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字数: 401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作者: 孔令堃|
  • 商品条码: 978721312033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山十戾”的神话为引子,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改变清王朝命运的十个重要人物的生前身后故事,既有对于历史走向的描述,也有对于个人在历史进程中选择的记录。在对清史故事进行记述的同时,也对古代官场与职场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作者语言诙谐生动,可读性极强!
作者简介
孔令堃,男,1988年生于山东巨野,历史学者。善于对历史多角度解析,文风独树一帜,深得读者喜爱。对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演变有独到见解,长于解析帝王心术与官场百态。曾出版《楚汉四年:道出国史千年宿命》《汉武帝的外儒内法》等。
精彩导读
年羹尧到底有没有机会善终? 关于年羹尧的悲剧,一般认为是雍正帝对年羹尧捧杀,而年羹尧过于膨胀才会被杀。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雍正帝对年羹尧并没有捧杀,而是多次提醒无果。年羹尧跟雍正帝相处时,很傻很天真,完全不按体制套路的玩法,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青海之战的胜利,是年羹尧人生的分水岭。要不说年羹尧是西山十戾中的猪呢,这个该激流勇退的时候,年羹尧竟然不揣冒昧的顺杆就爬。 雍正帝为了显示自己是个从善如流的明君,每次跟年羹尧客气客气问他点问题,加封点本不该年羹尧享受的荣誉,其实并不是对年羹尧展示恩宠,更多的是为了标榜自己。然后他希望看到的局面是年羹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可是雍正帝没想到,混了这么多年的官场,年羹尧居然还是不谙世事,对雍正帝的恩宠照单全收,还煞有介事的给雍正帝执政、用人的提意见。 这玩笑就开大了,雍正初年,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是朝廷最高决策机构,年羹尧第一不是王爷,第二不是内阁大学士,根本没资格对政务指手画脚。懂政治的话,雍正帝询问年羹尧意见的时候,年羹尧应该推辞不答。 哪有年羹尧这样的,雍正帝只要敢问,他就敢答。而且年羹尧在回答雍正帝问题时,跟在康熙朝答康熙问的特点一样。当初年羹尧以康熙帝视角对西部战区的情况僭越指挥,现在他也以雍正帝视角对朝廷政务、用人僭越指挥。那还能有个好?有时候雍正帝也故意问年羹尧,在某个职位上用什么人,有点拿不准,不知道年爱卿有什么看法? 在帝制时代,这种问题有个标准答案,叫:皇上圣明,臣尊圣意。 但是年羹尧不懂这个,而是认真回答该用谁不用谁,这不是作死么? 战时,年羹尧节制西部陕、甘、川、云、贵五省的兵马钱粮。战争结束,如果年羹尧懂体制玩法的话,就应该及时上书朝廷减少自己的权力。比如未来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大功告成后第一件事就是解除自己的兵权。 但是年羹尧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还多节制了青海地区。 年羹尧进京述职,雍正帝让他和马齐、张廷玉、隆科多等人一同议政。讲道理这时候年羹尧该推辞,但年羹尧不仅不推辞,还要凌驾于这些大臣之上,指挥他们做事。 有时候雍正帝跟年羹尧客气客气:爱卿,你最懂朕,这次圣旨由你来写。 按说该推辞吧,人家年羹尧就马上认认真真写圣旨,就问你服不服? 雍正帝说,多几个年羹尧这样的人,那国家就好治理了。 