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001
1.1?研究背景004
1.1.1?国际研究背景004
1.1.2?国内研究背景005
1.1.3?青海省研究背景007
1.2?研究目的和意义009
1.2.1?研究目的009
1.2.2?研究意义011
1.3?研究方法014
1.3.1?文献分析法014
1.3.2?定量研究法014
1.3.3?因素分解法014
1.3.4?比较分析法014
1.4?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015
1.5?研究技术路线016
1.6?研究的创新点017
1.6.1?拓展我国碳排放研究的省级区域范围017
1.6.2?创新性地从碳源和碳汇双重角度探究碳减排潜力017
1.6.3?首次从三次产业角度研究青海省碳排放问题017
1.6.4?首次从三次产业角度揭示青海省碳达峰状态018
2?理论溯源与研究综述019
2.1?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021
2.1.1?概念界定021
2.1.2?理论溯源026
2.1.3?学术理论029
2.2?实现“双碳”目标的科学内涵035
2.2.1?“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035
2.2.2?“双碳”目标的科学内涵040
2.2.3?“双碳”目标的政策框架045
2.2.4?“双碳”目标的未来政策安排048
2.3?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现状051
2.3.1?文献发表及引用情况053
2.3.2?研究行业特征054
2.3.3?研究区域055
2.3.4?研究方法055
2.3.5?研究主题056
2.4?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现状述评057
2.4.1?研究产业特征述评057
2.4.2?研究区域述评058
2.4.3?研究方法述评058
2.4.4?研究主题述评060
2.5?未来研究展望061
2.5.1?文献研究结论061
2.5.2?研究启示062
2.5.3?未来研究方向建议064
3?青海省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费现状分析067
3.1?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069
3.1.1?青海省经济总量及增速071
3.1.2?青海省产业结构总体现状072
3.1.3?青海省第一产业现状074
3.1.4?青海省第二产业现状085
3.1.5?青海省第三产业现状091
3.1.6?青海省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现状099
3.2?青海省能源消费现状100
3.2.1?青海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100
3.2.2?青海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现状104
4?青海省碳排放测度107
4.1?青海省碳排放量的计量与评价109
4.1.1?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109
4.1.2?青海省碳排放量测算过程111
4.1.3?青海省三次产业碳排放量测算112
4.1.4?青海省居民生活产生的碳排放量114
4.2?青海省碳排放强度及弹性系数测度115
4.2.1?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及评价115
4.2.2?碳排放弹性系数计算结果及评价116
5?青海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分析119
5.1?基于LMDI模型的青海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121
5.1.1?LMDI指数分解法及数据选择121
5.1.2?青海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对比分析123
5.1.3?三次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分析124
5.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27
5.2.1?脱钩模型及数据选取127
5.2.2?青海省碳排放脱钩结果分析130
5.2.3?三次产业碳排放脱钩结果分析131
5.3?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达峰状态134
5.3.1?EKC模型及数据选取134
5.3.2?青海省碳排放EKC曲线检验分析136
5.3.3?三次产业碳排放EKC曲线检验分析137
5.3.4?青海省及三次产业碳达峰实现状态分析143
6?青海省碳排放情景预测及减排潜力分析145
6.1?碳排放预测相关模型147
6.1.1?GM(1,1)预测模型147
6.1.2?GM(0,N)预测模型150
6.1.3?邓氏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151
6.2?青海省碳排放预测152
6.2.1?碳排放预测情景假设152
6.2.2?不同情景下碳排放预测153
6.2.3?不同情景下三次产业碳排放预测156
6.2.4?三次产业碳排放关联度分析160
6.3?青海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潜力分析162
6.3.1?相关驱动因素预测结果162
6.3.2?相关驱动因素变化趋势对减排潜力分析166
6.4?减排驱动因素对青海省碳减排贡献力分析167
6.4.1?驱动因素与碳减排贡献力关联性分析167
6.4.2?驱动因素对碳减排贡献力影响程度分析169
7?青海省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173
7.1?路径选择175
7.1.1?加快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175
7.1.2?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提升能源消费质量178
7.1.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180
7.1.4?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力推工业领域碳达峰182
7.1.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183
7.1.6?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尽快下降185
7.1.7?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抢占碳达峰技术制高点187
7.1.8?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89
7.1.9?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190
7.2?保障措施192
7.2.1?将“双碳”目标纳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193
7.2.2?构筑碳达峰碳中和精准施策的基础194
7.2.3?加强宏观政策的指导与协调作用195
7.2.4?财政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197
7.2.5?激励低碳技术成果的研发与转化198
参考文献200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