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脑卒中诊疗王拥军2025观点

脑卒中诊疗王拥军2025观点

  • 字数: 249
  • 出版社: 科技文献
  • 作者: 王拥军|
  • 商品条码: 978752352541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再发率高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切实做好脑卒中的防控和治疗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极为迫切且意义深远的工作。本书内容包括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的新数据、新趋势及单基因脑血管病诊疗策略、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的处理、心源性卒中的诊疗新观点、脑健康、再灌注治疗等方面,本书的出版对脑卒中诊疗和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王拥军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内科教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机制和干预策略,发现了脑血管病复发的关键分子机制,开创了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脑血管病联合治疗方法(简称CHANCE),改写了全球脑血管病指南。
目录
\\\"1.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的主要健康问题 / 001 2. 虽然全球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死亡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 001 3. 脑血管病是导致疾病负担的第 4 位主要原因 / 002 4. 脑血管病可防可控,84.1% 的脑卒中 DALY 可归因于 23 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 003 5. 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 3 位死亡原因,城乡和性别间分布特征不同 / 003 6. 我国脑血管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年龄标化患病率仍明显上升 / 006 7. 脑血管病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 007 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病诊疗策略 / 008 8. 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病概况 / 008 9. 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病基因检测策略 / 009 10. 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策略 / 009 11. 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治疗策略 / 013 12. 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包括静息性脑梗死,推测为血管源性的磁共振白质高信号和微出血 / 014 13.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将发现更多的无症状性脑血管病 / 015 14. 静息性脑梗死多是腔隙性脑梗死 / 016 15. 静息性脑梗死需要与血管周围间隙相鉴别 / 016 16. 静息性脑梗死患病率较症状性脑梗死高 / 017 17. 静息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症状性脑梗死不同 / 018 18. 病因不明的静息性脑梗死需要寻找可能的心源性疾病 / 018 19. 静息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者,综合考虑围手术期风险进行决策 / 019 20. 不建议静息性脑梗死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 / 019 21. 静息性脑梗死可能增加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 019 22. 静息性脑梗死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 / 020 23. 降压治疗能够延缓静息性脑梗死的进展 / 021 24. 静息性脑梗死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按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进行症状性脑卒中预防是合理的 / 021 25. 镰状细胞病与静息性脑梗死 / 022 2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静息性脑梗死发生相关 / 023 27. 在无症状性脑血管病中,白质高信号最常见 / 023 28. 多种因素可以引起白质高信号 / 024 29. 高血压与白质高信号进展关系密切 / 026 30. 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评估可以依据 Fazekas 量表和体积测量的自动化方法 / 026 31. 老年人轻微白质高信号并不需要额外的辅助检查,但与年龄不相称的严重的白质高信号需要进一步评估 / 026 32. 白质高信号可能增加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 / 027 33. 白质高信号与认知障碍有关 / 027 34. 脑卒中后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白质高信号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不同 / 028 35. 降压治疗可能是预防白质高信号最有前途的方法 / 028 36. 降脂和降糖治疗是否可以延缓白质高信号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029 37. 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仅有白质高信号不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 030 38. 脑微出血 / 031 39. 磁共振扫描的参数不同,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 / 031 40. 微出血的发生也与年龄增长有关 / 031 41. 微出血患者需要注意筛查是否有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等 / 032 42. 微出血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 033 43. 即使存在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也是合理的 / 034 44. 存在 1 ~ 4 个微出血灶并不会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的脑出血风险 / 034 45. 微出血的存在,并不是限制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理由 / 035 46. 人群中筛查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的价值目前尚不清楚 / 036 47. 建议使用统一术语以方便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目前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的信息主要依赖于其他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 / 036 心源性脑卒中的诊疗新观点 / 038 48.