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强国体育新征程
字数: 230
出版社: 九州
作者: 邹秀春|
商品条码: 9787522531007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出版年份: 2024
印次: 1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百年体育,波澜壮阔, 体育事业的发展承载了国家 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本书对我国的体育理论 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 究,牢牢把握体育运动中的 奋勇拼搏、坚忍不拔,突出 中华体育精神。回顾新征程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 业的探索实践,以体育强国 目标为指引,希望能为我国 体育事业的推进与体育强国 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
邹秀春,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任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价值研究”,主持各类课题10余项,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所著《道德榜样论》一书,获得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红旗文稿》《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精彩导读
第一章 新时期开放办体育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体育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体育以开放的中国为基石,以不断创新的思想战略为引领,迎来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蓬勃的时期: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恢复为中国健儿攀登体育高峰夯实了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都登上了新的高峰。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不但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和民族复兴进程,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维护世界和平力量寄望于体育领域,希望用体育这把钥匙开启国与国之间的多边外交。在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民也通过体育这一视角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 一、世界的和平期盼中国体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世界各国在通过体育平台达成的对话与合作中,谋求共存与共赢,不同国家的文明与文化价值,不论冲突与否都呈现在体育的场域中,形成一种兼容并济的和谐氛围,促使各国逐渐通过双赢、多赢、共赢的方式维护共同的国家利益,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此外,体育也有助于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加快。全球化将人类社会带入多元国际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逆全球化、核武器威胁、贸易保护等危机。热爱和平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和平的期待寄托在体育领域,越发希望尽可能地以体育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方式实现世界的沟通与和解。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在世界各国之间,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友谊与合作之桥,构建一个多彩、平等、包容的地球村,是世界人民,也是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孜孜以求的时代使命。 1979 年10 月25 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著名的“名古屋决议”,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国际奥委会经过全体委员的通讯表决,批准了奥委会执委会10 月在日本名古屋做出的关于中国代表权的决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这一决议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奥委会恢复了合法席位,而且对20 世纪80 年代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名古屋决议”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决议的到来与批准之路十分艰辛。在1954 年的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了承认,但伴随着中国台湾地区的体育组织以“中华民国”的名义也被列入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各国奥委会名单,我们的国家尊严受到了挑战。为维护祖国统一,在多次抗议无效之后,中国奥委会于1954 年11月6 日正式宣布将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并于1958 年8 月19 日声明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此后,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合法体育地位,我们与相关国际组织进行了漫长的谈判与斗争。 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体育工作也适时做出调整,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战略。1979 年1 月1 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随后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逐步提出新构想。邓小平在1979 年初访问美国时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采取更灵活的策略方针。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体委提出一个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大胆设想,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允许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在改名、改旗、改徽之后,继续留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这个新方案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1979 年4 月,在国际奥委会举行的全会上,中国奥委会代表何振梁明确表达了国家体委提出的解决海峡两岸合法席位的设想,得到了国际体育界的广泛支持,为“名古屋决议”的最终出台奠定了基础。时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宋中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国奥委会为全中国的代表、承认中国台北奥委会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机构。“名古屋决议”以文件纲领的形式,使国际奥委会正式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并决定台湾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义参加。这为中国重返国际体坛,走向世界大舞台,全面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扫清了障碍,也为海峡两岸的中国运动员都能参加体育比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注入了良好的催化剂。 世界对中国体育充满期待。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聚焦世界各国人民目光的盛宴。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该缺席奥林匹克的盛宴。1982 年3 月,萨马兰奇曾向邓小平提出,中国应该把过去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失去的东西赢回来,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甚至提到了中国在某个时刻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承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文化的中国,在新世纪焕发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是神秘的、难以了解的、又最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关注点。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揭开了这神秘的面纱,向世人昭示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求发展、谋共赢,逐步成为维护世界各国和谐共处的中坚力量,为人类的和平、友谊和进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奥运会在拥有世界1/5 人口的中国举办,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北京奥运会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二、开放的中国期盼融入世界 20 世纪70 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一恢复,开始正常履行职能和作用,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恢复和迅速步入正轨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从一个发展中的贫困国家,一步一步实现温饱,走向小康。经济上,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政治上,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交上,中西方坚冰逐步打破,与众多国家建立起友好与合作的外交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国际承认,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来说,是仅次于民族和国家生存的核心国家利益。”b 同时,世界体育体系、重大赛会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体育,给中国体育增添了无穷活力,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体育现代化的道路。奥林匹克的介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黏合力。中国文化良好的兼容性增强了其对奥林匹克的兼收并蓄。这些都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向着日益强盛的方向大步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一边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一边重新找回民族自信。中国体育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是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检验自身努力的有力证明。