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四):镜像六钗
字数: 429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作者: 欧丽娟 著
商品条码: 9787301363201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624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是风靡华人世界的红楼梦公开课主讲者,曾出版《大观红楼》系列、《诗论红楼梦》《红楼梦立体人物论》等脍炙人口的学术著作,本系列将欧丽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讲的红楼梦公开课逐字稿整理出来,打造成更为面向大众的以红楼人物为中心的“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以此系列泽惠红楼梦的爱好者。全书系根据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系列的录音整理的第四部,主要内容包括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中的李纨、秦可卿、王熙凤,以及史湘云和香菱,是谓“镜像六钗”。
作者简介
欧丽娟 ----------------------------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唐诗的多维视野》《唐诗新思路》等,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精彩导读
第一章 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位精彩万分的人物,甚至有读者与研究者认为,她比起林黛玉、贾宝玉还更富魅力、更吸引人,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何以她会如此夺人眼目,如此重要非凡?先参考学者们统计出来的数据。暂且不去管后四十回,因为续书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以前八十回来说,王熙凤出现的场景便多达五十二回,约略是六成五,比例之高并不亚于黛玉和宝玉,即使稍微少一点,也相差无几,所以挪威红学家艾皓德还主张,除了贾宝玉之外,王熙凤是支撑《红楼梦》叙事不可或缺的另一大支柱。乍听之下很奇怪,因为我们总习惯于把宝、黛的爱情当作小说的主轴,黛玉稳居宝玉之下的第二名,但倘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就会有不一样的认知,一旦不把自己的看法当作唯一的真理,往往便会发现其他人的说法也有道理。姑且不论王熙凤在整体叙事中的重要性,单单以贾府内部的维系而言,作为一个庞大家族的支柱,承担起这般的重责大任,上自贾母下至所有丫鬟仆役,大小事务巨细靡遗,都在她的责任范围之内,却处理得稳当周全,让家务平稳运行,总之这位女性非常能干、十分精彩,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秀出之辈,此一事实毋庸置疑。凤辣子前面第一卷在分析小说人物的一字定评时,曾推断王熙凤的部分是“辣”字。她岂非浑名“凤辣子”吗?当第三回王熙凤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贾母便对黛玉介绍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这个“辣”字真的是画龙点睛,吕启祥《“凤辣子”辣味辨——关于凤姐性格的文化反思》一文里,有一段话非常精彩,简洁扼要地概括了王熙凤最吸引人的地方:凤姐之辣,决不是通常所谓厉害、泼辣、狠毒、奸险之类可以穷尽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比方说它包含着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不留后路的决绝,出奇制胜的谐谑,等等。的确,“厉害、泼辣、狠毒、奸险”之类的形容词都太单薄、太通俗,也太想当然耳,其实对于凤姐之辣,“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而“它包含着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不留后路的决绝,出奇制胜的谐谑”,这四句箴言简直把王熙凤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最关键的叙事重量皆涵盖了,四个面向均能够切入此一人物最精彩的核心。该文继续描述凤姐道:有时辣得使人可怖,毛骨悚然;有时辣得令人叫绝,痛快淋漓。凤姐这个人,不论她干坏事还是干好事,还是好坏参半的事,都脱不了辣的特色。凤姐的辣,永远给人以新鲜感和动态感。