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反内耗心法:度阴山精讲〈传习录〉》

《反内耗心法:度阴山精讲〈传习录〉》

  • 字数: 259
  • 出版社: 江苏文艺
  • 作者: 度阴山|
  • 商品条码: 978755949556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500年前,王阳明将其毕生所悟浓缩成一本《传习录》,可以说心学的精髓就是《传习录》,而《传习录》的主旨便是反内耗,别和自己较劲: 首先去做正义的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关注当下,认真做好每件事。少去胡思乱想,因为就在胡思乱想中,藏着多如牛毛的鬼,你不召唤它,它不会出来,你一召唤它,它绝对俯首听命。 ——第73页 你站在岔路口,一门心思琢磨这条路该怎么走,可就是寸步不移,这对于走这条路毫无帮助。若想搞清楚一些事,就必须去行动,就如走路,先走起来再说。 ——第94页 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功夫,而不要分心去想结果。功夫到了,结果自然会好。功夫没到,想那么多结果也毫无意义。 ——第120页
作者简介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知名历史作家,新时代阳明心学研究及实践者。其代表作有《深不可测刘伯温》《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曹操:打不死的乐观主义者》等。其中,《知行合一王阳明》系列狂销百万册,已成为多数人了解王阳明及其学说的选择!
精彩导读
67.私欲真难克吗 萧惠问:“自己的私意难以克除,怎么办?” 先生说:“把你的私意说出来,我来帮你克。”又说,“人必须有为自己考虑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意。能克除自己的私意,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萧惠说:“我也挺有为自己考虑的心的,不知为何还是无法克去己私。” 先生说:“且说说你为自己考虑的心是怎样的。” 萧惠想了很久,说:“我一心想做好人,便自认为很为自己考虑的。如今想来,恐怕也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考虑,并不是为了真正的自己。” 先生说:“真正的自己又怎能离得开身体呢?恐怕你都不曾真正为自己的身体考虑。你且说说,你所谓的为了自己的身体考虑,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四肢吗?” 萧惠说:“正是这样。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听美声,口舌要尝美味,四肢要享安逸,所以才不能克己。” 先生说:“《老子》里说过:‘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都是对你耳、目、口、鼻、四肢有害的东西,怎么是为了你的耳、目、口、鼻、四肢好呢?如果真正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便要考虑耳朵如何去听、眼睛如何去看、嘴巴如何去说、四肢如何去动。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才是成就耳、目、口、鼻、四肢的作用,才是真正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你现在终日向外追求,为名为利,都是为了自己的身外之物。如果你为了耳、目、口、鼻、四肢的好,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难道是你的耳、目、口、鼻、四肢自己能够不视、不听、不言、不动的吗?归根到底还是通过你的心才能做到的。视、听、言、动都是心的作用。心通过眼睛而看,通过耳朵而听,通过口舌而说,通过四肢而动。如果没有心,就没有耳、目、口、鼻。所谓心,并不是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只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经死掉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为何不能视、听、言、动了?所谓心,是指那个使得视、听、言、动得以可能的东西,也就是天性,就是天理。有了这个天性,才会产生与性相对应的生生之理,这就是仁。天性的生生之理,表现于眼睛便能看,表现于耳朵便能听,表现于口舌便能说,表现于四肢便能动,这些都是天理的作用。而天理就其主宰具体的身体而言,便称之为心。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原来就没有不合乎礼仪之处。这才是你真正的自己,这个真正的自己才是身体的主宰。如果没有真正的自己,就没有身体。可以说是得之便生,失之便死。如果真的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必须时刻在真正的自己上下功夫,必须时刻保持着这个真己的本体。独处时也持守德行,唯恐对其造成一点伤害。稍有一点非礼的念头萌动,就像刀割、针刺一般难以忍受,必须将刀去掉、针拔除。这才是真正为自己考虑,才能克除私欲。现在你就好比是认贼作子,为何还说有为自己考虑的心,还说不能克除私欲呢?” 度阴山曰】 李世民执政初期,自控能力特别强,他对所有的正确意见都听从,克制自己的私欲,满足广大群众的渴求。正是在这种自控能力下,他把大唐推向一个高峰。但李世民执政后期,从前的戒惧和自我克制之心逐渐放松,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种情况,群臣纷纷谏诤,可李世民像换了个人,一概不听。 某次,李世民居然要看起居注。起居注是由史官(一般是宰相)负责记载君主每天的起居言行,这是记载历代帝王公私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史官必须如实、不虚美、不隐恶地来写起居注,当事皇帝无权过问。 李世民这一要求让负责这一工作的褚遂良大为震惊。褚遂良说:“不能看。” 李世民生气道:“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是不是也记录了?” 褚遂良说:“当然,这是我的职责。” 李世民恼羞成怒:“我有过失,你都记下来,后世人怎么看我啊!” 刘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老百姓也会记在心里的!” 李世民愕然。自这件事后,他稍有收敛,重新回归自我克制。 萧惠说:“自己内心的私欲很难克。”王阳明说:“你只是不想克,否则肯定能克。这和李世民看起居注的故事异曲同工。” 李世民为什么要看起居注?理由很简单,他心虚。因为他知道自己做过错事,也知道起居注里记下了,他恐怕是想在起居注上改正过来。这个“想改正”的念头就是良知发现,就是知道了自己心上有私。 每个人做了错事其实心里都知道,只是改和不改的问题。王阳明说:“萧惠,你就是没有为己的心,所以才觉得私欲难克。什么是为己?就是做一个毫无私欲的圣人。如果你真有为己的心,一做错事,一有私欲,良知马上会通知你,你立即去修正,这有什么难的呢?”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真没有为己之心。如李世民,看似要留下美好形象给后人,其实是想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而不是靠实际行动,把自己修炼成真圣人。 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如此,都觉得私欲难克,有了私欲,铸就错误后,又想掩盖它,这就不是真的为己。你在掩盖私欲和错误的同时,本身就是在犯错。 想要真正克除私欲,其实没那么难,只要有让自己成为货真价实的圣人的心,克掉所有的私欲不在话下。如果没有这种心,你纵然每天都想着克除,也是水中捞月。
目录
1.?独立自由是阳明心学的灵魂/001 2.?天理、真理、道理都在我们心里/004 3.?没有真诚的仪式,就是形式/009 4.?知行合一的精髓/011 5.?格物:朱熹理学vs阳明心学/016 6.?去除邪念,就是格物/021 7.?良知:道德感和判断力/022 8.?心安就是天理的衡量标准/024 9.?坏人有可能做好事,好人也可能做坏事/026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