体育成就的取得既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大大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办体育—取得好成绩—办更好的体育”成为一种对社会有益的良性循环,成为这一时期鼓舞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和旗帜。 一方面,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由改革前(1953—1978)的6.1% 增长到改革期间(1979—1999)的9.1%,a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由改革前平均每年增长2.2%提高到改革以来的6.1%,b经济发展成就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中国的国际化发展需求为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社会的思想解放与良好的政策环境释放了人们的体育需求,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体育、学习体育和参与体育。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的成绩。奥运会赛场上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女排“五连冠”让世界看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坚毅;中国飞人刘翔的夺冠让“人种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从积极参与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到成功举办地区性、世界性的国际体育盛会,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发展,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的同时,也获得了世界的更多关注,获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 进入新世纪,世界也向逐渐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既是体育的盛会,又是文化的盛会,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典。每逢奥运会举办之时,世界各国的朋友在奥运会举办地相聚,全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国人民在北京奥运会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古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硕果,为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 新时期体育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团结奋战,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大体经历了从战略部署到纵深发展,到北京奥运会的全面发展,再到后奥运时期新发展等阶段,中国体育事业始终着力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新时期体育战略部署 1978 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上,党中央明确了体育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 世纪末使我国体育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也奠定了中国20 世纪80 年代体育发展的基本主题。 (一)以“侧重抓提高”为中心,以竞技体育发展为重点,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1978—1980 年召开的三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肯定了省级以上体委继续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战略方针,这也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举国体制正式形成。同时,完善和强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落实奥运战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迅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方能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二)两个战略协调发展方针。体育是关系着亿万人民健康的大事。这一时期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事业相比,发展相对落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指引下,国家体委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不让体育事业跛脚而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各级体委也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三)推进体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是关系到全社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体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在“举国体制”的助推下,我国代表团在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大放异彩,但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中国体育事业社会化和科学化上推进缓慢,因此,继续推动体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在体育外环境改革逐步深化和内环境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国家体委吸纳了以往体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于1986 年4 月15 日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使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踏上了正轨。《决定(草案)》总结了“六五”期间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分析了体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思路,确立了“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战略指导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是完善领导管理体制,进行训练和竞赛体制改革以及进行体育科技体制改革。 《决定(草案)》的下发,使我国体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运动训练、竞赛和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更加突出。截至1992年,我国的体育场馆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近5000个,发展到53 万个;总面积由不到500万平方米,发展到6亿多平方米,其中五分之二是改革开放这十几年内建成的。在群众体育方面,已有7亿人次达到体育锻炼标准,90% 是改革开放后达标的。 (四)全面加入国际体育大家庭。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解除了思想枷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体育全面参与世界体育事务创造了条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积极参加国际体育事业,全面参与国际体育竞赛活动,承办各类赛事与国际体育会议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体育事业开辟了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随着当代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在1981 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后,又先后担任国际奥委会执委和副主席,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时期体育的纵深发展 自1992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在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着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推进以法治体的基本方略,推动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体制。同时,更加重视增强人民体质,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一)体育改革深化。相比20 世纪80 年代的体育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修补完善,90 年代时更需要解决体育体制中深层次的矛盾:“关系不顺,机制不活,经费不足,效益不好,人才流动不畅等问题。”深化体育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1993 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国家体委公布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将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 (二)体育法治化推进。20 世纪80 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设想,并由专人着手起草。20 世纪90 年代初,经广纳良策、反复商讨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草案)》完成。1995 年8 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全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结束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无高层次法律可依的历史,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走上了“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法治化轨道,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使体育事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的体育意识获得更广泛的普及,体育工作者的法制观进一步增强,体育事业的法治化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推进。体育改革的深化与体育法治化的推进意味着中国体育开始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全面发展。体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大众认为是由国家包揽的福利性事业,但实践证明体育全面发展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支持。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明确提出,既有利于大大减少政府对发展体育事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又可以为体育经济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释放空间。