这段话诚然是一道绝佳的引路指标,而其中“杀伐决断的威严”的“杀伐决断”一词,乃出自秦可卿亡故后必须筹办丧礼之际,贾珍特地前来荣国府拜望王夫人商借王熙凤这位宝玉所推荐的人选,以协理宁国府,在求允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显示凤姐的性格比较刚强,甚至可以说是强悍,并且从小就有这般的威势,说一不二、令出必行,这是她天性中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难怪贾珍断定请她过来帮忙治丧绝对没有问题。另外,当下人们犯了错,到了王熙凤面前几乎都是震颤股栗、惶恐不安,因为不晓得她会使出何等狠毒的手段加以惩罚,正是被杀伐之气所威胁。可想而知,“杀伐决断”是王熙凤从小即显露出来的性格主轴之一,当然如果只有杀伐决断,这个人便实在并不可爱,而且不够立体,也不会有让人感到可以共鸣、体谅,甚至值得喝彩以及同情的部分。所以除了“杀伐决断的威严”之外,王熙凤还具有“穿心透肺的识力”,“识力”就是认识力,“穿心透肺”更表示其认识力已达到高度的洞察力,别人在她面前根本无所遁形,心里打什么算盘、转什么脑筋,甚至动什么歪主意,在她的一双锐利眼光之下均是无所遮掩。这位金钗对于人性、当前每一个人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所有的利害纠葛,她都十分了解而掌握得清清楚楚,足以迅速地探察到对方的动机和盘算,所说的话是不是经过美化装饰,还是有别的委屈不敢说全,她很快便判断得极其精准。这一点我们真是难以望其项背,事实上一般人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在“穿心透肺的识力”之范畴里,《红楼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第四十五回中,那些开诗社的成员们钱不够花用了,便一齐前来向凤姐这位荣国府的“财政大臣”要求补助。探春等人说了一篇冠冕堂皇的理由,指出诗社才刚成立,可是还没有立下规矩即有脱滑的情况出现,以后诗社恐怕会很难运作,于是想请铁面无私的凤姐担任监社御史。这话说得很好听,其实是要诓骗她进来,充当“进钱的铜商”。王熙凤立刻笑着说:“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其实只要出钱,人不用来监社都无所谓,接着她又挑明说:“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席话说得众人都笑起来。此时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这句话正是说明王熙凤具有穿心透肺的识力。水晶和玻璃的共同特色都是透明的,可以清楚穿透,这个比喻并非形容王熙凤本身玲珑剔透没有杂质,而是赞美她的心思眼力能够映照得别人无所遁形。就此一比喻而言,可以说,“穿心透肺的识力”乃是王熙凤人格特质中最卓越的一项,而它之所以值得大书特书,正是因为识人很难,以至于诸如“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之类的成语太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不断地感叹,明明认识很久的人或者是当下觉得对方十分诚恳可靠,可是一旦到最后狐狸尾巴露出来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皆是要引诱你进入他所设的陷阱中,因而悔恨莫及,心灵也饱受打击。原本我们都很愿意相信别人,但是太多的例子给出了严正的提醒,要相信别人之前首先必须具备识人之明的智慧,固然古人说“君子可欺之以方”,但其实真正的君子并不是容易受骗的,孔子便是一个证明。很多人常常误以为君子等于笨蛋、傻子,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看法。倘若把“穿心透肺的识力”孤立来看,此乃王熙凤人格特质中非常精彩而且正面的一项能力,有了难得的人格天赋再加上后来各方面的利益链,让她对人性锻炼出超乎一般的犀利又细腻的掌握。此外,当凤姐杀伐决断的时候,也往往会搭配“不留后路的决绝”,以致难免做得过度,确实有些做法可以不必那样极端,但到底这类的“过度”算不算是一种悖德甚至罪恶,还必须谨慎地进行个案检讨,不可以一概而论。再来是“出奇制胜的谐谑”。“谐谑”其实很不容易做到,比如说,有些人是不能开玩笑的,和这种人相处时真是辛苦,一不小心就冒犯到他,落得不欢而散。另外,大部分的人也根本不懂得如何幽默地开玩笑,即使努力说笑,却发现都没什么回应,那是非常尴尬的场面,所以开玩笑除了要有天赋,后天还必须加以训练。最重要的是,笑话要说得动听,其本身有趣与否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已,还得巧妙地触及在场众人所共有的某一个笑点,才会产生绝佳的效果。如此一来,又必须对现场中各方人等的生活背景、目前的心理状态有非常精确及微妙的掌握,因此也必得有“穿心透肺的识力”的协助才可行。