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范式变更(零碳金融的长潮与大浪)

范式变更(零碳金融的长潮与大浪)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中译
  • 作者: 朱民//王遥|
  • 商品条码: 978750017223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碳中和转型是工业革命 以来人类传统经济发展范式 的巨变,将从根本上推动新 旧范式的更替,也将催生新 的经济发展理论。新范式的 根本变化意味着发展底层逻 辑的变化,将全面体现为金 融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在为 了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目标而奋斗的道路上,零 碳金融是驱动碳中和革命实 现的三大力量之一。当经济 范式走向碳中和,支持实体 经济碳中和和转型的金融系 统也必将与之相协同,经历 一场深刻而根本的范式变更 ,最终走向零碳金融,这一 过程也伴随着重新规划设计 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功能和 路径,探索构建一个全新的 可持续金融系统。 本书旨在从金融领域剖 析碳中和目标下的金融范式 变更,把握中国发展零碳金 融的逻辑基础,介绍从绿色 金融向零碳金融的演进历史 、过往成果和全新挑战,探 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零碳 金融宏观管理框架,分别以 财政、货币政策视角思考合 作发展零碳金融以支持碳中 和,论证面向碳中和革新金 融监管体系和构建零碳金融 市场体系,并且从实践落地 的各个层面探讨零碳金融转 型的路径,在充分总结地方 绿色金融实践的得失经验基 础上发展零碳金融,根据碳 达峰和碳中和两阶段特点分 别思考设计零碳金融的发展 规划,在全球化语境下积极 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并且 需要充分预估零碳金融发展 带来的风险,思考抵御应对 之道。
作者简介
朱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委员,世界经济论坛(WEF)董事会董事和彼特逊国际经济研究院董事会董事。他还是中国“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同时是G20为全球公共服务融资高级别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经济和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银行副行长,曾在世界银行工作,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复旦大学讲授经济学。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王遥,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一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财经研究院、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转型中心访问学者。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发展委员会顾问,新加坡金管局可持续金融顾问。2019年获《亚洲货币》年度中国卓越绿色金融大奖“杰出贡献奖”。研究领域为绿色经济和可持续金融。 潘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金融前沿中心副主任。 郑重阳,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移智库)高级研究员。 李长泰,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韩绍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巩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讲师。 张娓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金融前沿中心研究专员。 彭道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潘泓宇,阿联酋驻华大使馆经济事务处高级经济研究员。 任玉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吴祯姝,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讲师。 张蓦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潘冬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王瑾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金子曦,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傅奕蕾,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万秋旭,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王文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广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目录
第一章 范式变更:零碳金融的颠覆和转型 第一节 碳中和推动金融业转向零碳金融范式 第二节 国际零碳金融的发展 第三节 金融新生态:零碳金融的理念和内涵 第四节 中国发展零碳金融的逻辑和基础 第二章 跨越:从绿色金融走向零碳金融 第一节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成效 第二节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总结 第三节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迈向零碳金融的新任务和挑战 第三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零碳金融宏观管理框架 第一节 中国零碳金融宏观管理框架的蓝图设想 第二节 国际零碳金融宏观政策框架的探索与经验 第三节 中国式零碳金融宏观管理的路线、坐标与协调机制 第四节 以财政、货币金融政策为核心构建零碳金融激励相容机制 第五节 围绕信息披露、巴塞尔三支柱筑牢气候风险防波堤 第六节 推动复合型生态的中国零碳金融市场建设 第七节 参与零碳金融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国际零碳金融治理机制建设 第四章 财政和货币政策合作支持碳中和:财政政策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财政和货币政策合作:支持碳中和的核心宏观经济政策机制 第三节 财政金融协同的成绩与挑战:从支持绿色金融走向支持零碳金融 第四节 调整和创新:支持零碳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 第五章 创新内含碳中和目标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第一节 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宏观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节 低碳转型中的央行:争议和顾虑 第三节 低碳转型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原则、实践和经验 第四节 低碳转型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挑战和初步框架 第六章 监管革命:从“BIS Ⅲ”走向“巴塞尔ESG”披露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巴塞尔Ⅲ”体系:形成历史与现行框架 第二节 碳目标下的监管革新:巴塞尔“18条原则”与中国实践 第三节 构建“巴塞尔ESG”监管框架的中国建议 第七章 面向碳中和构建生态高度复合的中国零碳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构建零碳金融市场的五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 构建零碳金融市场的三个运行机制 第四节 构建中国零碳金融的三个市场体系 第五节 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零碳金融市场生态体系的动态演变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在实践中创新:开展中国零碳金融的试点示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方试点是我国绿色金融的鲜活亮点 第三节 从绿色金融迈向零碳金融的初步探索及经验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绿色金融全面转型为零碳金融试点 第五节 结论与引申 第九章 迈向碳中和:零碳金融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前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全球聚焦金融支持零碳转型的发展共识 第三节 零碳金融成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前沿 第四节 中国参与零碳金融全球合作竞争的行动和建议 第五节 结语 第十章 发展零碳金融路径:双碳目标和零碳碳达峰的两阶段发展 第一节 两阶段特点的理论研究及国际经验 第二节 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施基础 第三节 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节 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阶段金融路线图 第十一章 管理零碳转型金融风险 第一节 零碳金融转型风险的产生、传导与后果 第二节 零碳转型金融风险宏观监管框架 第三节 零碳转型金融风险的微观监管机制 第四节 两阶段零碳转型金融风险管理的侧重点 第十二章 碳市场的发展与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策创新与挑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碳中和目标下碳市场的构建与全球框架 第三节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与国际比较 第四节 自愿碳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第五节 碳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实践 第六节 中国碳市场支持碳中和路径 第七节 碳市场的挑战、展望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