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逆风之羽:一位女性抵抗纳粹的真实故事

逆风之羽:一位女性抵抗纳粹的真实故事

  • 出版社: 人民文学
  • 作者: (美)丽贝卡·唐纳
  • 商品条码: 978702019192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米尔德里德·哈耐克的曾曾侄女丽贝卡·唐纳(Rebecca Donner)。丽贝卡·唐纳是一位严肃的历史学者和写作者,曾在美国卫斯理大学、巴纳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走访各国档案馆进行了大量的档案研究,整理、分析家族档案中新发现的信函、笔记,创作了这部令人惊叹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 哈纳克的曾外甥女丽贝卡-多纳(Rebecca Donner)利用她在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大量档案研究,以及家族档案中新发现的文件,创作了这部令人惊叹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唐纳融合了传记、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惊悚片和学术侦探故事等元素,出色地将信件、日记、从柏林监狱偷运出来的笔记、幸存者的证词以及大量解密的情报文件交织成一个强有力的史诗故事,再现了一位几乎被历史抹去的神秘女性的道德勇气。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传记作品,记录二战期间一位勇敢抵抗纳粹的女性——米尔德里德·哈耐克的故事。米尔德里德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并在那里长大,26 岁时她考取了德国的博士课程,并目睹了纳粹党的迅速崛起。1932 年,她开始在自己的公寓里举行秘密会议——一小群政治活动家,到 1940 年已发展成为柏林最大的地下抵抗组织。她招募德国工人阶级参加抵抗运动,帮助犹太人逃亡,策划破坏活动,并合作编写传单,谴责希特勒,呼吁革命。她的同谋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在柏林散发传单,把传单塞进邮箱、公共厕所和电话亭。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打响时,她成了一名间谍,向盟军传递绝密情报。在逃往瑞典的前夕,她遭到了盖世太保的伏击。在纳粹军事法庭上,由五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判处她在战俘营服刑六年,但希特勒否决了这一判决,下令将她处决。1943 年 2 月 16 日,她被绑在断头台上斩首。历史学家认定米尔德里德·哈耐克是德国抵抗运动领导层中唯一的美国人,但她的非凡故事直到现在仍几乎无人知晓。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丽贝卡·唐纳(Rebecca Donner),美国国家书评家协会成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获得者。丽贝卡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在美国卫斯理大学、巴纳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曾在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纽约市立大学莱昂·莱维传记中心担任研究员,也曾是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 本书是丽贝卡的第三部作品。此前,她曾出版小说《日落露台》(Sunset Terrace)及图像小说《燃烧殆尽》(Burnout),并长期为《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供稿。 译者简介 李雪顺,长江师范学院教授,翻译家;已出版《寻路中国》《江城》《桑切斯的孩子们》等13部译著;译著荣获文津图书奖、新浪中国好书榜第一名、新京报年度畅销好书、重庆翻译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乌江文艺奖等奖项;其译著可读性强,深受读者好评。
精彩导读
背蓝色书包的男孩 1939 年 雪花。恐惧。光线。1939年12月的一天早上,从柏林一栋公寓楼的拱门里,突然跑出一个11岁的男孩,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抓住。他的背上背着一个蓝色的书包。他眼前是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下的舍内贝格(Sch?neberg)公园。他有些瑟瑟发抖。他穿着一件羊毛外套,戴着一顶黑色帽子,这让他看起来像一个德国男孩。 他四步走下台阶,再四步跨过街道。男孩朝着地铁站(U-Bahn)的方向走着。他去的地方不远,坐10分钟到诺伦多尔夫广场站(Nollendorfplatz),再步行到附近的沃伊尔施大街16号。父亲教过他怎么走。父亲说:注意观察。还说:别跟人说话。 男孩看到一个八字胡高翘的高个子男人,一个戴着皮帽子的女人,两个戴着红色连指手套的男孩,一个高抬腿走路的女孩。圣诞节就要到了。人行道上,有商贩推着手推车,摇晃着铃铛。