就此可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基于时代与文化的不同,有些笑话贾府人听起来会笑得人仰马翻,但是我们便不知道哪里好笑,当第四十回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在用餐前一本正经地说了几句饭前祈祷词,她鼓着腮帮子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结果贾家在场的女眷先是愣住了,因为从来没听过这种话,然后突然之间就爆笑起来,那一场欢乐的盛宴是在刘姥姥的点燃之下才到达空前的高潮,不只空前而且绝后。刘姥姥的几句话让大家笑到东倒西歪,那些矜持的、优雅的、娇贵的小姐们何止笑到人仰马翻,不但口中的茶喷了旁边的人一裙子,手上的饭碗又翻倒了,合在邻近者的身上,还有笑到离开座位的,因为肚子痛要揉一揉肠子,她们从来没有这般失控过,笑到形象完全走样。那几句话真的是一个绝佳的燃点,引爆了整个家庭中从来没有过的欢乐,然而,刘姥姥的餐前祷词到底好笑在哪里呢?大家第一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好笑吗?应该都没感觉吧!因此便莫名所以地草草带过。而我们与贾府成员的反应何以会如此地南辕北辙?原来关键在于我们全系平民出身,早已习惯了那一类粗鄙的语言,见怪不怪,所以才难以明白那到底有什么好笑。可见该段情节会产生巨大效果的原因,真的已经不存在于我们的时代视野里,以至于无法理解其中的妙处。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表现出“出奇制胜的谐谑”,确实非得要有“穿心透肺的识力”不可,而除了凤姐之外,刘姥姥当然也具备同等的能力。她来到贾府,尤其是第二次时,作者很慷慨地给了她三回多的篇幅,让她尽情去进行表演,这其实是很大的空间,整个过程中有多少次的见风转舵、多少次的投其所好,皆是当场要“穿心透肺”,拿捏那些老太太、太太、小姐们的需求,才足以发挥急智编出正中心坎的各种故事,或者粗鄙的笑话,或者新鲜的趣闻,都必须有聪明伶俐的天赋、即席的临场反应才能够办到。所以说,“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不留后路的决绝”“出奇制胜的谐谑”四者之间有时候是互为条件,彼此强化,好比“出奇制胜的谐谑”必须要有“穿心透肺的识力”才可达成,而单单只有“穿心透肺的识力”还不足以出奇制胜。以“出奇制胜的谐谑”来看,贾母之所以很喜欢王熙凤,事实上有很多原因,其中极重要的一个就是凤姐很会说话,无论在任何时候听到她说的话都非常受用,并且很中肯,第三十五回贾母便坦言:“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接着宝玉也笑道:“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尤其王府的生活非常严肃,因此难免呆板乏味,有人很会说笑话,对大家而言是多么大的一个开心果,所以贾母又当众对凤姐说:“明儿叫你日夜跟着我,我倒常笑笑觉的开心,不许回家去。”(第三十八回)一般说来,人只要觉得受用即容易会有一点偏向私情,而失去公正客观,但贾母并不是这种人,换言之,凤姐的言谈表现确实不但得体大方,又能够让每一个人的心里感到舒坦,最重要的是她很懂得适时说笑,令人开怀。王熙凤的这一项特质正是让她获得长辈喜爱的绝佳条件,对此,第五十四回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情节可以充分加以印证。当天过元宵节,府内非常热闹,不仅请了女先儿说书,还有击鼓传花说笑话的娱乐,此时贾母笑道: “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凤姐儿笑道:“依我说,谁像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们这不会的,岂不没意思。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众人听了,都知道他素日善说笑话,最是他肚里有无限的新鲜趣谈。今儿如此说,不但在席的诸人喜欢,连地下伏侍的老小人等无不欢喜。那小丫头子们都忙出去,找姐唤妹的告诉他们:“快来听,二奶奶又说笑话儿了。”只因为想要听王熙凤说笑话,大家呼朋引伴唯恐错过,“众丫头子们便挤了一屋子”,笑话能说到这种程度还真的是出神入化,也唯有凤姐才有如此的功力。以上是用一种代数式的方法,先切入构成王熙凤性格主轴的四个要项。当然,如此来谈一个人是不够的,想要真正认识一个人,更必须看他的出身背景和成长过程,因为这决定了其现在的状貌。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他目前的样态,然而那只不过是其人格中所折射出来的一副短暂的面貌,远远不是全部,更何况这副短暂的面貌背后有哪些源远流长的复杂因素在交互作用,事实上爬梳起来也都可以引人寻幽探胜,从中领悟到人性的奥妙。从小被当男孩子来养进一步来看,王熙凤具有“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出奇制胜的谐谑”以及“不留后路的决绝”等四个性格要点,显然与我们一般概念中的闺秀小姐非常不同,通常女孩子很少具备这几项特质。