭祀”,就是这里讲的“祭祀不辍”。“祭祀不辍”——祭祀不绝,表示香火不衰。老子强调的是按道来治家,不仅按照道来创业,而且按照道来守业,这样家业就会坚固而不可动摇,家族就会世代传承、长盛不衰。我想起中国建设银行的广告语是“善建者行”,“建”和“行”字用红色标出来,是对“善建者不拔”的化用。“行”字既可以读háng,又可以读xíng;既有银行的意思,又有夸奖的意思。源于经典,巧妙化用,富有韵味,也收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郭店楚简本《老子》有这一章。第一句是“善建者不拔,善休(保)者不捝”,意思和通行本基本相同。马王堆帛书本缺字太多。怎样才能成为“善建者”与“善抱者”呢?老子告诉我们关键在于一个字,就是“修”。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指修德。修德于自身,他的德就纯真;修德于家庭,家庭的德就富余;修德于一乡,一乡的德就会长久;修德于一国,一国的德就丰足;修德于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遍。老子的修德与孔子的修德不同,孔子修的是仁义之德,老子修的是自然虚静之德;孔子修德是一个逐步积累善行的过程,老子的修德是一个逐步减少欲望杂念、回归人的清静本性的过程。但修行的路线次第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都要从自身修起,最后是整个天下。修身是修德之本。《礼记·大学》说:“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也说首先是“修之于身”,然后依次是: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最后是修之于天下。修德的次序是身体、家庭、乡里、国家、天下,分为五步。修德的结果也分为五种:真(纯真)、余(富裕)、长(长久)、丰(丰足)、普(普遍),是逐步推广、增长、普及的过程。从自身到天下,所有人都回归清静德行,都具备无己、无名、无私、无欲、无为的禀性,那么天下就步入大道了。这样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守住功业,就会永远不衰亡、不停止。老子最后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所以要以自己的身体去观察别人的身体,以自己的家庭去观察别人的家庭,以自己的乡里去观察别人的乡里,以自己的国家去观察别人的国家,以自己的天下去观察别人的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情况呢?就是采用了这个方法。注意这里讲的“观”是修德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子说的“观”是指内观,内观是不是有污垢、有灰尘,私欲杂念就是污垢、灰尘。所以内观的过程就是洗心的过程。这里提到五个“以……观……”,都是指以自己去观别人,而且是同等的观。这个“观”当然不是观表面现象,而是指透过现象观其本质,观一身、一家、一乡、一国、一天下的人心本性是不是纯净无染。这就是“涤除玄览”。“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知天下然哉”的“然”是“这样”。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种情况呢?“以此”的“以”是“因为”。就是因为采用这种方法,也就是采用了以天下观天下的方法就可以知道天下是一种什么情况了。“观”是修德的重要方法。《易经》第二十卦观卦,风地观,风行地上,这个卦告诉我们在祭祀的时候要虔诚观礼,要瞻仰祖先、敬畏天道。“观”是儒、道、佛共用的方法。老子提出“以身观身”的方法,开创道家“以己观人”的修道路径。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观过(斯知仁矣)”“观其志”“观其行”“观其所由”,北宋大儒邵雍作《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提出“以物观物”的方法。佛家有止观法门。《心经》第一个字是“观”:“观自在菩萨。”《金刚经》最后一个字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要好好领会“观”的修身方法。第五十五章 老子发现婴儿哪四大秘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反复提到婴儿:比如“复归于婴儿”“如婴儿之未孩”“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婴儿呢?因为婴儿是道的化身。我在前面说过,在自然界中有一个东西最接近于道,那就是水;而人在一生中,处于婴儿期时是最接近于道的。为什么说婴儿最接近于道呢?我们来看一看《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就明白了。这是老子描述婴儿最精彩的一章。开头一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具有深厚道德的人,好比是初生的婴儿。“含德”就是含有德、具备德,“含德之厚”就是含有最丰厚的德。最丰厚的德就是道的具体体现。“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就是“婴儿之未孩”还不会笑的婴儿。刚出生的婴儿具有最丰厚的德,是最接近于道的,或者说就是道的象征。为什么呢?老子发现婴儿有四大秘密。从这四大秘密可以看出道的本质。婴儿的第一大秘密是“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有毒的虫子不会刺伤婴儿,猛兽不会来侵害婴儿,凶鸟不会搏击婴儿。郭店楚简本有这一章,这句是:“蜂虿(chài)虺(huǐ)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毒蜂、蝎子、毒蛇不刺伤婴儿,凶猛的鸟儿野兽不伤害婴儿。