有的车上放着烤栗子,有的堆着打蔫的卷心菜,有的摆着陶制品,还有的摆着一列士兵形状的杏仁蛋白软糖。其中有段路旁,几栋楼房正在熊熊燃烧,不时有炸弹发生爆炸。男孩知道,战斗距此还有一段距离,但他想象着,自己能够闻到战争的味道。 已经烤焦了。就像那些烤栗子。 那个月里,柏林的各大报纸上全是醒目的黑色标题,要么报道《英国空袭败局注定》,要么谴责《布拉格(Prague)的犹太人》,要么展望《胜利必将来到!》。报纸上谎话连篇。男孩对这件事情的了解来自父亲,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撰写情报报告。如果涉密,他要用电报发往华盛顿(Washington);如果属于高度机密,他则将报告装进外交邮袋。有好几次,都是男孩陪着父亲来到北海(the North Sea)岸边的不来梅哈芬(Bremerhaven)码头后,父亲将那只外交邮袋交给外交部的一个男人,这个人随即登上一艘客轮。里面的报告有时呈送给财政部长(Secretary of Treasury)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有时需要交给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 男孩扬起下巴,在天空中搜寻着。是德国轰炸机。他没有看见飞机,但他知道,飞机就在头顶。飞机的轰鸣令他的牙齿咯咯作响,或许他只是有些神经过敏,因为他想到自己将要完成的工作。 事情很重要,他父亲说过。 跟你的一样重要吗? 男孩问道。 是的,先生,跟我的工作一样重要,他父亲回答道。这个堪萨斯人拥有两个职位,一个是在美国驻柏林大使馆,另一个属于某个既没有正式名字也没有组织架构的部门,不过,它即将被纳入一个匆忙组建的战时情报小组,即情报协调局(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 历经数次演变、动荡、重组和调整,该先驱组织最终变成了中央情报局。 进入地铁站,男孩来到站台等候。列车进站,车门打开。 他跳上车,找了个座位。诺伦多尔夫广场站。只有10分钟的距离。 …… 男孩背起书包,走出列车,动作敏捷地跨过了铁轨和站台之间的缝隙。他走上一段台阶,穿过一扇玻璃门,走出了地铁站。这时,他开始用德语数着自己的步子:1、2、3。数到20的时候,他蹲下身来。鞋带仍旧系着,但他假装鞋带松了,重新系好,同时朝身后瞥了一眼。有个人是秃头,有个人戴着金丝边眼镜。他记得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话:确保没有人跟踪。 他走到了街对面。转角处是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即西区购物广场(the Kaufhaus des Westens)。柏林人都把它叫作“卡迪威”(KaDeWe)。他走了进去。 卡迪威里有香水和甜甜圈的味道。一共有七层。用不了多久,将会有执行空袭的美军轰炸机坠落到这栋楼上,引发剧烈的爆炸。但是,此时此刻,这栋大楼不但完好无损,而且让人流连忘返。男孩知道,这是个甩掉他人的好地方。他一步两阶上到二楼,走过一排环形摆放的冬季外套,钻进电梯来到顶楼,然后再回到底楼,从一扇边门走了出去。来到外面后,他立即奔跑起来,书包不时碰撞着背部。 那天,没有人跟踪他。 但是,假定你就跟在他的身后。你会看见一个十一岁男孩,背着蓝色书包,一路跑到了蒂尔加藤公园(Tiergarten)南边相距几个街区的沃伊尔施大街16号,若是你问他来沃伊尔施大街16号做什么,他会回答,他的老师要在这里给他上课。这个说法半真半假。 他走进楼内,紧走几步上完楼梯,背上的书包里装满了沉沉的书本。来到顶楼,一个像纳粹时期的柏林女性(Frauen)那样穿着朴素的年轻女人开了门。她蜜色的头发在后面绾成了一个发髻。你不会猜到,她也是美国人。你同样不会怀疑,一小时后,当男孩离开公寓楼时,他的书包里会装着一些比书本更有价值的东西。 用间谍的话来说,男孩是她的情报员。一个十一岁的间谍。他每星期拜访她的公寓两次,他们会并肩坐在带有木质扶手的沙发上,讨论她给他布置的那些书本。书本各不相同,无法预知,有古典作品,有通俗读物,也有莎士比亚和西部牛仔。她给他提的问题涉及情节、角色和主题。她的声音轻柔而随和。她说,你说说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她说,谈一谈你真正的想法,而不是你觉得自己应该具有的想法。她跟他从前的老师都不同。 他们的授课持续一个小时,有时候也会是两个小时。授课结束时,她问道,你今天走哪条路回家? 他每次都会走不同的线路—— 她要确保这一点。她一边镇静而严肃地望着他的眼睛,一边要男孩重复一遍沿途街道的名字。如果他的注意力有所游移,她会用双手捧起他的面颊—— 就像他的母亲—— 让他把街道的名字再说一遍。 来到门口,她帮他穿好外套,将一张纸条塞进他的书包。纸条有时候看起来是一张阅读清单,有时候是一份食谱,有时候又是一封信,她在信中的签名是米尔德里德,或是M。 身份危机 1936 — 1937 年 4. 经历过痛苦挣扎后,阿维德加入纳粹党,成为第4153569号党员。他的伪装已经完美无缺。 德意志人俱乐部的多位成员将阿维德视作自己的朋友。有的是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者,有的是天真的机会主义者,还有的属于地下抵抗组织。其中也有人成了他的线人。 内务人民委员部相应地感到成绩斐然。这个坚决不愿意被当作间谍的德国人终于证明,他是个经验老到的付费间谍,机敏而富有成效。阿维德档案里的报告显示,他一直在向莫斯科中心提供高级别情报, 其中包括: 关于德国货币和经济的重要文件材料 德国所有海外投资的秘密汇总表 德国外债 可能向德国输入的秘密商品清单 5. 