而王熙凤之所以会有如此精彩绝伦、令人惊艳的表现,事实上和她自幼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讲究贞静的世府千金而言,必然经历了很特殊的、罕见的教育才会形成这般模样,只用天性来解释她的性格特质,真的是太粗浅也太片面。首先,王熙凤是比照男儿教养长大的,也即从小被当作男孩子施予教育,因此和别的女孩子有了不同的起点,性格塑造也因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在《红楼梦》中,从小以男儿教育的女性不单是王熙凤,还有林黛玉。第二回提到,黛玉的父母因为膝下无子,只有这么一个掌上明珠,所以“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显然是以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姑且把她当作儿子来教导,以满足父母亲想要有男系传人的补偿心理。在此要特别提醒的是,黛玉之所以在进入贾府时一开始会有那么强烈的礼教素养表现,过了不久之后却又以率性任真的性格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和李纨、宝钗那种温顺的女孩子大不相同,这也和男儿教养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可以说,“男儿教养”是作者为那些性格不同于一般闺秀的女性们所提供的一个后天因素的解释,同时也很深刻地觉察到童年教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就这一点来看,曹雪芹简直可以和今天的社会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相提并论了,虽然他囿于叙事的需要而不宜以一套理论系统来表达,但是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表明他很深入并且很精确地认识到这一点。除了黛玉之外,另外一位以男儿教养的女性正是王熙凤,在第三回黛玉来到贾府的情节中,顺便对王熙凤做了一番交待,说她“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可见“王熙凤”是凤姐的学名。所谓的学名是十分正式的名字,通常男孩子在上私塾时就要取学名。这便是最奇怪的地方,王熙凤不但和黛玉一样是男儿教养出身,而且还另外取了学名,意指她是非常正式地被当作男孩子来教育的,和只有乳名的黛玉比较不同。黛玉的男儿教养有点“代打”的意味,父母不算很认真地拿她当男孩子给予指导,从这个层次而言,可见这两个人幼时的男儿教养还是相异有别。推敲王熙凤何以从小“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事实上除了天赋之外,还有后天的教育在帮助她发展天性中的这一面。如此一来,我们又会发现王熙凤身上存在着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那便是她分明是以男儿教养,却又没有读书识字。一般而言,有学名之后即开始正式接受教育,诗书礼法都要学习,但是偏偏她又不会书写,只认识一些日常用字,正统书籍则一本也没有读过,令人不禁疑惑作者的用心在哪里?相较之下,两人同样是远离妇德女教,皆出身于书香世家,黛玉在父母的教育下是读书识字的,而王熙凤竟然付诸阙如,单单这一点便导致了双方的重大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性即体现于宝钗所说的一段话,也是我重复提过很多次的“学问中便是正事”,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最重要的道理必须经由学问才看得出来,所谓“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通过学问让一个人的眼光能够小中见大,可以见微知着,这便是读书以后所带来的一种升华。黛玉在学问知识上的教养,使得她不至于落入小家子气、只会盘算现实的小家碧玉。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能不能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光辉,一种温润的色泽,完全是与内在的学养有关的。王熙凤未曾到诗书的陶养,以至趋于市俗化的现实世界,朝向比较物质性的层面去发展,也因为缺乏诗书陶养所带来的那种温润,因此这个人再精明干练,再光芒逼人,有时候便会显得过分刺眼,变成了泼辣的破落户。孟子早已说过一句至理良言,《孟子·尽心下》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意指一个人的内在若很充实,自然而然地会往外散发出一种很独特的、无法形容的,但是在接触中会让人感受到的光芒,好比一个人提到他由衷喜欢的事物时眼睛会发亮,便属于这种情况。