可能你不相信。那你听说过狼孩的故事没有?豺狼虎豹是凶猛的野兽吧?为什么不伤害婴儿,反而把他抚养起来?被狼抚养的孩子就成了狼孩。罗马城的标志是什么?是母狼哺婴,就是一匹母狼在给一对双胞胎婴儿喂奶。大家想一想,婴儿看到凶猛的野兽来了是什么反应?是笑!婴儿没有分别心,不知道善恶、好坏,没有任何戒备心,不会觉得这些毒虫和猛兽会伤害他,当然也不会反抗,更不会主动去攻击这些动物,所以这些毒虫和猛兽不会伤害他。王弼解释“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所以自己也不会受伤害。从婴儿的天真状态可以推知,道是一种本真的状态,无善无恶,不思善不思恶,最广大,最包容。婴儿还是纯阳之体,浑身充满了天真、纯正、醇厚之气,所以生命力是最强的;婴儿是最柔弱的、最天真的,所以最安全,也是最快乐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想一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见到凶猛的野兽会怎么做?要么吓得直跑,要么拿起武器和它们抗争。结果呢?往往受伤害。这给我们做人的启发是什么?长大后有分别心、竞争心了,于是离道越来越远了。老子要我们不要处处相争,没有什么冤家对头,你报之以微笑,矛盾就会化解,也不要有那么多分别心、嗔恨心、嫉妒心,要打开格局,包容万物。在养生上给我们的启发是,要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笑,“笑一笑十年少”。婴儿的第二大秘密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的筋骨是最柔弱的,可是握起拳头却握得最牢固。婴儿是怎么握拳的?是大拇指含在四指里面的。大家可以这样把自己的左手握紧拳头,然后用右手来试试是否能掰开,是很难掰开的。我们长大了怎么握拳?是大拇指放在外面的,一掰大拇指,手就松开了。这说明什么?大家仔细看一看自己的五个指头,大拇指和其余四个指头长得不一样,是最另类的。我们现在夸别人或夸自己总是伸出大拇指:“天下第一。”其实这恰恰就是最容易受攻击的地方。这给我们做人的启示就是不要张扬、自夸,要内敛、低调,要“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这就是柔弱胜刚强。婴儿的第三大秘密就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牝牡”这两个字都是牛字旁,代表动物。另外一半分别代表雌性和雄性。这里指男女。“牝牡之合”就是男女交合。婴儿并不懂得男女交合。“朘作”的“朘”通行本作“全”,马王堆帛书乙本作“朘”,就是小男孩的生殖器。“朘作”就是小生殖器勃起。婴儿并不懂得男女交合,可为什么小生殖器经常勃起?有人回答是憋尿了。那我就反问一句:大人憋尿了会不会勃起?不会。那小孩为什么会?老子解开了这个秘密,说是“精之至也”,是婴儿的精气充足到极点的缘故。只有肾精充足才可以自然勃起。《黄帝内经》说男子到了四十岁肾气就开始衰弱,肾主先天之精气,所以我们要养护肾精肾气。婴儿第四大秘密就是“终日号而不嗄”。婴儿整天大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嗄”就是哑。为什么婴儿整天在哭但是嗓子从来不哑?传说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因为经常要唱很高的音,所以他很担心自己嗓子会哑掉。有一天,他听到隔壁婴儿在哭,哭了几个小时,嗓子始终不哑,他觉得很奇怪。后来他就注意观察,发现小孩子不是用嗓子在发音,而是用丹田之气,气从下丹田发起,然后通过中丹田,通过胸腔,再从嗓子发出来。帕瓦罗蒂由此悟出了发音的方法,从此以后他的嗓子再也没哑过。其实这个秘密老子早就发现了。我们观察一下,婴儿哭的时候不仅四肢在动,而且肚子、胸、额、头的特定位置都在动。这几个位置当中就有三个丹田,即下丹田(肚脐下方一点点,中医叫“关元穴”)、中丹田(胸口处)、上丹田(两眉之间鼻根的上方,中医叫“印堂穴”,老百姓叫“天眼”“天目”),还有头顶的“百会穴”。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几个穴位动的频率是一样的,婴儿非常会运气,气运非常和谐,所以老子说婴儿是“和之至也”,这是和谐到极点的缘故啊。道是宇宙万物本有的和谐状态,生命的活力在于和谐,养生就是要精气神和谐。老子是最早发现这个秘密的,并把它总结为一个“和”字。真是一语中的!老子接着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懂得和谐叫作“常”,懂得“常”叫作“明”。懂得“和”就懂得道了,和谐就是得道的状态。第十六章也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和”和“复命”(回归本性)都叫作“常”,“常”就是恒常不变的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性(“命”)就是和谐的、清静的,所以认识了和谐的本性就是认识了道。再看“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一种是正面的解释:增益生命、懂得养生之道的叫吉祥,心指挥气运行叫强壮。另一种是反面的解释:纵欲贪生叫作“祥”(灾祸),意念操纵精气叫作“强”(僵硬)。我认为后面这种解释符合老子的思想。老子一贯反对“益生”,反对过度重视身体,反对过度养生,反对纵欲贪生。“祥”有两种相反的意思,一种是吉祥,一种是妖祥。这里指妖祥,就是灾祸。如果为了延长生命,一味追求美味佳肴、声色犬马、纵欲宴乐,过度养生,那么必然会适得其反,加速生命的终结。“心使气曰强”郭店楚简本是“心使气曰僵”,用意念、欲望来支配精气运行,会导致筋骨僵硬,表面上看是刚强,实际上加速了衰老。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壮大就会衰老,这叫作不符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