与此同时,米尔德里德一边披着自己的伪装,一边令人信服地履行着一个纳粹妻子的角色。 为了保住在柏林成人夜校的工作,她按照要求加入了纳粹的教师工会,这是纳粹政权在1933年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现在,她通过加入美国革命之女(the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协会—— 该协会要求她提交了一份血统谱系证明—— 并在该组织的柏林分部担任领导职务的方式,强化了自己的雅利安身份。在与阿维德的同事们一起参加的社交活动中,她显示了自己能够不露痕迹地变成他们所认可的妻子角色,同时假装自己是个像丈夫那样忠实于纳粹的美国妇女。 从所有迹象来看,纳粹分子被糊弄了,就连莫斯科也意识到了她所扮演角色的有效性。在一份呈送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备忘录中,她被表述成 胆子大、个子高、蓝眼睛…… 典型的日耳曼人长相…… 明显的北欧型。 米尔德里德看似成为阿维德的完美补充,阿维德 同样长着金色头发和蓝色眼睛(戴眼镜)…… 完全是日耳曼长相。 作为一对夫妇,阿维德和米尔德里德都与“男男女女的纳粹分子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6. 她是米尔德里德·哈耐克。她有时候是米尔德里德·费希-哈耐克,有时候又是米尔德里德·哈耐克-费希。 她是个女人。 她是个妻子。 她是个美国人。 她有时是德国抵抗小组的美国领导者,有候是抵抗小组里的德国人的美国妻子,有时候又是纳粹分子的美国妻子。 曾经,米尔德里德能够认出自己。现在,她已经无法认出自己。 这个过程的发生很缓慢,一步接着一步。当她面对镜子,看着那个凝视着自己的人时,她不可能说得出改变的确切时刻。她还是那个人,或多或少—— 头发、皮肤、鼻子、下巴—— 但她的眼神出卖了她? 眼神是否过于明亮,暴露出一丝丝担心? 并不是一直这样,只是在某些奇怪的时刻,在她觉得没有人注意自己的时候? 也许,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米尔德里德登上轮船,回到了家乡。
目录
目录 作者说明 1 片段 1 序言 1 背蓝色书包的男孩(1939年) 1 米尔德里德 第一部(1902— 1933年) 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3 扬基小调 14 阳光,早上好 19 柏林成人夜校 31 第二部(1933— 1934年) 片段 43 希特勒总理 44 两位纳粹部长 51 一阵耳语,一个点头 57 人民牌收音机 65 国会纵火案 69 蓄意破坏行为 76 米尔德里德招募新人 82 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 86 付之一炬 94 迪特里希与“雅利安条款”展开斗争 99 阿维德烧掉了自己的书 103 男孩 第三部(1938 — 1939 年) 在柏林的美国事物 109 不要耽搁 119 米尔德里德 第四部(1933 — 1935 年) 养护仙人掌植物的正确方法 125 白里透红 128 两类政党 134 遭到窃听 137 爱索尼娅及虚构的其他女子 140 阿维德找到工作 144 小偷、造假贩子、骗子和叛徒 148 鲁道夫·狄岑,又名汉斯·法拉达 150 长刀之夜 156 男孩 第五部(1939 年) 莫里库里和其他小伙伴 165 堪萨斯的杰克孩儿帮 169 米尔德里德 第六部(1935 — 1937 年) 片段 173 新的策略 174 再见,《凡尔赛合约》 178 汤米 182 猴子风波 192 牛排纳粹 198 来自苏联计划经济研究工作小组的老伙计 202 我们身边的间谍 207 恢复断头刑 211 抵抗 216 恩斯特和恩斯特 224 身份危机 233 第七部(1937 — 1939 年) 归乡 241 乔治娜的震惊 248 恋爱中的简 253 我可爱的姑娘 260 圈子中的圈子 263 差点有了孩子 267 消失的爱人 274 鲍里斯的最后一封信 278 寻找同盟 282 男孩 第八部(1937 — 1940 年) 摩根索的人 287 惊心之旅 296 水晶之夜前的午餐 309 渐有起色 314 重大决定 319 空袭 325 露易丝·希斯的日记 335 曼泽勒和米尔德里德以及莫里 338 米尔德里德 第九部(1940 — 1942 年) 片段 345 外国优质军用雨衣 346 科西嘉人投下炸弹 348 杯盘碗盏之间的利博斯和米尔德里德 352 《阿吉斯》和其他鼓动行为 355 卓雅·伊凡诺芙娜·里布金娜那份11页的表格 361 僵局 370 汉斯·科比的首条信息 373 安纳托利·古列维奇,又名肯特、文森特·塞纳、维克多·苏可 洛夫 376 红色代码 380 一个差错 383 格尔瑙 386 众多痛楚 389 高加索的石油 394 第十部(1942 — 1945 年) 片段 399 被捕 400 盖世太保相册 407 敲击— 敲击 419 福尔克尽力而为 423 沃尔夫冈的第七次审讯 429 囚犯密信 432 红色乐队既不红也不乐 436 安内利泽和老巫婆 441 希特勒的寻血猎犬 448 首次审判 451 米尔德里德的同室狱友 454 最大的厄运 459 她的手环 461 曼哈德特断头台 464 我们的时代苦难不断 467 史蒂夫的名单 470 最后的解决方案 474 格特鲁德 476 第十一部(1942年—1952 年) 哈丽雅特的怒火 487 瓦尔基里 492 受到招募 497 机缘巧合 500 阿维德的信件 502 男 孩 第十二部(1946 年) 多恩归来 507 致谢 509 注释来源 5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