诚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真正的“大”是这样来的,不是虚张声势、耀武扬威,用钱势地位来支撑者,那种“大”只是撑不了多久的纸老虎,财富权力一旦消失便萎缩不振了,真正的内在力量是来自“充实而有光辉”。而王熙凤固然有光辉,甚至可以说是光芒万丈,但都太过于炽烈火辣,太过于不假涵养修炼,以至于有时候难免会过度灼伤别人,这是必须承认的一个缺点。总而言之,没有读书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纵然再聪明、再有智慧,可就是没有办法提升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层次。我遇过一些人,真的为他们感慨,也为自己庆幸。他们事实上拥有很不错的天赋,也很好学,即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依然孜孜矻矻,一直努力要让自己进步,想事情时也非常良善正直,而且是愿意动脑思考的,然而他们用了一辈子去努力,却还是只能够停留在某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多么令人惋惜!所以,现在大家都有机会能够充分受教育,实在应该要懂得感恩,好好珍惜。“流入市俗去了”既然王熙凤不可能有学问来“提着”,以至于多少便“流入市俗去了”,这一点非常重要,与《红楼梦》全书的原则相一致。试看即使凤姐拥有“出奇制胜的谐谑”,非常会说笑,有许多吸引人的新鲜趣谈,却也只不过是市俗取笑而已。何况再好笑的谐谑都要有所节制,这就是为什么在第四十二回中,黛玉只取笑刘姥姥为“母蝗虫”,那可是点到为止的嘲讽,因为母蝗虫是很粗俗的比喻,所以不宜多说,再多说便会落入刻薄的小家碧玉了。黛玉虽然很鄙视刘姥姥,可是也只用一个形象、三个字来点到为止,并且连偶然要涉及市俗的粗话,也得是针对一名乡下老妪,这和她大家闺秀的教养是有关的。至于冰山下面她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更丰富的含义,便由宝钗进一步充分地掘发出来,宝钗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凤姐实在太会说话,太聪明伶俐,但她并不识字,所以只能够让一般人听起来很好笑,大雅君子恐怕就会觉得粗鄙,而反倒弄巧成拙。那么,何谓“春秋”的法子?这是受过正统经书教育的人才会明白的。“春秋”一词来自孔子所编的史书名称,长期下来当然发展出很多种意思,在此处的上下文里,则是指只要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即非常精准有力,不用多说便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大家都能够心领神会,所以宝钗说“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由这幅场景可以看出,王熙凤和黛玉这两个人(当然还应该算上宝钗)皆很有“穿心透肺的识力”,也均有“出奇制胜的谐谑”,但是一个没有读书,以致落入市俗取笑、市井粗话;另一位则把市俗的粗话加以提炼而画龙点睛,三个字便能够把所有的形景都传神地展现出来,这当然是非比寻常的才能;再一个宝钗则是做出总结性的阐释,其境界正如众人听了以后,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总而言之,这段情节很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王熙凤和黛玉两人在一个有效的比较之下,凸显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读书教育的目的当然并不是为了让人更会说笑话,真正的读书教育是让一个人看得更深、更高、更远,才不会短视近利,流于表面。王熙凤绝非井底之蛙,她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穿心透肺”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自鸣得意,那就注定永远只是停留在某一种限度下的草包,也不用期望他会再继续进步,可王熙凤并非如此,她拥有高度的自知之明。第五十五回中,作者又举出另一位少女的例子和王熙凤做比较。探春在这一回开始上台理家以后,“新官上任”有了一鸣惊人的绝佳表现,王熙凤私下对平儿说:探春“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所谓“事事明白”,即所有的情况都看在眼里,这也展现出“穿心透肺的识力”,然而,何以探春要“言语谨慎”?因为她是大家闺秀,话不能说得太过,不能说得太明,必须含蓄蕴藉,这与上文提到的黛玉所言仅止于“母蝗虫”三个字,全是出于同一种道理。而王熙风却是个“破落户”,只有破落户才会那般长篇大论地说市俗笑话,这与她没有受读书教育也是有关的。