年羹尧窃喜:太好了,皇上这是夸我重要。 老年也是,但凡看过《水浒传》就不这么想了。 梁山的初代头领王伦容不下本领超群的林冲,但却希望本领超群的杨志留在梁山。理由很简单,林冲太厉害了,得有杨志这样的对手,王伦才能放心。反过来也还是一样,只有杨志在,王伦也不爽,必须是杨志和林冲都在,才能平衡。 所以雍正帝的话也是有深意的,并不是为了夸年羹尧。雍正帝的意思是多几个年羹尧这样的人相互制衡,那么国家就好治理了。但很不幸,现实中只有一个年羹尧,那么国家就不好治理。 年羹尧如果懂事,就应该在这时候一面请辞多余的职务,一面上书劝雍正帝重用岳钟琪。不过,年羹尧依然不懂得体制规矩,根本无视雍正帝的善意提醒。 所以呢,雍正帝只好自己培养能制衡年羹尧的人。于是,雍正帝培养了隆科多,一口一个“舅舅”的叫着,雍正帝对隆科多言听计从,封之为一等公,给他和年羹尧一样的人事权。 就连雍正帝最恨的政敌八贝勒允祀,也被雍正帝封为廉亲王,让他当议政王。 雍正二年(1724年),隆科多与年羹尧一起被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这是王爷的装备,但是,这套衣服平时是不许穿的,四团龙补比黄马褂可神圣多了。有清一代,除了王爷之外,大臣能受赏且能在重大场合准许穿四团龙补的,可能只有乾隆时期的阿桂与傅恒。 但是,年羹尧不管这些,他不仅随意穿,甚至还借给他儿子穿。这玩笑开大了,在当时可以归入欺君之罪的范畴内。 雍正帝传谕,皇子、臣工都要记住年羹尧的丰功伟绩,谁记不住就不是大清的子民。 这什么意思?讲道理这是雍正帝放大招了,也算是对年羹尧最大程度的提醒了。什么样的功劳,需要爱新觉罗的子孙世代记住呢?有清一代,开国八大铁帽子王够狠了吧,功劳比年羹尧大吧,会被世代记住吗?不会啊,铁帽子的后裔倒是有事没事被皇帝整治一下。 就说康熙朝,图海、施琅、孙思克、彭春、萨布素等不比年羹尧功劳大吗?不说这些,单说年羹尧认识的,大将军延信刚刚把藏区纳入版图,是不是比年羹尧拿下青海的功劳更大?人家延信还是皇族,也没年羹尧有如此殊荣。 那么,年羹尧不觉得雍正帝对他的赞誉太过了吗?可惜的是,并没有。 雍正帝很纳闷,年羹尧是头猪吗?怎么就不知道领导的苦心?雍正帝告诫年羹尧,说要做千古君臣的榜样。朕对得起你,你也得对得起朕。潜台词是:朕不想让你有这么大的权力,但朕要有个贤明君主的名声,你能不能自觉点? 年羹尧单纯啊,他又领会错了。他觉得皇上真是知心大哥哥,皇上对我太好了,拿我不当外人。那这大清,不就是我们哥俩的了吗? 所以,整个大清国两亿多人,除了皇帝、太后之外,其他人都在年羹尧眼中不算个人了,只要是皇帝的臣子和奴才,那就是年羹尧的臣子和奴才。 因此,年羹尧已经自认为是副皇帝了。他在与大臣交往时,根本不管对方的职位品级,一律视之为奴才。年羹尧接见蒙古王公,必要要求对方下跪。雍正帝的女婿见年羹尧,老年也觉得是自家孩子来了,快跪下让叔叔看看。 年羹尧给各省督抚写信,一律称“尔等”或对方的姓名,比皇帝还不客气。他走到哪,各省督抚必须跪迎。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五》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纵。行文诸督抚,书官斥姓名。请发侍卫从军,使为前后导引,执鞭坠镫。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至京师,行绝驰道。王大臣郊迎,不为礼。在边,蒙古诸王公见必跪,额驸阿宝入谒亦如之。 年羹尧老这么干的话,雍正帝实在是没法再对年羹尧进行暗示了。所以在雍正二年,雍正帝在给年羹尧的圣旨上,直接把话挑明了:“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年羹尧没有看懂,而是觉得这跟我有啥关系?所以,年羹尧继续我行我素。 雍正三年正月,刚过完年,年羹尧的亲信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别管因为什么,搁过去年羹尧想整谁,雍正帝问都不问就准奏。但这次,雍正帝没有支持胡期恒的参奏。 