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抗凝时机 / 038 49. 左心耳封堵术用于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 / 041 50. 长程心电监测与缺血性脑卒中,亚临床房颤与抗凝治疗 / 044 51. 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脑卒中 / 047 52. 原因不明的栓塞性脑卒中 / 049 53. 脑健康概述 / 053 54. 脑健康筛查与评估 / 056 55. 脑健康促进 / 061 56. 汗牛充栋:阿替普酶研究成果坚实可靠 / 070 57. 推陈出新:新型溶栓药物不断涌现 / 076 58. 竿头日进:替奈普酶溶栓时间窗不断延长 / 079 59. 难分伯仲:直接取栓能否取代桥接取栓仍无定论 / 079 60. 另辟蹊径:半暗带和脑保护理论成为再灌注治疗的有效补充 / 083 61. 急性 LVO 的影像学评估 / 089 62. 前循环 LVO 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094 63. 前循环 LVO 的桥接治疗与反桥接治疗 / 099 64. 后循环 LVO 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104 65. 大梗死核心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105 66. LVO 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112 67. 特殊类型 LVO 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113 6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未来 / 117 69. 真实世界中 LVO 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例 / 117 70.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风险 / 127 71. 颈动脉狭窄的非药物治疗 / 127 72. 不同 CEA 与 CAS 对比研究的差异 / 128 73.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CEA 和 CAS 的选择 / 135 74.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CEA 和 CAS 的选择 / 137 75. 高危颈动脉狭窄 CEA 和 CAS 的选择 / 141 76. 年龄对 CEA 和 CAS 的影响 / 142 77. 性别对 CEA 和 CAS 的影响 / 145 78. 颈动脉狭窄患者 CEA 或 CAS 手术时机的选择 / 148 79. CAS 技术与材料改进 / 150 80. CEA 和 CAS 复合手术 / 152 81. 药物治疗对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影响 / 154 82. 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机制分析 / 158 83. 药物基因影响氯吡格雷疗效 / 159 84. CYP2C19 基因是与氯吡格雷疗效密切相关的重要遗传因素 / 161 85. 糖代谢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 / 186 86. 糖代谢异常的定义 / 186 87. 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和筛查方法 / 187 88.“甜蜜”证据:吡格列酮既能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也能减少新发糖尿病 / 190 89. 吡格列酮的“前世今生”,老枝逢春吐新芽 / 192 90.“危险证据”?被 FDA 警告的吡格列酮 / 194 9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糖管理 / 197 92. 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 / 199 93. 糖代谢异常治疗的未来 / 199 脑出血研究的主要进展 / 203 94. 超急性期脑卒中院前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4 试验 / 204 95. 深部脑出血治疗的新探索——SWITCH 试验 / 207 96. 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ENRICH 试验 / 210 97.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探索——MAGIC-MT 试验 / 212 98.Andexanet 治疗抗凝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突破——ANNEXA-I Ⅳ期试验 / 213 99.TICH-3 试验:氨甲环酸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新探索 / 215 100. 强化血压控制预防脑出血复发的研究——TRIDENT 试验 / 216 101. 他汀类药物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SATURN 试验 / 216 102. 脑出血患者房颤抗凝治疗的多国随机对照试验——ENRICH-AF试验 / 217 103.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的早期治疗研究——FASTEST 试验 / 218 104. Code ICH 平台核心理念 / 219 105. Code ICH 核心干预措施 / 220 106. Code ICH 实施框架 / 221 107. 展望与结论 / 222 人工智能 / 223 108. 脑卒中影像学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 / 223 109. 脑卒中影像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 230 脑卒中医疗质量改进临床研究进展 / 236 110. 理念领航:脑卒中医疗质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 236 111. 移动医疗:脑卒中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 238 112. 远程医疗:拓展脑卒中救治的新维度 / 240 113. 静脉溶栓:国内外医疗质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 241 114. 血管内治疗:优化与创新的双重奏 / 244 115. 移动卒中单元:开启院前救治的新篇章 / 245 116. 智启未来:人工智能重构脑卒中医疗的全新格局 / 246 117. 总结 / 249 脑小血管病 / 250 118. 脑小血管病研究的神经影像学标准 STRIVE-2—自 2013 年以来的新进展 / 250 119.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多维度评价 / 250 120.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新进展:脑类淋巴系统 / 251 016 脑卒中诊疗 王拥军 2025 观点 121. 脑小血管病临床试验框架 / 251 122. 脑小血管病临床试验举例 / 252 多组学技术助力脑卒中研究及新药研发 / 253 123. 多组学技术 / 254 124. 以基因组为核心的组学技术驱动脑卒中研究 / 254 125. 多组学助力脑卒中新药研发 / 258 126. 脑卒中多组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 261 炎症与脑卒中 / 263 127. 脑卒中复发存在残余风险 / 263 128. 炎症:脑卒中复发残余风险的重要组分 / 263 129. CANTOS 研究:打开二级预防抗炎新局面 / 264 130. 老药新用:秋水仙碱预防血管事件 / 265 131. 扑朔迷离:秋水仙碱的脑卒中二级预防 / 266 132. 道阻且长,未来可期:脑卒中抗炎二级预防 / 267 参考文献 / 276 出版者后记 / 27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