最重要的是,除了看清探春心里“事事明白”之外,王熙凤还指出:“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所谓的“更厉害一层”并不是说手段更灵巧,做事更干练,而是指探春对事务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更从本质上思考,因此更加高瞻远瞩,所谓的“更厉害”绝对不是技术层面的高超,而是在本质范畴的深入把握。值得我们反省的是,连没受过教育的王熙凤都洞悉自己的局限,而大多数的人非但没有“穿心透肺的识力”,还常常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三分的学问就自以为是大师,这种情况很是普遍常见,连落入世俗的凤姐都完全比不上,岂非等而下之,令人警惕!而探春又更胜凤姐一筹,原来读书识字可以让一个人的才干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换句话说,读书识字会使人从政客变成政治家。政治家的政策手段不一定比政客来得高明,但是他的格局和视野,看事情的轻重缓急,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长远掌握,对未来的判断预测,那便不是政客所能企及。就这一点而言,必须说王熙凤确实是政客,但探春则上升为真正有为的政治家。王熙凤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没有读书识字,即使是出身于有着深厚家学熏陶的世府大族,依然会落入市俗小家的人格特性,这是第四十五回中李纨也提到过的事实,虽然她说的话有一点过分。在众人前来索讨诗社的赞助时,王熙凤当场打了一大堆算盘,指责李纨吝啬不肯负责,其实于情于理都非常精确,一点也没有冤枉李纨,然而在李纨看来,说那些论斤秤两的话还叫作大家闺秀吗?所以她便回击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在此,李纨很罕见地口出这么长、这么重的话语,可见她真是气疯了,但是,姑且不论她会如此生气有其私人原因(请参见李纨专章的说明),那番话的内容八九成还是很客观的。她用了“无赖”“泥腿”来描述王熙凤这般的精打细算,简直相当于在泥土里讨生活的乡巴佬,才会这等计较种种的金钱数字,在市场上讨价还价,而口说“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于是下面“市俗”一词又出现了。显然对世家小姐而言,这是非常低等的一种行为表现,完全不符合她们的身份。接下来,李纨又说得更难听了:“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对于这段话,一般读者往往只留意到“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一句,然后极力渲染王熙凤很会用心机占尽便宜,很会谋求自己的利益,但那一段话的重点事实上并不在这里。经过许多遍的阅读、研究了很久,我才得以体会到其中的关键,乃是在说明王熙凤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细算盘”之性格的原因。台词当然是李纨说的,可背后所隐含的是作者的洞察,他认为有两个要素构成了王熙凤现在的这等个性,第一个是出身的阶级背景。如果是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出身,则会有一种雍容的气度,那是他们从小就培养出来的,纵使内在的品格道德不一定比较高,可是整个人体现出来的即为一种超然大方的风范,相反的便属于贫寒小户人家,因为环境的压力而令人更容易变得下作贫嘴恶舌。此处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格的塑造和家庭背景、阶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构成王熙凤性格的第二个要素是性别。所谓“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其中除了家庭环境,还提到“小子”,即男孩子,可见男女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其实性别本来就是后天的社会建构,并非与生俱来,一般说女孩子比较温顺柔和,比较委曲求全、愿意牺牲自我,这当然也是后天的教育所造成;同样地,如果是男孩子的话则会比较积极主动,因为他们本来即被鼓励要向外去扩张,因而具有开拓性乃至侵略性,在这般的情况下,出身贫寒小户人家的男性便更容易变得“下作贫嘴恶舌”。这种逻辑当然并不一定绝对,李纨只是做一种原则性的说明,于是才批评道:这就奇怪了,凤姐分明出身于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又是经过各方面调教陶冶的闺秀千金,照理而言,不应该是“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细算盘”的人,可居然连成长于诗书大宦名门之家的环境中都还是这等模样,换成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的男孩子,则天下人全会被她算计了去。