按说,年羹尧是不是该嗅到危险了?但是并没有。年羹尧琢磨着,皇帝不聪明,不是我亲自参奏,皇上都不知道这是我的意思。 没过多久,年羹尧亲自参奏四川巡抚蔡珽逼死知府蒋兴仁。雍正纳闷了,这头猪怎么还不懂事?于是这次雍正帝做的更明显了。 按说蔡珽逼死下属该是死罪吧,但雍正帝却说这要是杀蔡珽,会让人觉得是朕听年羹尧的话。岳周本也是死罪,但因为是年羹尧参奏,所以朕盼了监侯。生杀予夺的大权应掌握在朝廷,而不是掌握在大臣手中。 雍正帝可能在圣旨中写到这觉得太直接了,于是又补了一段,说朕也不是跟年羹尧过不去,他推荐的王景灏朕也用了,那是因为朕一片公心。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今奏葵珽已到京、请旨监禁。朕思蔡珽所犯。系年羹尧参奏。今若将蔡珽置之于法。人必以朕为听年羹尧之言、而杀蔡珽矣。朝廷威福之柄。臣下得而操之。有此理乎。即如岳周之罪。本应即行正法。因系年羹尧所参。故改为监候。再、四川巡抚王景灏。乃年羹尧所荐。王景灏在军前办事出力。及来京陛见。朕观其才干可用。故简任巡抚以观其后效。朕之存心。大公至正。是非功罪。惟求其当。且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宁可使人谓朕听年羹尧之言而用王景灏。断不可使人谓朕听年羹尧之言而杀蔡珽。着将蔡珽从宽免罪。并将始末。谕众知之 没多久,雍正帝升蔡珽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蔡珽这回厉害了,成了国家最高检检察长,那不专治年羹尧嘛。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前因蔡珽有病。复有蒋兴仁一事。将伊革职。今召令入见。并无疾病。伊学问尚优。着补授都察院左都御史。 蔡珽上奏,说年羹尧在西北有着种种不法,严重违纪。雍正帝不满意,蔡珽也是个废物,有具体罪状上奏嘛?蔡珽说那不要多少有多少啊,什么贪污啊、腐败啊、僭越啊、渎职啊、滥用职权啊,这都现成的,套谁身上都行。 雍正帝非常痛苦,怎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猪。那些通用罪名是必备的,但不是致命的。历史上皇帝治大臣,这些通用版的罪名都是辅助作用,不能当主要罪名。比如多尔衮,先有了伪造龙袍的罪名,才能配上那些贪污腐败什么的。再比如鳌拜,先有了君前失礼,才能配上通用罪名。 还有没有比较刺激的,惊悚的,让人难以忘怀的罪名?这可难倒蔡珽了,老蔡是科举正途出身,在出人四川巡抚之前,不是在翰林院就是在礼部,他是个学究式的人物,哪懂得政治斗争的猫腻。他连自己怎么当的左都御史都不知道,这种人认为贪污就是了不得的大罪了,指望他想出个要人命的罪,他真做不到。 这可把雍正帝愁的啊,要不是蔡珽是来自年羹尧防区,也算个知情人士,雍正帝真想弄死他。那么谁能解决雍正帝的问题?有事情找兄弟,有困难找羹尧。作为雍正帝的好兄弟,关键时刻解决问题的还得是年羹尧。 雍正三年三月,天空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当然了,只要天象有变,都得争着告诉皇帝这是祥瑞,这样显得君权神授,皇帝伟大光荣正确,连上天都来点赞。 这种事,年羹尧自然也要例行上表道贺。老年是进士出身,文采绝对没问题。年羹尧赞扬雍正帝励精图治,勤于政务。老年有文化啊,所以用了一个词来赞扬雍正帝,叫“夕惕朝乾”。 这个词出自《周易·乾》,原文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翻一下就是君子白天总是光明正大,晚上非常警惕的反省自己,这样就不会有错误。 提取下句子主干,这句话的主体就是“乾乾,夕惕”,精炼成成语就可以说是“乾乾夕惕”。由于两个“乾”意思不一样,为免歧义,可以把第一个“乾”换成意思相近的“朝”,那么这个成语就可以说是“朝乾夕惕”。 年羹尧为了押韵,写成“夕惕朝乾”,意思是一样的,这证明他懂格律,是文人底子。这在中文书写中,也不是特例。成语中前后两个字是并列关系的,很多可以颠倒写。