正如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发强指出的,“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体育改革、拓宽体育筹资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促进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1995 年6 月16 日,国家体委下发《体育产业发展纲要》,阐明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统一了社会对体育产业化的认识和目标,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多年以来,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较为单一的发展方向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它已不再局限于体育领域直接相关的产业中,还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齐步走。1995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国家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为解决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体委明确表示在群众体育工作上要抓全民健身这个事关国民体质的大事。《全民健身》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都有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另外,《全民健身》的颁布也顺应了世界体育发展终身化、休闲化的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体育“偏重竞技”的国际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上逐步崭露头角,1992 年巴塞罗那第25 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16 枚金牌、22 枚银牌、16 枚铜牌,共计54 枚奖牌,金牌位次从世界第11 位上升至世界第4 位。但随着科学化和职业化正引领着世界竞技运动水平飞速提升,如何使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如何让中国在1994—2000 年要面对的7个综合性世界大赛和洲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当时中国体育面临的全新挑战。因而国家体委在1995 年7 月6 日发布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奥运争光》)。《奥运争光》的制定和施行,巩固了竞技体育改革的成果,落实了奥运战略,在竞技体育发展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成功保证了奥运项目的发展,在促进竞技体育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奥运带动全面发展 自2001 年7 月我国获得第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之后,全国人民对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给予了极大的热情。2002 年7 月13 日,《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正式发布。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给予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对体育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逐年增加。国家体育总局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百年一遇的发展契机,提出了体育各项工作与奥运同行。通过筹办和举办2008 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体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推动了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了中国体育的总体实力。 (一)奥运三理念,北京绽光彩。根据奥林匹克的宗旨,我国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贯彻“绿色奥运”的理念,以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设原则;响应“科技奥运”的号召,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组织奥运,支持奥运;发扬“人文奥运”的精神,以人为本,促进民族与体育文化的友好交流。2008 奥运理念不仅是文化理念,更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战略。 在奥运三大理念指引下,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 枚金牌、21枚银牌、28 枚铜牌,创造10 项世界纪录,获得了优异的体育成绩,向世界展现了体育大国高超的竞技水平和积极的体育精神。同时,和谐有序的组织、周到热情的服务、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为北京奥运会,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诸多赞誉。北京作为2008 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不仅成为世界体育的狂欢中心,和世界人民一道共享欢乐,还作为中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大方热情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文明好客、开放包容的良好形象,并与世界文明进行了友好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 (二)《课标》新体育,学校重健康。进入21 世纪,我国学校体育为了更好地与时代同步,与国际体育教育接轨,于2002 年9 月试行推出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使学校体育改革贯彻全民健身理念,呈现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趋势。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学校逐步进行了以下改革:将初中以上( 含初中) 学段的“体育课”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突出“健康”的主题,要求学校引导学生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度建设上,确定将体育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各地学校不断结合实际出现的教学问题,出台各类改革新方案。例如,杭州学生可自愿选择项目进行考试;为了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更有效的监督,体质测试制度在全国推行;提倡学生进行课余锻炼的阳光体育运动也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理念在全国贯彻落实,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奥运展实力,外交融世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育事业在全面融入全球体育治理方面稍显落后。举办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融入世界的大门,极大提高了我国对体育外交的认同与支持。自此,中国更主动地扮演国际角色,承担大国责任,努力成为国际事务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国际体坛公平的促进者,国际多元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四、后奥运新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体育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无与伦比”的盛景完美谢幕。这场世界体育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高超的体育竞技水平、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和人民群众较高的文化修养,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发展与复兴中重建的包容与自信。中国人民以友好开放的态度来欢迎世界各国宾朋,在赛场上为各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喝彩呐喊。从1908 年张伯苓先生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祈盼预言到2008 年的百年奥运梦圆,中国人对金牌的渴求也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关注“人”本身。2008 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改变了我国民众的体育观、为我国体育改革提供了创新动力、调整了体育发展格局和方向。 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体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中国体育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以人为本,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目录
发展篇 改革开放新时期体育理论与实践(1978—2012) 第一章 新时期开放办体育 第一节 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新时期体育发展历程 第二章 新时期体育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新时期的体育理论 第二节 新时期体育人的理论建树 第三章 新时期体育的实践成就 第一节 重大赛会 举世瞩目 第二节 竞技体育 彰显国力 第三节 体育政策制度完善 第四节 体育产业繁荣发展 第四章 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党领导下的体育全国一盘棋 第二节 体育发展要和时代同频共振 第三节 以精神文化推动体育发展 强国篇 新时代体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至今) 第一章 新时代体育强国新征程 第一节 新时代体育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历程 第三节 新时代体育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新时代体育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新时代体育元理论与体育战略研究 第二节 新时代体育全面发展研究 第三章 新时代体育的实践成就 第一节 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 第二节 竞技体育成绩辉煌 第三节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第四节 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第五节 体育产业不断升级 第六节 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第七节 谱写文明互鉴新篇章 第八节 体育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四章 新时代体育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第二节 坚持人民至上的体育价值观 第三节 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第四节 坚持体育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 第五节 坚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后记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