所以说,李纨的这段话清楚表明了阶级、性别以及相应的不同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如此一来,也呼应我们前面所提醒的,王熙凤虽然是“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可接受的是男儿的教育,很明显缺少了闺秀应有的优雅涵养,这就突破了诗书大宦名门之家所应该带给她的闺阁气质;何况她并没有真正受过正规的教育,又不会写字,因此注定流入市俗。可想而知,王熙凤吃了多大的亏,明明天赋资质包括学习能力、吸收能力、表现能力样样都比别人强,但是因为不会写字,没有能力读到真正高深有学问的书籍,导致整个人生其实大大受限,因此而提升不了。书中有一段情节,很清楚地反映出王熙凤并不会写字。第二十八回描述宝玉吃了茶,想要去找黛玉,他出来以后“一直往西院来。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这真的是贫户小家的小子才会有的举止,而和她是男儿教养且没有读书识字密切相关。我们绝对无法想象黛玉、宝钗、湘云会出现这种画面,即使同样是男儿教养的黛玉最多也只有“蹬着门槛子”(见第二十八回),却绝对不会“拿耳挖子剔牙”,那简直匪夷所思,只有放在王熙凤身上才合理,且此一合理性并非来自她平常泼辣无比,而是和她的教育情况相吻合。当时王熙凤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亲自监督这些琐碎的家务事,见到宝玉来了,便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显然她不会写字,刚好逮到一名公差,趁便叫宝玉来帮忙。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房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指示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听了便忍不住抗议说:“这算什么?又不是账,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由此看来,宝玉之类的世家子弟从小便对这一套家务仪轨非常娴熟,所以一看就知道那并不是账本的写法,另外,礼物单子也不是如此的形式,于是疑窦丛生,觉得太奇怪了,不禁发问说究竟要怎么写啊,完全没有规格可循。但凤姐根本不理他,催促说:“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当事人表示,无论怎么写她都知道意思,所以不合规格也没关系,而宝玉既然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只得照她说的落墨,结果成了一笔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糊涂账。从这一段情节可以清楚地看到王熙凤不会写字,所以她得依赖其他人帮忙。由此也可见,不会写字并不等于看不懂字,那其实是不同范畴的两回事,《红楼梦》里还可以找到两个例子。在此只举其一为证,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一路进展到最后搜查迎春的房内,竟然在司棋的箱柜里找到了违禁品,而刚好她就是唆使并负责抄检的王善保家的外孙女,结果搜出一双男人的鞋袜还有帖子,上面还有字,作者便提及:“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账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而这种情况非常合理,我也确实认识有人并不会写字,却真的看得懂报纸,若探究其中的原因,关键即在于:认字相当于辨识图形,大致看得懂并不难;可是写字还必须拿笔练习,才能掌握一笔一画的顺序以及整体结构,所以没有经过训练是写不来的。只因一般入学后的情况是读书、写字同时进行,导致我们误以为认字、写字是一样的能力。由此看来,《红楼梦》是非常写实的,而且全面地掌握并反映出人生经验中各种复杂细腻的小地方。
目录
第一章 王熙凤 / 1凤辣子 / 2从小被当男孩子来养 / 9“流入市俗去了” / 12太虚幻境判词 / 19裙钗一二可齐家 / 21对财货的贪婪 / 23对原欲的陷溺 / 26对于“权”的欲望 / 30“逸才逾蹈”的其他例证 / 35违反女德的“负面教材” / 40权力从不是单向行使的 / 46平儿:公认的好人 / 47来自平儿的视角 / 52凤姐、平儿姐妹情深 / 56凤姐处处受节制 / 59王夫人:真正的理家权力者 / 61来自夫权的辖制 / 64刁奴环伺 / 66关于张金哥殒命 / 70贾瑞“命案” / 73张华事件 / 75尤二姐之死 / 78记得尤二姐忌日 / 83凤姐实有真情意 / 87生前心已碎 / 90第二章 李纨 / 101青春丧偶,心如止水 / 