比如“藏龙卧虎”与“卧虎藏龙”,“天崩地裂”与“地裂天崩”,“青梅竹马”与“竹马青梅”等等,颠倒过来都没毛病,完全看当时需要什么样的格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獾·洪承畴 一、字为亨九,官运亨通 二、西北的复仇者联盟 三、学学尼克弗瑞 四、起义军眼中的魔鬼洪承畴 五、临事方知一死难 六、改造大清 七、洪承畴的中华文明保卫战 八、洪承畴进入《贰臣传》的秘密 第二章 熊·多尔衮 一、太子之谜 二、争位之谜 三、多尔衮骄傲自满的起点 四、多尔衮一生的宿敌 五、盖棺定论多尔衮 第三章 鹗·吴三桂 一、吴三桂开关降清之谜 二、吴三桂镇守云南之谜 三、吴三桂和他的邻居们 四、三藩之乱中的康熙帝真的英明神武吗? 五、吴三桂的战略进攻 六、三藩之乱的转折点 七、康熙帝的重大用人失误 八、吴三桂集团的覆灭 九、三藩之乱的影响 第四章 猪·年羹尧 一、文官出身的年羹尧为什么非要转型当武官? 二、到底是谁在惯着年羹尧膨胀? 三、年羹尧在青海之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四、年羹尧到底有没有机会善终? 第五章 狼·和珅 一、五年从侍卫升到了九门提督,和珅到底靠了什么? 二、和珅是怎么走上贪官之路的? 三、和珅是怎么钳制文官集团的 四、和珅与武将集团的恩怨 五、和珅与御史言官的对抗 六、从刘全案来看乾隆帝有多宠和珅 七、和珅对阿桂的绝地反击 八、从下江南到千叟宴,和珅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替代 七、福康安才是和珅的硬核对手 八、福康安实力碾压和珅 九、平定越南,福康安却被停发了十年工资 十、戳了乾隆帝心窝子的尹壮图案 十一、马戛尔尼的尴尬旅程 十二、英国怎么被列入大清的藩属国行列? 十三、乾隆帝与和珅真的狂妄到对英国不屑一顾吗? 十四、和珅巅峰后的谢幕 第六章 驴·海兰察 一、海兰察成名之作 二、缅甸与清朝的恩怨情仇 三、“五十万清军”南征缅甸的故事 四、缅甸如何打破了八旗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 五、清缅战争最终胜利的是谁? 六、大小金川的前世今生 七、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故事 八、英国在廓尔喀之役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七章 狐·慈禧 一、慈禧的人生大奖 二、儒法道之争,重现同治年间的权力江湖 三、光绪帝亲政道路上的投机者 四、慈禧并没有阻止维新变法,只是阻止了维新政变 五、家事国事天下事,慈禧是怎么定义的? 六、国家、政府、皇族,慈禧是怎么认识的? 第八章 蟒·曾国藩 一、敢跟皇帝叫板的年轻人 二、当曾国藩看见民间疾苦 三、书生带兵 四、命运 附录: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曾国藩) 五、扬州教案 六、天津教案 第九章 猴·张之洞 一、张之洞的发迹之路 二、翻车后迅速上车 三、与李鸿章分庭抗礼 四、用牲口拉火车 五、汉阳铁厂的尴尬 六、什么叫中体西用? 七、怎么中体西用? 八、张之洞为什么突然跟朝廷唱反调? 九、维新派也闹过革命 十、回归中枢 第十章 蟾·袁世凯 一、袁世凯也曾投笔从戎 二、李朝旧事 三、梦回天朝 四、甲申之变 五、回国 六、紧急求助 七、小站练兵 八、袁世凯有没有出卖维新派? 九、治世能臣 十、抱上庆王的粗腿 十一、反袁联盟成立 十二、丁未政潮 十三、袁世凯的危局 十四、窃国大盗出山记 十五、不是长着八字胡就能当总统 十六、袁世凯的最大对手 十七、把“临时”去掉 十八、就职演说 十九、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二十、洪宪帝制始末 二十一、袁世凯的谢幕 附录:撤销帝制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