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偏差——证券犯罪的辩护逻辑与规范缝隙

偏差——证券犯罪的辩护逻辑与规范缝隙

  • 出版社: 法律
  • 作者: 周致力
  • 商品条码: 978752440517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为核心,从投资者视角出发,重新解构证券犯罪的法治侵害实质,强调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宏观金融支持,而证券犯罪的本质是对信息与交易要素的非法利用。 全书共七章、42小节,导论部分提出“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将证券犯罪定义为行为人对信息要素(主体性、价值性、真实性等)和交易要素(流变性、时间性、欺骗性)的非法利用,并指出当前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监管者视角”与“投资者视角”的差异。后续章节分别深入探讨了信息要素的多元维度、交易要素的动态特征、证券犯罪的法律适用争议,以及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具体犯罪类型的辩护逻辑与规范缝隙。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本土化的证券犯罪解释体系,强调从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出发,结合历时性分析,避免机械移植域外理论。同时,作者主张证券犯罪治理应从打击转向综合治理,注重修复市场功能,平衡刑法谦抑性与金融创新需求。附录部分还探讨了金融诈骗罪等延伸问题,为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周致力,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证券刑事业务部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兼职导师,常州刑事辩护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海淀律协第四届金融证券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犯罪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法学会金融与财税法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曾参与办理e租宝集资诈骗案,徐某操纵证券市场案,滕某某、林某山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案等多起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金融刑事案件。
目录
目录 导论 证券犯罪的理论重构与实践治理 基于“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的探索 一、概述 二、证券犯罪的缝隙:理论、实践与法条 (一)证券犯罪的差异性 (二)证券犯罪的理论争鸣 (三)司法实践的差异化认定 三、“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一)框架内涵与逻辑功能 (二)法律适用的争议聚焦 (三)辩护逻辑与司法实践 四、证券犯罪视域中的“信息”与“交易”要素 (一)信息要素的多维解构 (二)信息要素的类型表达 (三)交易要素的动态评价 五、重新理解证券犯罪 (一)投资者视角下的法益重构 (二)证券犯罪治理的转型 (三)证券犯罪治理的体系化重构 第一章 “信息—交易”要素内涵的深化与拓展 基于证券犯罪法律规制的动态视角 一、信息要素的多元维度与动态规制 (一)主体性:权利边界与责任分层 (二)价值性:从主观判断到客观量化 (三)利用性:行为认定与推定规则 (四)真实性:虚假信息的类型化规制 (五)具体性:从模糊性到精准化的治理转型 (六)程度性:动态生命周期与司法认定 二、交易要素的演化特征与法律应对 (一)流变性:金融创新与监管博弈 (二)时间性:时序解构与因果证明 (三)欺骗性:从信息欺诈到行为欺诈 三、“信息—交易”要素互动:机制重构与制度回应 (一)互动模式:双向映射与风险叠加 (二)制度回应:动态治理体系的构建 (三)理论突破:证券刑法范式的数字化转型 (四)国际合作:跨境协同与标准统一 第二章 证券犯罪的法律规范逻辑厘清 一、市场操纵犯罪 (一)历史沿革与规范变迁 (二)信息型操纵与交易型操纵 (三)实控账户认定问题 (四)交易量计算方法争议 (五)预设交易计划 (六)审计报告问题 (七)涉案财物处置问题 二、内幕交易犯罪 (一)主体认定问题 (二)重大性要件的判断标准 (三)多层传递的刑事可罚性问题 (四)违法所得计算问题 (五)审计报告问题 (六)刑事政策问题 三、虚假陈述犯罪 (一)虚假陈述的基本分析 (二)跨事项累计计算问题 (三)重大性的差异性内涵 (四)主观过错的举证困境与推定规则 (五)信息披露的类型化拆分理解 第三章 信息风险的分配问题 以“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认定规则为例 一、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认定路径:重大事件的判断逻辑 二、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体系性理解:静态标准与动态标准 (一)规范内容同时包含静态标准与动态标准 (二)适用静态标准认定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规范依据 (三)《证券法》的修改逻辑印证了适用静态标准的合理性 三、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认定逻辑:基于信息错误风险分配的规则考量 (一)信息类型及其区分性规范保护 (二)时点式内幕信息与静态标准的逻辑统一 (三)信息错误风险分配的规则与逻辑 四、余论:实现证券市场金融资金支持的功能 第四章 信息的具体性问题 以“业绩预增”型内幕信息的实质性判断与认定为例 一、内幕信息的二分类型: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差异逻辑 二、重新理解证券市场语境中的“内幕信息” 三、内幕信息的“具体性”特征表达与内涵界定 四、“具体性”特征对未公开性与重大性的实质影响 (一)未公开性的消解:投资者视角的穿透分析 (二)重大性的弱化:面向未来的投资逻辑 (三)“具体性”对“重大性”判断的再影响 (四)内幕信息重大性与未公开性的互动影响 五、信息价值判断权与信息错误分配机制 (一)“业绩预增”未被直接规定为内幕信息 (二)信息价值判断权与信息错误分配机制 六、构建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幕信息实质判断规则 (一)内幕信息不同审查要求和标准的逻辑分析 (二)投资者视角的正当性分析 (三)面向未来的投资决策与定价机制 第五章 交易的流变性问题 以债券交易背景下“单位财物”的理解为例 一、金融交易特性对传统刑法概念的解构 二、财物归属的确定性问题: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一)传统认定逻辑的局限性 (二)动态归属的司法实践困境 三、财物归属的合法性问题之一——获取财物的合法性 四、财物归属的合法性问题之二——支付财物的合法性 五、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刑法谦抑性与金融创新的平衡 第六章 交易的时间性问题 以连续交易型操纵中“时间性”要素的分析为例 一、规范缝隙:“交易日”与“持仓量”要件的适用冲突与解释路径 二、危害性实质:时间性要素与市场欺诈理论的耦合 (一)要件逻辑组合情形 (二)优势滥用的持续性要求 三、三重时间性形态:交易行为的时序逻辑与规范评价 四、规范填补:时间性要件的司法认定规则重构 第七章 共犯结构问题 以信息型操纵刑法治理的局限性为例 一、信息型操纵犯罪的实践扩张与理论争议 二、信息型操纵犯罪的要件重构:信息行为与交易行为的层次性区分 三、共犯结构的限缩解释:责任传导的逻辑边界 (一)对“信息行为”进行层次性区分及责任认定 (二)对共犯结构进行层次性区分及责任认定 (三)规范路径:层次性区分理论与行刑衔接机制的构建 四、余论:刑法治理的理性回归与市场自治的平衡 附录 金融语境下平台“投资型”诈骗罪的重新解释 一、“欺骗行为”的边界重塑 二、金融诈骗因果关系的动态解构 三、“损失认定”的复合维度:利益分配机制的客观化理解 四、“被害人自陷危险”的重新理解 五、对赌模式下的归责重构 六、余论 (一)手续费是否存在成立诈骗罪的空间? (二)平台投资型案件中“代理行为”的性质认定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