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贝聿铭同行/PSA与建筑共舞系列

与贝聿铭同行/PSA与建筑共舞系列

  • 出版社: 上海人美
  • 作者: 编者:龚彦|
  • 商品条码: 978755863219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是上世纪至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美藉华裔建筑师,同时也是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从业七十年间,他主持的建筑项目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现代化改造计划、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本书邀请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与贝聿铭合作十二年的同事及学生、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林兵等等在内的8位知名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本书配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2025年4月26日至8月10日)展览同步推出。本书邀请了林兵、柳亦春、张永和、徐冰、柯卫等十位当代知名建筑师、学者、艺术家撰文,以图文混排的形式多视角剖析他作为建筑大师的独特之处,回顾他们与贝聿铭的过往交集,展现了建筑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集当代艺术展览、收藏、研究、交流、体验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承担起国际性的视觉文化交流的重任,为国内外优秀当代艺术作品提供最好的展示环境。通过各领域当代艺术的集中展示,实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兼容并蓄,成为一个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综合交流平台。曾先后多部优秀展览文献及画册并获奖。
精彩导读
1932 年,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举办了展览“国际风格:1922 以来的建筑”,包豪斯(Bauhaus)学派自此正式进入美国。初到美国求学的贝先生敏锐地感受到建筑设计的未来,他决定从以传统学院派教学为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后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继续深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国现代建筑鼻祖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包豪斯学派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现代设计理念,并最终有幸师承格罗皮乌斯,由他作为自己研究生毕业设计的导师。虽然贝先生非常佩服格罗皮乌斯,但他并未全盘接受导师的论点,并对包豪斯的部分理念提出了不同观点。格罗皮乌斯没有拒绝年轻的贝先生的理论挑战,他建议学生通过毕业选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贝先生选择将“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作为其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 1946 年,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贝先生写信给他的好友,信中提到他一直在思考建筑表现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问题。虽然导师觉得这个课题很难,但他认为有必要探讨,并且他相信现代主义建筑成熟以后,地域性和民族性自会形成。贝先生当时迫切地想寻找一种摒弃刻板印象的中国样式与细节的“新中式”,他将这个目标称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他的此次毕业设计最终成为哈佛大学史上最优秀的学生设计之一。 贝先生将包豪斯的国际主义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博物馆的平面布局上融入众多的下沉式庭院。穿行于展厅之间的观众可以在看展的同时,欣赏庭院的景致。他发现中国艺术品的形式与自然密不可分,因此最好的呈现方式是让它们与自然美景相结合。他在剖面图下方如此注释:“此剖面图面向入口庭院,其右为一中国传统茶室的现代诠释。中国的茶室通常位于集市或市政中心,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社交场所,或是文人雅集之地。茶室可为博物馆增添人气和活力,而非冰冷的空间。”他认为属于中国的博物馆建筑“应有别于西方的博物馆,东方的象牙、玉器、瓷器和字画是私藏的物件,不适于在西方的博物馆空间中展出,而应当由更合适的空间展出”。虽然此时距他设计苏州博物馆尚有 60 年的时间跨度,但他对建筑的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性和人文性的思考已然开始。导师格罗皮乌斯对此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能够在不牺牲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充分应用生活中的基本传统元素,在避免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前提下,挖掘出白墙和庭园这两大公认的中国建筑元素,并以此组成整体的建筑设计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贝先生首次将“以人为本”的中国人文思想与包豪斯的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是他第一次尝试寻找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之路。——节选自 林兵《贝聿铭的中国根》
目录
贝聿铭的中国根 一个阳台门合页 贝聿铭——远观和近取 来自建筑后辈的致敬 实践建筑师贝聿铭 几何的变奏 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 我认识的“几位”贝聿铭先生 天窗与化境 他们先后离去,留下这个杂乱的世界怎么办? “心灵宫殿”的构建 关于“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的展览设计 贝聿铭生平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和规划项目 撰稿人(按文章顺序排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