102一姓一名皆具精意 / 105“闺人理纨素” / 110能以理自守 / 112“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 / 115生命因逝去的爱而更加丰满 / 118第一个善德人 / 122李纨代表花—老梅 / 124安身立命之所—稻香村 / 127诨号“大菩萨” / 128不事妆扮 / 129“我们奶奶不顽” / 131作为类型人物 / 136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 / 139生命的活火山不死 / 142诗社掌坛者 / 144明清文人诗社活动 / 150“善作”与“善看” / 153艺术家不是被人聆听,而是被人偷听的 / 156“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 / 158诗与梅:李纨的精神向度 / 160大观园里的“守财奴” / 164对金钱异常敏感 / 172以谑代骂王熙凤? / 179无意识投射心理 / 185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 188道德建构中的怨恨 / 194到头谁似一盆兰 / 199李纨的一生变化 / 205第三章 妙玉 / 211李纨之“镜像”? / 212红梅:青春少女的心怀 / 219回到妙玉的文本地基 / 223并非一般的出家人 / 225黛玉的翻版 / 228闺塾师妙玉 / 236叫停中秋夜联诗 / 239“翻转”凄楚之句 / 244柔软的君子心性 / 249尼姑与名流的悖反统一 / 252精致优雅的名流日常 / 256对宝玉的幽微情愫 / 260“读书仕宦之家” / 264炫耀式消费 / 266尊贵者的义务 / 268文化品味造就阶层区隔 / 271别号“槛外人” / 274“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 280孤高:妙玉的主动选择 / 284生命史四阶段 / 288如何看待妙玉的兀傲性格 / 293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 296“屈从枯骨”:人生第五阶段 / 299“率其天真”新解 / 305第四章 秦可卿 / 309才情与情色兼具 / 310代表花:海棠? / 314可卿初登场 / 318回归文本研究 / 322养生堂弃婴 / 324掩人耳目的私生女 / 329五品官秦业 / 332身为正册金钗 / 339好模样与好人缘 / 342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 346“不犯”原则 / 350王熙凤真正的密友 / 352临终托梦 / 355十二金钗里排行最末 / 363宁府纲纪松散 / 366香艳骀荡的欲望空间 / 370红娘抱过的鸳枕 / 372红娘面面观 / 377“艳极,淫极”的卧房摆设 / 384可卿的性格投射 / 386“情种”之反讽 / 393与宝玉清白无瑕 / 398若隐若现的爬灰事件 / 405贾珍逼奸说 / 409情既相逢必主淫 / 412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 419第十三回少去四五页 / 426遗簪和更衣 / 428天香楼:幽会地点 / 432瑞珠之死 / 434暧昧的死亡 / 439可卿乃是自尽而亡 / 443正册十二钗之尾 / 451有了一个“淫”字,凭他有甚好处也不算了 / 454叹世人不识情字 / 458爱情作为一种文化构建 / 463小结秦可卿 / 470第五章 香菱 / 473谐音“真应怜” / 474苏州望族出身 / 478“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 / 481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 486落入薛蟠“魔爪”? / 489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 / 493在薛家的待遇 / 501香菱与薛蟠关系之真相 / 507夫妻蕙 / 509斯德哥尔摩征候群 / 514薛蟠的优点 / 520薛蟠样貌如何 / 521世家子弟的“堕落” / 526先读诗,再学写字 / 533新诗的先天缺陷 / 536在泥泞中活出优雅 / 540跟闺塾师林黛玉学诗 / 542为什么如此喜爱诗 / 549第六章 史湘云 / 553金陵史家千金 / 554本家的“孤儿” / 559“霁月光风”的形象 / 565偏是咬舌子爱说话 / 569事无不可对人言 / 573唯一一次的真正动怒 / 576麒麟姻缘 / 579所谓“表里如一” / 581湘云的待友之道 / 586黛玉的多心,湘云的“宽心” / 589“一半风流一半娇” / 592出格而不失格 / 599醉眠芍药裀 / 603文学史上的关联 / 607“诗疯子” / 611一种真正的主体自由 / 618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