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1965-1988)

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1965-1988)

  • 字数: 182
  •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
  • 作者: 鲁小凡|
  • 商品条码: 978751502938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转移扮演了重要 角色。近代以来,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向中国的 转移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之后中国对转 移技术的利用更是直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正因 如此技术转移研究在当代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具有重 要意义。本书以上海小三线建设时期的技术转移为 分析对象,梳理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的技术转移细节 ,总结其技术转移模式,评价其技术转移成效并找 出技术转移存在差异化的原因,进而丰富中国区域 间技术转移的研究、加深对当代中国技术转移的理 解,并为现今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上海小三线技术转移的过程 一、上海小三线技术转移的背景 二、上海小三线技术转移的主体 三、上海小三线技术转移的分期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单一技术改进模式——以协同机械厂为例 一、技术的来源和管理 二、新40火箭筒的技术改进 三、转移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技术转移后的实效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合技术创新模式——以协作机械厂为例 一、技术的来源和承接 二、新40火箭弹尾杆生产技术的创新 三、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四、技术转移后的实效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土化技术创新模式——以八五钢厂为例 一、技术的来源和利用 二、金属化球团技术的创新 三、技术的本土化调整 四、技术转移后的实效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三线技术转移模式差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技术转出方对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 二、技术接收方对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 三、技术特性对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 四、外部环境对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